天天看點

平民默克爾

平民默克爾

吳晨

2020年3月,當全球面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時,已經執政15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很罕見地發表電視演講,呼籲群眾加強保護、科學防疫、互相幫助、不要過度反應。鼓動人心的演說并不是默克爾的長項,她更願意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天,德國媒體拍到她去超市采購,購物車半空,裡面有兩瓶葡萄酒,三卷衛生紙。她顯然想用自己的具體行動告訴國民,不用過度囤貨,危機時刻也需要為别人着想。

默克爾平民總理的形象,沒有任何雕琢和修飾,就好像她本人執政16年的經曆一樣,沒有一樁醜聞,沒有任何誇耀的言行,甚至沒有一場讓人銘記的演講。與大多數大國上司人不同,默克爾本人是戰後德國立國之本的象征:讓德國回歸正常,而默克爾一直選擇以平民的面目示人。身居高位,仍然保持正常人的生活,夫妻倆住在東柏林一幢五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房中的一套,在鄉下有一間自己搭建的小木屋,如果不是路邊不起眼的警察崗哨,你根本不知道這裡是總理的居所;她自己經常去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附近的超市買東西,推着車采購的照片根本不需要擺拍,隻有身後跟随的幾位警衛讓你知道她是總理。

2021年底,默克爾卸任,開啟她夢想中的退休生涯。除了始終保持平民生活之外,默克爾的另一偉大之處在于她懂得政治家“慎終如始”的重要性,自己選擇下台的時機,而不像提攜她的前輩前總理科爾當政16年卻因選舉失敗黯然出局,或是另一位女性政治家撒切爾夫人那樣在保守黨“宮廷政變”中被同僚轟下台。選擇自己下台的時機體面退場,是默克爾的性格使然。

在新書《總理:默克爾的神奇奧德賽》(TheChacellor)中,匈牙利裔美國作家馬頓(KatiMarton)描述了她所觀察的默克爾的一生傳奇。雖然本書的後半部分對默克爾在特朗普主政期間成為“西方領袖”有過多飾美之辭,但作為一部詳細記述默克爾從東德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成長成為歐洲現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曆程的傳記,馬頓對默克爾性格、執政理念、以及長期執政所推動塑造的德國人性格,有很深刻獨道的分析。默克爾給全球帶來的理性、樂觀、務實、中庸、不貼标簽、緻力于解決問題的遺産,在全球劇變的當下,尤足珍貴。

機遇眷顧

1989年柏林牆倒塌,35歲的實體學家默克爾決定轉行。“我是一個不錯的科學家,但還沒有優秀到可以拿諾貝爾獎”,她曾經這麼描述自己為什麼要放棄科學家的職業。在兩德即将合并,東德人擁有了全新發展機遇的當口,她希望轉換新賽道,在新的領域内出類拔萃。

在默克爾總理辦公室裡有一幅俄國女王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畫像,上面還印有這位德國公主出身的女沙皇給俄國臣民的一句箴言:“走出去,擁抱開放!”默克爾崇拜葉卡捷琳娜,不僅因為她熱愛曆史與俄國文學,更因為女沙皇給俄國帶來的改變。兩德統一時,作為敏感又向往西方的年輕科學家,默克爾希望摧毀高牆,擁抱開放。

她選擇從政的時機可謂上天眷顧。她最早的政治恩師東德末代總理德梅齊埃曾經提醒東德人不要成為10/10一代人,即“改變重新開機職業生涯已經晚了10年,但距離退休還有10年”,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進退不得。相比10/10一代,默克爾無疑特别幸運,從政僅一年,就被德國總理科爾選中,出任内閣最年輕的部長,負責婦女兒童事務。從政後的默克爾經常用自己的經曆鼓勵東德人,保持開放心态,擁抱其他人、其他經曆、其他生活方式。

與男性所主導的同時代政治家相比,作為在東德受教育成長的一名女性,默克爾從政和施政的風格非常不同。與常見的高調政客相比,默克爾低調務實,從不張揚,善于行動,用結果說話。

在擔任科爾内閣部長的8年,默克爾需要迎接一系列的挑戰:全新的職業、全新的體制、全新的國度。對此,她展示出了科學家的好奇心和學習力,以及天生政治家的社交能力。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伸出橄榄枝,這位德國族裔的美國政治家對默克爾的背景很好奇,她的出身和成長會怎樣影響她的政治觀點和行為?默克爾則通過基辛格了解了西方政壇,也建立了更多的聯系。兩者都在一個不同的國度開啟了全新的生涯,并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但基辛格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被迫害的背景,形成了冷冰冰的現實政治哲學,默克爾卻因為東西德合并開啟新發展機遇,形成了謹慎樂觀的從政風格。

默克爾也會利用各種機會學習了解西方制度。她和英國駐德國大使成為好朋友,了解英國的政治制度的細節,比如首相與新科議員的關系,議員一般花多少時間在自己的選區等等。

“冷靜中蘊藏力量”

2005年,當默克爾當選德國總理之後,“冷靜中蘊藏力量”成為她施政所遵循的箴言,謀定而後動,不沖動,謀求共識,願意妥協,成了她的施政特色。

與大多數人了解的不同,德國總理在内政領域的騰挪空間有限,因為大多時候需要幾家政黨聯合執政,内政上需要妥協和照顧的因素特别多。與内政相比,德國總理在外交政策上卻有很大的施展空間。不過與特朗普那種“令美國重新偉大”的口号不同,默克爾的目标是讓重新統一的德國成為一個正常國家,這決定了她16年執政生涯的主要方針:與美國和衷共濟;打造有向心力、有共同價值觀、共享共同市場的歐盟;務實地對待中國,推動中德貿易與投資;理性對待俄國,一方面不減少對俄國的能源依賴,另一方面強化對俄國的安全制衡;同時推動全球合作來解決全球問題,比如氣候變暖或者難民危機。

推動中德關系發展,展現出默克爾的理性、溫和與務實的态度。

她是通路過中國次數最多的西方上司人,在任期間每年都要來訪,因為她很清楚中國市場對于德國企業,尤其是大型車企和裝備制造企業,日益重要的地位,她想近距離觀察中國的發展。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歐洲債務危機時,她不止一次用詳細的表格分析提醒歐洲各國上司人,歐洲與中國的生産率差距有多大。2015年後,随着中國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人臉識别的廣泛應用,讓她意識到歐洲與美國和中國在數字經濟和高科技應用領域競争處于劣勢,為此她一再呼籲歐洲需要有自己的數字技術政策。

了解中國、經營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同時學習中國、學會未來與中國競争,這是默克爾所展現出的理性與務實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她對中國的曆史充滿興趣——這是她與許多政治家不同的地方。對她而言,曆史值得鑽研,比如她就選擇在西安參觀兵馬俑來慶祝自己的56歲生日。

處理與俄國總統普京的關系,則展現了默克爾智慧與耐心的一面。默克爾是歐洲為數不多的上司人能夠真正與普京深入對話,同時也能夠看穿普京真實意圖的人。

德國對俄國能源的高度依賴,同時安全問題又是俄國與西方最敏感的問題,這些都是處理俄國關系的關鍵點。

默克爾與普京是同齡人,有着類似的成長經曆。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時候,兩個人都是曆史的看客,一個在柏林,一個在距柏林不遠的德累斯頓;共同的經曆,了解卻南轅北轍,一個擁抱西方和未來,一個擁抱曆史和帝國。

默克爾之是以能透徹地了解普京,因為他們同樣是冷戰塑造的一代人,而默克爾很清楚,想要擁抱改變不容易。她曾經對其他西方上司人說:“我們可以學會怎麼成為你們,而你們卻不可能了解我們,因為我們的老師已經死了。”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定義涵蓋了所有冷戰另一邊的人,包括東德人,也包括俄國人。

2014年,克裡米亞沖突爆發,默克爾從一開始就積極調停,展開穿梭外交,兩個月間與普京通話38次之多。在與普京會面時,她曾經幾個小時在烏克蘭東部的地圖上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據理力争。

她也是唯一可以與普京直接對話的西方上司人。倆人一般會用俄文開始寒暄——默克爾15歲的時候因為獲得東德俄文奧林匹克冠軍而赢得了去莫斯科交流的機會——聊到具體問題的時候,為了表達準确,會改用德文——普京在德國駐紮五年,一口流利的德文,甚至回國之後女兒還送到德國學校學習。

和應對所有自大的政客(絕大多數是男性)一樣,默克爾通常會讓普京先說,滔滔不絕之後,她再抽絲剝繭地一一回應。

在俄烏沖突的當下,相信全球對會懷念默克爾的身影。

政治手腕和盲點

應對普京的耐心和隐忍,也是默克爾從政的信條。東德35年的成長經曆鑄就了她隐忍的性格,但隐忍不發并不代表她沒有想法,她隻是謹慎為先,并非沒有野心和抱負。

在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女性的隐忍會讓競争對手一開始對她并不重視,她職業生涯的開始階段是從做“政治花瓶”開始的,但她的野心和抱負,讓她能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對于那些支援他的政客,她表現出了自己既耐心又狠心的複雜面向,耐心是等待時機,狠心則是在這些政客陷入自己制造的困境時,她不會因為念舊而伸出援手,往往選擇隔岸觀火,踏在他們失敗的身軀之上,在政治上再上層樓。

在她的政治恩師科爾深陷“政治獻金”醜聞的時候,她甚至率先發聲,要求基民盟罷選科爾黨主席的職位。事後來看,默克爾的确帶領基民盟走出二戰之後最嚴峻的政治危機,但是對不遺餘力提攜自己的恩公“落井下石”,也讓人領教到她冷酷的一面。本質而言,默克爾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高光時刻與低光時刻并存,理性低調的默克爾也有她的盲點。

出于同情心和德國對人類的責任,也希望感化歐盟其他國家,默克爾在2015年宣布接納100萬中東和北非的難民,震撼了整個歐洲。為了接納100萬難民,700多萬德國人參與了志願者工作,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德國人的另一面。這是默克爾和德國的高光時刻。

但單方面宣布德國吸納如此多得難民,本身又暴露出默克爾過于自信和理性的三大盲點。

第一、當她認定這是一件重要并值得去做的事情之後,她就不再願意花時間去說服大多數人,包括不認同這一觀點的人。她其實可以更詳細地去分析,除了德國承擔道義上的責任之外,接納平均年齡25歲的難民對于老齡化的德國還有哪些經濟利益?但她并沒有這麼做。

第二、作為科學家的她,總想着怎麼去解決問題,但缺乏與普通老百姓的共情。默克爾以為老百姓也和她一樣,能夠理性看待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有情緒的老百姓常常是非理性的,這就需要政治家不僅僅去解決問題,還需要與不同意自己想法的人溝通,說服、激發、遊說。

第三、執政久了,默克爾也與選民産生了隔閡,尤其是對大多數東德人缺乏了解。

在最後一個四年任期,默克爾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盲點。參政早年,她鼓勵東德人要有開放的心态,她現身說法,強調東西德的合并是東德人自己的選擇,是以她為代表的這一代人對西方的選擇。事實卻是,默克爾無法代表大多數東德人,或者說默克爾的經曆是難以複制的“灰姑娘”的童話。兩德統一後,東德原有的執政階層被徹底清洗,隻有默克爾這種沒有任何包袱的“政治素人”才可能有機會出道,是以默克爾自身的成就有太多偶然,大多數東德人根本無法複制。

德國統一快三十年之後,東德與西德仍然有相當的收入差距,反而成為極右翼德國的選擇黨(AfD)發展的沃土。當默克爾選擇張開雙臂接受100萬中東北非難民的時候,東德人質問:你為我們做了些什麼?

非凡成就,因為平凡

盡管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但默克爾不會改變,因為她是一個路德派牧師的女兒,一個努力工作的人。當問起她成功的秘訣時,她用一個詞來回答——持久;當别人問起希望有人如何評價她,她用一個短句來回答:她努力了!

因為平凡,是以才成就非凡,這是默克爾留下最重要的遺産。

她本身就是平凡的女性,雖然身居高位,但仍然選擇過着樸素的生活,和丈夫一起去小木屋度周末,一起做飯、一起做家務、一起閱讀聊天,享受二人世界。她把自己政治上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的另一半,因為在她困惑的時候,“第一先生”化學家約阿希姆·邵爾會帶給她重要的外部視角,向她解釋她的決策會怎樣影響普通人。

在萊比錫大學讀書時,她并不是樣貌出挑的女生,反而曾經加入了CDU(未親吻俱樂部,ClubderUngekus-seten)。很巧的是,她後續加入并上司的政黨基民盟,德文縮寫也是CDU。她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早早就和平分手,保留了默克爾的夫姓。第二段戀情,她選擇不要孩子,因為35歲才開始從政,她很清楚,如果希望政治上能有所起色,就得放棄生育。

初入政壇,當一位德國保守的紅衣主教譴責她單身時,她正面反擊,卻又在1998年低調地和男友結婚,為在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中政治上再上層樓掃清障礙。她竭力保護自己的私人生活,主政期間的“第一先生”邵爾是以被稱為“劇院魅影”,一方面他和默克爾一樣酷愛歌劇,另一方面因為默克爾堅持保護隐私,自己的生活并沒有被打擾,甚至默克爾出訪英國,他也可以跳下專車去坐地鐵到皮卡迪利會友,讓默克爾本人都羨慕不已。

默克爾并不會因為自己是女性,或者受益于女權主義,就把女權主義挂在嘴上,但她對女性上司者的提攜不遺餘力。一有機會她就會與女性上司者一起聚會,讨論女性成功的一系列議題:女性如何将上司工作與私人生活有機結合?當自己是屋裡(會議上、決策中)唯一的女性,該怎麼應對?

她與兩位法國總統的互動,也充分展現了平凡做事的個性。歐債危機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是一位喜愛張揚的人,默克爾曾經對薩科齊說:坐在你邊上,我感覺自己是一台“節能燈”。以“節能燈”自況,一方面突顯薩科齊的張揚個性,另一方面也是默克爾處理棘手問題默默努力的寫照。2017年,39歲年輕的經濟學家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默克爾攜手馬克龍一同推進歐洲整合的政策,曾經對年輕得多的馬克龍說:我知道你喜歡打破東西,我得在後面幫你打掃戰場。

她也曾引用德國詩人黑塞的名句來提醒馬克龍:每一次開始都會有一點點神奇,但隻有結果才能讓奇迹持續。默克爾恰恰用不斷的成果延續了自己的傳奇。

作為女性,她成為德國戰後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而且是第一位女性上司人;作為東德成長起來的女性,她成為兩德統一後第三位總理;作為一名科學家,她成功轉行成為政治家,而且成績卓越。

默克爾突破了三重瓶頸,成就非凡,但依然謙遜而得體,平凡如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