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作者:上河韓語

文/書輝

第一次聽昆曲,像一股清流讓躁動不安的心靜了下來,讓忙亂的腳步慢下來,讓快餐式的生活放慢了節奏,讓大腦靜下來思考。”這是一位年逾七十歲的老人看完音樂會後的感受。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2022年4月13日晚,由“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出品的《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成功舉辦,這場音樂會由笛箫演奏家王建平司笛主奏,中國音樂學院張尊連、楊靖教授等十五位民族器樂演奏家傾情出演。在疫情反複無常情況下的這場音樂會,按照防疫規定座位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要求,真可以說是座無虛席,展現了音樂界和音樂愛好者們對這場音樂會的期待。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著名笛箫演奏家 王建平

音樂會共上演了《春日景和·萬年歡》《朝天子·普庵咒·小開門·節節高·小拜門》《懶畫眉》《朝元歌》《到春來》《皂羅袍》《鬥鹌鹑》《鳳求凰》《普天樂》《步步嬌》《五轉》《春日景和》等12首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原汁原味的昆曲唱腔曲牌和器樂曲牌,也有根據昆曲音樂元素改編、編配的民族器樂作品。

随着音樂會第一曲《春日景和·萬年歡》音樂的響起,聽衆們漸漸地進入了中國傳統音樂的世界,品味着中國傳統音樂語言的魅力。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著名琵琶演奏家 楊靖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著名二胡演奏家 張尊連

《春日景和·萬年歡》

昆曲音樂屬于曲牌體音樂,同時還分為唱腔曲牌和器樂曲牌。開場曲選取了經典器樂曲牌〔春日景和〕與〔萬年歡〕進行藝術整理,樂曲旋律綿長優美,充滿了濃郁的古典音樂色彩。〔春日景和〕為細吹曲牌,由民間器樂曲發展而來。笛色用正工調,闆式為一闆一眼,樂曲起首加小堂鼓。〔萬年歡〕屬于神樂的細吹曲牌,由同名北曲曲牌發展而來,此曲又稱作〔仙人過橋〕。笛色用小工調,闆式為一闆一眼。曲調輕松愉快,多用于入夢、遇神、幻境等場合,此曲也用于慶賀、拜堂等熱鬧場面。十五位演奏家在台上配合默契,音色柔和細膩,原汁原味地表現了昆曲的音樂特色。筆者也是第一次正式聽昆曲音樂,對昆曲缺乏了解,但從第一曲結束後全場觀衆的熱烈掌聲中,我感覺到了觀衆們發自内心的熱烈掌聲後的鼓勵,同時也感受到了人們對自己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朝天子·普庵咒·小開門·節節高·小拜門》

昆曲音樂有唱腔曲牌和器樂曲牌之分,而器樂曲牌又分為軍樂、宴樂、舞樂、喜樂、神樂、哀樂以及琴曲等多個種類,演奏的旋律、用途、風格多樣且自成體系,用于烘托特定戲劇場面和身段表演。音樂會的第二首樂曲同樣是器樂曲牌〔朝天子·普庵咒·小開門·小拜門·節節高〕的聯奏。〔朝天子〕常用于拜堂成親、參拜天地、祭祀祖先等場合,在昆劇音樂中用于角色參拜和拜朝等。〔普庵咒〕曲調凝練質樸,可用于祭奠場景。〔小開門〕常用于拜堂成親、參拜家堂、竈神、親朋見禮等場合。〔節節高〕是出自元曲曲牌,常用于南呂集曲《梁州新郎》套式中,節奏歡快動人。特别需要說明的是,笛子名曲《姑蘇行》就取材于本曲中的〔小拜門〕,〔小拜門〕是昆曲喜樂曲牌,一般用于歡慶場面。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音樂會第一曲《春日景和·萬年歡》音樂的響起,聽衆們漸漸地進入了中國傳統音樂的世界,品味着中國傳統音樂語言的魅力。

《懶畫眉》

用曲牌聯奏作為音樂會的開始,是工作室的特意安排,目的是讓聽衆認識雅部之昆曲音樂的特質,然後逐漸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體裁結構,以及與花部之梆子腔、皮黃腔闆腔體音樂結構的不同。随後,音樂會由熱烈轉為靜谧。第三首樂曲為《牡丹亭·尋夢》一折中的第一個唱段〔懶畫眉〕。《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名著,講述女主人公杜麗娘遊園驚夢以後,留戀夢境難以釋懷,重到園中按景尋夢的故事。〔懶畫眉〕是尋夢之旅的開端,樂曲情思纏綿,曲調婉轉,使用箫韻表現主人公的思緒恰如其分。樂曲在原唱段的基礎上,由作曲家姜景洪進行了器樂化編配,細膩的箫聲委婉細膩,耐人尋味。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朝元歌》

《玉簪記》是明代戲劇家高濂的名著,描寫的是潘必正與陳妙常的愛情故事。潘生聞妙常彈琴,故意以琴曲挑逗之,潘奏〔雉朝飛〕,妙常奏〔廣寒遊〕,情投意合,互通款曲,心心相印。〔朝元歌〕屬于南曲仙呂入雙調曲牌為昆曲唱腔曲牌,聲情婉約凄清,尤其适用于有情人訴說衷腸、互通心曲的藝術情境。其曲調樸素優美、音韻铿锵、描摹細膩、高潮疊起,以《玉簮記·琴挑》中最為華彩的樂章久著曲壇。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到春來》

十番吹打《到春來》又稱做《到春來成套》,由〔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續冬來〕等五個曲牌聯綴組成。音樂曲調秀麗優美,常作為舞樂使用,描繪出一幅幅春來看花,夏來賞荷,秋來觀月,冬來聽雪,以及靜待春來紅梅映雪的溫馨場景。《到春來》亦稱〔滿庭芳〕,屬于昆劇吹打曲牌中的舞樂細吹曲牌,系由民間器樂曲發展而來。笛色用六字調,闆式為一闆三眼,曲調舒緩優雅。《到夏來》又名〔錦庭樂〕,曲調清麗婉轉,同樣用于群舞場面。《到秋來》又名〔後庭花〕〔望吾鄉〕,曲調祥和雅緻。《到冬來》又名〔節節高〕〔百花落〕,曲調活潑跳躍。《續冬來》又名〔皂角兒〕,曲調輕松歡快。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琵琶:楊靖

阮:陳雅明;三弦:王玉

古筝:黃寶琪;箫:喬成林

《皂羅袍》

昆劇彩唱《牡丹亭·遊園》之〔皂羅袍〕,由宇文若龍演唱。〔皂羅袍〕系南曲仙呂宮曲牌,是本出的高潮之曲,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态變化。古代文化中女子“傷春”的傳統,在這支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也掩飾不住内心“傷春”的感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由物及人,一種自憐的情緒油然而升。現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杜麗娘對理想中的世界充滿了期待,這才有了後面既大膽又前衛,揭示人類永恒向好之心的《驚夢》。該曲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文詞、曲調、舞蹈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昆劇代表作之一,至今仍是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劇目。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彩唱:宇文若龍

上半場在觀衆的熱烈掌聲中結束,音樂會中場休息間,觀衆興緻高漲,很多專業和業内人士更是激動萬分,争相對音樂會表達自我感受,“很少見到的音樂會”“給人耳目一新”“我們需要這樣的音樂會,社會需要這樣的音樂”等。“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總監王書偉對采訪者表示:“我們誠邀有共同志向的專家、學者和同好,建立以昆曲為核心的藝術合作共同體,共同為學習、研究昆曲音樂,探索、拓寬藝術形式,展示昆曲音樂藝術的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努力。”

《鬥鹌鹑》

曲牌聯奏《鬥鹌鹑·漢東山》是下半場第一首樂曲。樂曲選自清傳奇《豔雲亭·癡訴》一出。《豔雲亭》為清初朱佐朝所作昆劇北曲傳統劇目,講述的是書生洪繪與樞密使蕭鳳韶之女蕭惜芬幾經波折,終于結為夫婦的愛情故事。北曲中呂宮和越調均有〔鬥鹌鹑〕曲牌,本曲改編自越調,曲調悠揚動聽,表現載歌載舞中的癡兒情狀。〔漢東山〕是細吹曲牌,常在拜賀時用。樂曲分别用箫、曲笛演奏,動靜結合,獨具藝術特色。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箫/笛:王建平

《鳳求凰》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翺翔兮,四海求凰。”箫二重奏《鳳求凰》根據昆曲器樂曲牌中的琴曲〔鳳求凰〕改編,以“鳳求凰”為比興手法,演繹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樂曲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之意,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志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箫重奏:王建平、田龍

《普天樂》

十番,民間器樂樂種,明代時就曾經有“十樣錦”“鼓吹”,民間還有“十番笛”等稱謂,流行于江蘇南部地區,俗稱“蘇南吹打”。《普天樂》是蘇南“堂名”經常演奏的經典曲目。原屬于南曲正宮曲牌,因宮調與詞句變化的不同,另有《中普天樂》和《小普天樂》之分。樂曲曲調莊重,旋律優美,具有宮廷雅樂之風,描繪了華夏盛世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及萬民歡樂、普天同慶的情景。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二胡:張尊連;提琴:何琳

《步步嬌》

下半場第四首樂曲是《牡丹亭·遊園》的昆劇唱腔曲牌〔步步嬌·醉扶歸〕。樂曲表現在細雨濛濛的春天,萬物萌動,一位深閨少女漫步于青瓦白牆的庭院裡,青石闆上青苔點點,溫潤的笛聲,如一縷偶然懸垂的蛛絲、一束風拂而入的柳枝,撥動着少女内心的“情思”,瞬間一股無名的淡淡憂傷湧上心頭……這兩支南曲分别屬于仙呂入雙調和仙呂宮曲牌,旋律優美舒緩,曼妙細膩,加之情思蔓蔓,把一個千金少女“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情懷抒發得淋漓盡緻。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司鼓:沈楊;打擊樂:孫建安、劉新

《五轉》

北曲《五轉》是《長生殿·彈詞》中昆劇老生名曲,笛聲深沉飽滿,蒼涼悲壯,頗為感人。《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傳奇,其《彈詞》一折中主要以正宮〔九轉貨郎兒〕為骨幹曲調,從二轉到九轉,每一轉都是将〔貨郎兒〕曲牌拆成前後兩部分,中間插入其他的曲牌構成。如〔五轉〕就插入了中呂〔迎仙客〕〔紅繡鞋〕的旋律。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笙:王俊峰、王鵬;管子:陳孟振

《春日景和》

本場音樂會的大軸為笛子獨奏《春日景和》。樂曲根據昆曲器樂曲牌〔春日景和〕改編而來,樂曲旋律綿長委婉,又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憧憬。慢闆部分大氣優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音樂風格,而快闆部分運用多種民族器樂化的演奏形式和國樂竹笛演奏技巧,加大了演奏難度,充分展示了昆曲音樂的表現力。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水磨行腔

音樂會後觀衆反響熱烈,紛紛表達對音樂會的感受。“感覺像是在聆聽一首似懂非懂的古詩詞,雖然不能完全領略個中三味,但作品表現出的優雅和韻味還是能夠喚起我的審美感受。”“古老昆曲獲新生,後繼有人傳至今。曲聲悠揚傳現代,聲聲佳音振人心。”“品中華古韻,發思古之憂。清音古調,洗亂世凡塵。明心鏡去雜念,樹高雅知濁清。”“音樂會非常雅緻!是一場很有特點、很有傳統藝術底蘊的音樂會。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小型樂隊的編制很協調,有效果,編配技法上不同于西方,是延着中國傳統支聲複調的形式發展而來。總之,這是一條很中國的路。當然,将來也可以嘗試結合更多的一些創作手段來發展民族音樂。”“對于曲牌來源的類分講得很好,可以看出有集曲現象,即将幾個曲牌的不同樂句集在一起,以初始曲牌作為開頭和結尾,從既有風格上以及差異上還有很大空間。這是以北昆為主的樣态,且從音律上也基本保持了既有的風格,演奏也很宜和。很有特色!”

文辭美、服裝美、舞蹈美、音樂美,是公衆對昆曲藝術的基本認知,作為宮廷雅部戲劇藝術,凡六七百年曆史,使她成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美學的集合體。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工作室創始人王建平雖然從小師從簡廣易、陳重、杜次文、王明君以及張維良等名家學習笛子吹奏,但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昆曲科班出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笛子專業,曾多年輾轉于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以及東方歌舞團等,後配置設定到北方昆曲劇院擔任笛師,專事昆曲伴奏。從最初懵懂的笛子演奏員,經深磨苦練并向老藝人虔誠問道,曆經近四十餘載舞台實踐,終深谙昆曲之道而成“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昆曲傳承人”,昆曲亦成為其摯愛的職業。

2012年建立了“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為昆曲音樂的傳承傳播不遺餘力。工作室總監王書偉是中國廣播藝術團原團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從事藝術管理多年,更是一位著名的音樂社會活動家,他對音樂藝術的現狀與發展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敏銳的判斷。工作室藝術指導劉峪升、張輝二位,一位是中央民族樂團原樂隊隊長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原秘書長,一位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編審,原理論編室主任和中國音樂主管,他們都是音樂舞台上的“沙場老将”,都有着幾十年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藝術積累。豐富的藝術經曆,使他們具備了廣闊的藝術視野和對傳統音樂的深厚感情,同時又對音樂藝術的發展導向具有清晰的了解與認識。

2021年10月以來,在規劃工作室如何确立發展方向、如何開展藝術活動時,他們反複研讨,認真分析,最後一緻認為,昆曲藝術曆經六百多年的曆史衍變,至今仍活躍在舞台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必須要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以傳統為本來進行工作室的研究、探索與發展。昆曲要器樂化,一定要帶着“鐐铐”去往前走。這個“鐐铐”是什麼呢?就是腔。而腔的背後是什麼呢?是詞。昆曲的唱腔是依字行腔,它的這個“字”不是一般的字,其背後是中國的文學、詩詞、歌賦的功底。不能拿着西方音樂那一套或者是一般的國樂改編思路去改昆曲,那樣改出來的昆曲隻會是非此非彼莫名其妙的東西。既丢失了傳統,失去民族的美學基礎,又很難實作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工作室為準備音樂會進行了19次排練

為了集中展示并充分展現昆曲的音樂美,工作室根據演奏實踐以及基本定位,要求作品最大限度保持昆曲音樂的“原汁原味”,展現昆曲音樂“靜”“雅”的藝術風格,在強化昆曲韻味的基礎上,再對昆曲音樂的結構重置、衍展昆曲音樂的深度和廣度來做文章。工作室核心成員身兼數職,邊教邊學,自行教育訓練,互相補台,不斷開會學習,随時遇到問題随時解決。本場音樂會在工作室核心人員精心策劃下,曆經三個多月的反複研究,方案設計,曲目安排以及緊張排練,全體樂手克服了由于疫情無常給排練帶來諸多不便的困難,創造條件,堅持排練。

針對大部分樂手不熟悉昆曲音樂的狀況,反複要求樂手掌握昆曲音樂特點,慢慢“熏”出感覺,并詳細講解曲牌音樂文化,增強大家對昆曲音樂演奏的感覺與自信。同時,工作室還要求大家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文化自信,把昆曲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作為承載中國民族音樂的命脈,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觀。

全新的表演形式使昆曲音樂更富有了時代的感染力,理論家、作曲家們盛贊這場音樂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一台成功圓滿的音樂會,并且在音樂界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央以及北京市的二十多家各類媒體相繼進行報道,給予了充分肯定。

這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是在工作室定位的基礎上,對昆曲音樂器樂化的嘗試和展示。“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核心管理人員及全體演奏家本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自信,以實際行動營造了一個奉獻、奮鬥、開創的藝術集體。他們對昆曲音樂不斷學習、探索,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為工作室的責任和義務,發揮内部創作實力,在打造昆曲音樂文化品牌的同時,緻力培養一支具有一流水準的創作執行團隊。

昆曲音樂不但要考慮樂器本身特點——這是器樂化的關鍵,還要結合文學劇本、劇情、文辭的風格,通過變化的節奏去演奏,使演奏的昆曲音樂有唱腔的圓潤,有器樂的流線,同時兼顧劇情的意境。昆曲的音樂之美,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能夠讓昆曲音樂器樂化初見成效,是工作室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一步。

守正而後創新"水磨行腔"昆曲音樂研究傳承音樂會速寫

“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承載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他們将用品牌的影響和團隊的合力做實事,用認真的态度探索新時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的新道路,為建成文化強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攝影:張友剛、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