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作者:老蔣科普

大陸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有着著名的建築,比如說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布達拉宮等一些飽含着明顯地方特色的建築。

不過大陸的建築可不僅僅隻有這些,除了這些有着地方特色的建築外,還有一種建築就分布在大陸的大江南北各個地方,那就是寺廟。

但其實“寺”與“廟”是不一樣的,他們兩個有着非常明顯的差別。

“寺”的由來

中國人的骨子裡似乎生來就帶着一絲傳統,也有很多人帶着一絲“封建”,在遇見寺廟時都會下意識的進去拜拜,就算自己沒有什麼心願想求。但與其說這種行為是“封建”,倒不如說中國人對于神佛的敬畏深深刻在了骨子裡。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現在提到寺廟,很多人就會想到南京的雞鳴寺、蘇州的寒山寺、河南的少林寺等等,每年櫻花盛開的季節,南京的雞鳴寺就會再一次進入公衆的視野,很多人都會慕名去雞鳴寺拜一拜,有的人是為了觀賞櫻花,也有的人是為去祈願。

但其實“寺”在千百年前的古代的含義并不是指佛寺,更加沒有祈願這種功能而且“寺的後面也沒有“廟”,二者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性質完全不相同。

關于“寺”解釋,可以參考古籍《說文解字》裡的注釋,在《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寺”的意思的:“寺,廷也”。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從這個解釋的字面上來看,寺的意思其實不是指佛寺,而是指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寺是古代官員居住或者辦公的地方,這種地方也是由當時候皇帝直接管轄着。

到了後面,關于“寺”的解釋又多了一個,在《漢書注》裡,關于寺的注釋是“凡府廷之所在,皆謂之寺。”

我們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大理寺等地方,其實也不是指佛教場所。因為大理寺在當時是官員處理政務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熟知的狄仁傑和包青天等人,他們就是在大理寺裡進行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他們的身份是朝廷官員,可見寺并不是隻指佛教場所。

再比如在西漢時期,當時的皇帝就将所有的官員進行了“三公九卿”的等級劃分,“公”就代表的是“府”,三公之下又有九卿,九卿各自執行着自己的事務,而九卿的辦公地點就跟着“寺”一字。

其實在影視劇裡,我們也會經常看到所謂的“大理寺”等一系列的官員辦公地點後面帶着“寺”字,而這種說法也一直延續着。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改變的呢?或者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古代官員的辦公地點開始有神佛的身影?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先明确一點,“寺”最初是指官員的辦公地點,也就是說它屬于皇家機構,它的使用情況聽從皇帝的安排。

作為曆史悠久的國家,中國在曆史的洪河裡不僅僅會發展自身的文化,它也會吸收外來文化,而佛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文化并不屬于中國本土發源的文化,而是從隔壁的古印度流傳而來,不過經過上千年的弘揚和傳承,佛教文化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說這佛教文化怎麼流傳到中國的,可就得從漢明帝的一個夢說起。

話說有一天,漢明帝在午睡的時候忽然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一位渾身散發金光、眉目慈祥的人,而且這個人還飛,這勾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因為他從來沒有看到過會飛的人。

醒來後,漢明帝一直對這個夢念念不忘,于是召集大臣詢問,最後有一位大臣的回答讓他非常感興趣,那位大臣說:“殿下啊,你夢到的或許是西方的神明。”

對于這個回答,漢明帝也覺得有些許道理,他覺得自己與這位西方神明非常的有緣分,于是派遣了十幾個人去往天竺,求取佛法。

在經過使者團的努力,他們最終成功的邀請到了天竺兩位非常有名的高僧随着他們回到中國,這兩位高僧騎着白馬,随行的物品中帶着梵文佛經和佛像,最終在公元前67年,一行人回到了洛陽。

這就是有名的“漢明有夢,白馬西來”故事,也被當做佛教最早進入中國的起源之一。

邀請到了高僧,自然就要給他們安排住的地方,而那時候兩位僧人就被安排在了相當于“外交部”的鴻胪寺,讓他們在這個地方傳授佛法。

但是作為禮儀之邦,怎麼能讓客人長期與其他官員一起居住呢?先不說其他官員會不會打擾到兩位僧人,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漢明帝想要将這兩位僧人長期的留在中國,傳播佛家文化,這樣一來就需重新給他們重新安排新的住址了。

關于住的地方,漢明帝有着自己的考量,這個不僅需要滿足僧人的日常出行,還必須滿足僧人研習傳教的需求。基于這些考量,漢明帝最終決定仿照“寺”的規模,修建一座全新的僧院供他們使用。

這座新修建的庭院就是後來的白馬寺。

白馬寺的修建,标志着中國建築裡的“寺”不再單單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而又多了一層含義,“寺”也開始指佛教的活動場所,傳播佛教文化的地方。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這時候的“寺”有了兩層意思,即官員的辦公場所和佛教的活動場所,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寺”的含義不再有兩層意思,開始漸漸成為佛教之地的專有名詞的呢?

其實“寺”的第一層含義是漸漸消失的,直到隋唐之後,寺才開始成為佛教的專有名詞。比如說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中提到的“寺”,這時候的意思已經不再代指皇家機構,而是指佛教場所。

到了現代,寺的含義已經沒有皇家機構的概念,已經完全成為了佛教文化宣傳和供人祈願的場所。

“廟”的含義

雖然很多人都會“寺廟”“寺廟”的念着,但是事實上“廟”的出現可比“寺”要早得多。

關于廟,其實很多時候廟又被稱為“寺廟”,在《說文解字》裡關于“廟”的注釋是這樣的:“廟者,尊先祖兒也”。從這個注釋來看,廟的意思其實是祭奠供奉先祖神明的地方。

但是其實廟不光供奉祖先,早在商朝時,就已經有了廟号的出現。而後在封建王朝時期,曆朝皇帝在薨逝後,也會有一個“廟号”,比如說唐朝李世民被稱為“唐太宗”、明朝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

廟的供奉對象也不局限于皇家天子,這在《禮記》中就有記載,“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可見廟的建造也可以根據等級制度來進行,有官爵俸祿的人也可以依據自身條件建廟。

到了漢朝的時候,廟的意思也有了延伸。

古代中國的科技水準并不是特别的超前,在面對很多不知道如何解釋的現象,古代的人就會将其歸為所謂的神明,這也是古代的人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的一種方式。

這時候的“廟”又多了一層“祭祀鬼神”的意思,古代封建迷信的人很多,他們堅信人在死後有輪回、或者有神庇佑自己,是以就修建了很多的廟宇,不僅僅是供奉祖先,還會用來供奉神明。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廟的供奉對象非常多樣化,除了會供奉比如說“女娲”、“龍王”、“山神”這類神明,對于當時候有着極大貢獻的人也會成為供奉對象,享受着香火的供奉和擁有自己的信徒,比如說“關羽廟”、“夫子廟”、“ 嶽飛廟”等等。

“寺廟”的差別

現在很多人提到“寺廟”都會想到他們都是可以燒香的地方,會想到很多香火味特别濃郁的寺院廟宇,但其實在很久之前二者并沒有過多的關聯。

雖然現在提及“寺”與“廟”都會将二者放在一起來提及,但是其實要是進入到寺裡或者廟裡,就會發現其實二者的差別非常的大。

第一點不同就是二者供奉的對象不同。

一開始的寺是指皇家行政機構,到了後面又多了一層含義就指佛教場所,當第一層的意思漸漸消失後,寺就成了佛教文化的專有名詞,而佛教的寺裡供奉的對象大多是尊嚴神威的佛。

但是廟的供奉對象就要比寺的多得多,廟不僅是出現時間比寺早,在供奉對象的選擇上廟就更加自由。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廟不僅僅隻供奉祖先,還會供奉鬼神,也會供奉對後世有着非凡影響力的聖賢,廟宇也有“太廟”、“宗祠廟”等。

第二點不同是二者的功能不同。

前面提到,寺一開始是給官員使用的,後面佛教文化流傳到中國後,寺就開始成為僧人研習生活的地方,在寺裡會有僧人打坐念經,也可以供奉香火,如靈隐寺就有非常多的和尚在寺裡修行。有的地方也會有專門給女性修行,這類寺又被叫做“尼姑庵”。

而廟就不一樣,廟裡很少會有僧人,或者說對比寺裡的僧人廟裡的就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廟裡隻有供奉的神像其他什麼都沒有。

第三個不同是二者代表的文化不同。

在佛教文化流傳到中國後,越來越多的佛教場所被稱為寺,到了侯廟寺更是成為了佛教場所的代名詞。

而廟就不同,廟除了供奉祖先神明,還有就是古代皇帝死後的廟号。

第四點不同就是二者的發源地不同。

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寺的發展經過了兩個時期,從秦代開始是就指的是官員的居住辦公場所,到了漢朝以後寺又多了一個佛教場所的含義,而廟,最早就是指供奉祖先神明的場所。

寺為什麼叫寺?廟與寺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不要再搞混了

二者從根源上就不相同,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寺裡住和尚,廟裡住鬼神”,雖然不一定會百分百的正确,但是依靠這個方法也可以分辨出大部分的“寺”和“廟”。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不難發現其實“寺”和“廟”在性質與功能上完全不同,寺在現在執行的是從傳播佛教文化的作用,而廟的作用則是供奉祖先神明,供人祭祀的地方。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都會将“寺廟”放在一起談論,但是二者的差別其實也很大,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能夠清楚地辨識出二者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