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法國GTT公司收取中韓制造的LNG船專利費說起

作者:甯南山

前幾天看到的新聞,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一艘超過10億人民币,是造船工業的高附加值産品,上海的滬東中華造船廠今年已經簽了至少三批大訂單,

第一批6艘75億人民币,第二批卡達的四艘,

第三批6艘80多億人民币訂單來自日本郵船株式會社。

換言之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單艘價值超過10億人民币,而該領域長期是南韓占據絕對優勢,而南韓之外中國在LNG船方面也在逐漸發展,造船業的中韓競争是一場長期拉鋸戰。

從法國GTT公司收取中韓制造的LNG船專利費說起

盡管南韓和中國,尤其是南韓目前擁有全球大多數的LNG船的訂單,但LNG船用來裝液态天然氣的貨艙,目前主流的技術是法國GTT公司擁有的薄膜型貨艙圍護系統技術,是以不管是南韓還是中國的造船廠,隻要使用了薄膜型貨艙圍護系統,就要向法國GTT公司繳納技術使用費,或者說就是專利費。

是以有評價認為造LNG船賺的其實也是辛苦錢,真正的利潤都讓法國的GTT公司賺走了。

本文就想說下我對此的看法。

法國GTT(Gaztransport& Technigaz)公司能從中韓的LNG船制造中收多少專利費呢?

法國GTT公司公布的2021财年業績,在其官網可以查到:

https://gtt.fr/news/2021-full-year-results-solid-earnings-high-end-annual-targets-excellent-commercial-performance

這家公司提供薄膜型貨艙圍護系統裝載LNG液化天然氣和液化乙烷。

該公司2021年收入3.147億歐元,比2020年下降了21%,但與2019年相比仍舊增加了9%。全年淨利1.341億歐元,與2020年的1.989億歐元相比,下降32.6%。

該公司2021年的收入中,來自LNG和乙烷運輸船專利費為2.549億歐元,

“Royalties amounted to €254.9 million from LNG and ethane carriers”

去年歐元兌換美元平均匯率大概1.184左右,也就是在該領域收了3.02億美元的技術許可費。

GTT并宣布其在2021年新獲得了68艘LNG船貨艙的專利+工程服務(做設計)訂單。

從法國GTT公司收取中韓制造的LNG船專利費說起

另外據克拉克森的資料顯示,

2016年-2021年,全球LNG船簽單量分别是10艘、19艘、77艘、61艘、54艘、85艘;

從傳遞量來看,全球LNG船分别傳遞了33艘、33艘、56艘、43艘、39艘、66艘。

總的來說,收專利費和工程服務費利潤率高,賺錢容易,

我查找了新聞,南韓方面就抱怨GTT一艘LNG船GTT竟然要收費5%,這意味着一條大型LNG船接近一千萬美元(大型LNG船一艘大約2億美元),當然從GTT在2021年三億美元的技術特許費收入和LNG船的訂單量來看,實際的收費可能未必就剛好是5%,可能針對各個船廠和訂單的不同會有些折扣。

像其他一些行業的專利收費都是給一個統一的标價,比如2%,2.5%,3%,然後各家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實力和情況去談實際給多少。

但總的來說,專利費隻是制造業衆多獲利環節中的一部分,一個國家不能放棄高科技制造業而隻收專利費的道路。

就跟華為在美國制裁下,如果自己不能設計制造各種通信産品,就收專利費了,

那華為會從一個營收八千多億,淨利潤率7%的公司變成營收一兩百億人民币,淨利潤率70%的公司,企業對一個國家的收益是不能隻看淨利潤率的,

華為淨利潤率7%,看似100元隻賺了7元,但其餘的93元包括了支付給華為員工的工資,繳納給國家的稅收,從銀行融資借錢,對上遊國産零部件企業的大量采購等等,這些對企業來說是成本,但對于該國的員工,政府,銀行,供應鍊企業來說卻是收益。

華為在營收八千多億,淨利潤率7%的時候,一年能給國家交稅900億人民币,給接近20萬員工支付1400億的薪資,

而當華為隻收專利費的時候,總盤子隻有一兩百億人民币,雖然企業淨利潤率會高的驚人,但一年能給國家交的稅,能夠雇傭的員勞工數也大大減少了,不可能養得起20萬員工,員勞工數會減少到幾千人,而且對國産上遊零部件的扶持和采購就完全沒有了。

對于國産船舶也是一樣的,我看了滬東中華造船廠的規劃,計劃十四五末期,也就是2025年LNG年産量達到10-12條,如果按照均價2億美元計算,那一年就是20億美元的營收。

就算淨利潤率隻有5%,滬東中華隻賺1億美元,再支付幾千萬美元專利費,或者按照5%的專利費就算1億美元吧,但并不是其餘18億美元中國就賺不到了,就都跑到國外去了,

而是要支付管理層,工程師和勞工的工資,給國家和地方繳納稅收,購買國産上遊的各種生産裝置,零部件和原材料,向國内銀行融資,修建各種造船基礎設施等等,換言之隻要上遊的設計和零部件逐漸國産化,那這18億美元中的大部分都是會留在中國的。

我查詢了GTT公司2020年的财報,總員工數量550人,其中研發人員164人,很顯然對中國來說,薄膜型貨艙技術國産化以減少專利費是下一步的目标,

而對法國來說,隻收專利費對就業,稅收和上下遊産業鍊的拉動都太小了。

而且,我覺得從長期看還有個疑問,

GTT的技術先進,成熟且穩定,且經過了長時間的市場驗證,下遊的船東信任他們的技術,但他們的一年總營收就3億歐元出頭,那意味着能投入到研發的資金會很有限,我查詢2020年的财報研發投入為3000萬歐元,如果不能持續保持技術領先的話,

但如果等中國LNG産能逐漸上量,技術逐漸發展,又有一部分下遊的船東市場,中國開始整合上下遊搞國産薄膜型LNG貨艙圍護系統技術怎麼辦,即使不能完全替代GTT,但至少也可以吃下一部分份額,使其營收減少,但始終是一個挑戰。在這點上中國的威脅比南韓要大。

實際上薄膜型貨艙并非是LNG船的唯一技術,目前市場上針對液化氣運輸有獨立貨艙(根據技術和結構不同有A型,B型和C型三種)和薄膜型兩大技術,

獨立貨艙圍護系統技術就已經在被中國逐漸攻克,

2021年12月底江南造船廠傳遞的9.9萬立方米液化乙烷運輸船(注意不是裝液化天然氣LNG,不同氣體存在液化溫度等不同,但技術上有相似性,畢竟都是低溫液化氣),就使用了4個基于江南造船廠自己搞的BrilliancE技術的B型獨立艙2個C型甲闆罐,而不是用的GTT的薄膜型技術。江南造船廠稱B型液貨艙的所有材料均來自國内産業鍊,并稱用了8年的時間研發,評價是“突破了貨物圍護系統領域的卡脖子局面,不受任何國外專利技術制約,實作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介紹,該艘船的B型艙除了裝液态乙烷之外,還能同時相容零下104攝氏度的乙烯,亦作為乙烯運輸船。

此外,由于攻克了一些共性技術,B型液貨艙的突破同時也為後續基于該技術的B型獨立艙圍護系統向液化天然氣(LNG)船和LNG燃料艙應用推廣積累了經驗。

從法國GTT公司收取中韓制造的LNG船專利費說起

當然,薄膜型艙技術最終還是需要被大陸攻克的,畢竟LNG船領域最強的南韓人也在盯着這個方向攻關試圖擺脫法國GTT,國内拿LNG船訂單最多的滬東中華也是用GTT的薄膜型貨艙技術。

我之前看過歐美的一些純靠專利收入的公司,總感覺是這個模式不長久,原因是因為靠收專利費總盤子小,導緻這些公司規模都很小,無法持續的大量投入研發,影響長期的發展。

是以歐美的頂尖科技公司,除了收專利費,都會自己持續的搞産品設計和銷售,

像專利收費狂魔高通就大量銷售晶片,2020年其專利費收入超過50億美元,但也隻占到營收的22%左右,

像諾基亞盡管在手機上一敗塗地,但在通信裝置領域也還在持續銷售軟硬體,2020年其專利費收入隻占其營收6.4%。

GTT也是基于這個原因,是以他們堅持和專利費捆綁接LNG船的貨艙設計訂單,也能多賺點錢,不過總體來說雖然利潤率很高,但是規模太小了。

全球造船業三顆明珠:

郵輪,LNG船,航空母艦,東亞在技術上目前的确還處于追趕的态勢,郵輪歐洲占據優勢,航母美國占據優勢,LNG船制造東亞占據優勢,

從單艘造價來說,LNG船是最便宜的,大型LNG船單艘大約2億美元及以下,

而大型郵輪的單艘價格基本都在5億美元以上,價格10億美元以上的郵輪也不少,

舉個例子,

2018年首屆進博會期間,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集團簽訂了2+4艘Vista級13.55萬總噸大型郵輪建造合同,将在中國制造。

這裡面美國嘉年華是郵輪營運公司,意大利芬坎蒂尼是郵輪制造公司,大陸和意大利合作提升郵輪制造技術。

這6艘豪華郵輪每艘造價高達7.7億美元,約合55億元,總訂單價值46.2億美元,約合人民币327億元,這也是中國造船業史上最大一筆訂單。

其中首艘正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制造,全船共136個系統,2萬餘套裝置,2500萬個零件,4200公裡電纜,350公裡管系,450公裡風管,超500家全球供應商,可見對于上遊的巨大拉動作用。

而航母更不用說了,單艘造價不隻是10億美元了,法國2020年宣布的下一代航母計劃,用于取代其目前的戴高樂号航母,法國媒體估計成本将高達60億美元,當然法國政府拒絕評論。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單艘造價更是超過100億美元,這還不算艦載機。

如果哪天歐洲的郵輪制造也和LNG船一樣被東亞拿下,歐洲廠家不搞郵輪設計制造了,

隻收一些子系統的專利費,歐洲郵輪制造公司的員工減少到隻有幾百人,然後一年收幾億歐元專利費,

就跟LNG船領域法國GTT公司隻有550名員工,100多名研發人員,一年收三億美元專利費一樣,盡管對法國GTT來說這個錢賺的開心,利潤率也高,但對歐洲整體來說并不是好事情,要知道歐盟可是有四五億人口。

總之我覺得歐美的發展路徑給我們的一個警示就是,不能隻想着賺容易錢,然後就把制造業都轉移出去,别人把基礎打牢了,最後搞不好爬上來把你的容易錢都給吃了,自己還是必須要掌握一部分的制造業産能的。

總之,對于一個産業,我們要了解專利費隻是衆多獲利環節中的一個,

制造業當然辛苦,但辛苦錢不等于就是小錢,不能把制造業的獲利狹隘的了解為來料組裝,如果自己既不做系統設計,又不做品牌,也不做上遊的關鍵零部件,就純粹做個來料組裝加工,那确實是隻能賺辛苦的小錢。

像LNG運輸船這種,如果中韓把系統設計,整船制造,以及上遊的生産裝置,關鍵零部件都掌握了,那實際上就已經吃下産業鍊大部分的價值了,如果最後把GTT賺的5%專利費也拿下來了,那可以說整個行業的價值就基本被東亞吃幹抹淨了,歐洲留下的就很少了。

總之,對于中國而言,我們可以容忍一部分低端的組裝制造轉移到越南之類的東南亞國家,但是産業鍊的主要獲利環節,包括系統整體設計制造,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中高端旗艦産品的組裝制造,品牌營運等全流程我們還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像今天法國GTT一年在LNG船領域收三億美元專利費,創造500多個就業崗位,法國自己不設計制造LNG船了,其他的價值大部分被從事整體設計制造的中韓拿走的局面,我們其實是需要在以後避免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