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油價一夜暴跌超6%:中國1至4月原油進口資料出爐,沙特逆勢下調油價

作者:華夏時報
國際油價一夜暴跌超6%:中國1至4月原油進口資料出爐,沙特逆勢下調油價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葉青 北京報道

受到美聯儲加息憂慮以及沙特下調對亞歐客戶原油售價等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暴跌,截至美國當地時間5月9日收盤,NYMEX原油期貨6月合約價格跌幅6.76%,價格跌至102.35美元/桶;ICE布倫特原油期貨7月合約價格跌幅6.19%,價格跌至105.43美元/桶。

還有業内人士表示,暴跌背後,除了上述因素外,中國原油進口資料下降也給油價帶來壓力。

長久以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買家,進口資料的變化會影響原油價格走勢。海關總署資料顯示,中國4月原油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近7%,但1-4月進口量同比下滑4.8%。

與此同時,全球高通脹水準也加劇市場憂慮,促使加息成為貨币政策的一部分,随着流動性逐漸趨緊,市場對原油的需求也會有所降低。

1至4月中國原油進口量降幅4.8%

5月9日美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Raphael Bostic表示,美聯儲可以在未來兩到三次會議上繼續升息50個基點,然後評估經濟和通脹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升息。Bostic認為,上周準許的加息50個基點已經是相當激進的舉措,個人認為,美聯儲不需要采取更激進的行動。

“我們可以保持這種加息速度和節奏,真正看到市場如何演變。我們會進行幾次,可能是兩次,也可能是三次(加息),看看經濟如何反應,看看通脹是否繼續接近我們2%的目标,然後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到時候再看看情況如何。”Bostic表示。

據了解,近期全球金融市場也因加息擔憂和經濟衰退疑慮而感到不安,美元指數持續創新高。一德期貨分析師陳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上周美聯儲宣布加息50個基點并宣布縮表計劃,這是美聯儲自2000年5月以來最大幅度加息,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美股、美債和商品期貨價格同步下跌,衰退交易邏輯升溫。

與此同時,中國針對新冠疫情的封控措施也趨于嚴格,這間接影響了原油進口量。5月9日,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1-4月進口原油1.71億噸,同比減少4.8%,進口均價每噸4,323.6元,上漲54.3%。而中國4月進口原油4,303萬噸。

中國1-4月進口天然氣3,586.6萬噸,同比減少8.9%,進口均價每噸3,842元,上漲72.1%。而中國4月進口天然氣808.8萬噸。中國1-4月進口成品油797.5萬噸,同比減少0.8%,進口均價每噸5,001.9元,上漲36.2%。中國4月進口成品油148.1萬噸。

此外,5月8日,沙特阿美最新表态,決定将6月銷往亞洲的阿拉伯輕質原油官方售價,較阿曼迪拜均價從升水9.35美元/桶下調至4.4美元/桶,這是沙特四個月來首次下調油價。與此同時,沙特阿美也下調銷往西北歐和地中海地區的油價。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美沒有讓美國享受優惠的價格,6月銷往美國的油價沒有任何變化。有業内人士表示,這或許與早前美國打算立法有關:美國有意推出“NOPEC”法案,起訴OPEC壟斷,以此迫使這些産油國增産。這讓沙特極為不爽,該國曾在2019年發出警告,如果美國正式推出這個反壟斷法案,沙特将以非美元出售石油。

從事成品油貿易的梁福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或許是沙特也意識到需求減弱的問題。沙特下調價格實際上與國家原油價格是逆勢而行,五月份國際石油價格迎來三連漲,5月6日紐交所的6月份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0.45美元,漲幅0.42%,七月份原油期貨上漲0.76美元。

國際油價都在上漲的情況下,沙特為什麼主動下調傳遞給亞洲客戶的石油價格呢?有分析認為是因為中方受到疫情的影響,對石油的需求量下降得很嚴重。還有部分觀點認為,沙特主動下調價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維護客戶。俄烏沖突後,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超過4000萬桶原油,因為俄羅斯給印度的是折扣價,相比國際油價低很多,印度是國際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減少從沙特進口的石油量,對沙特石油出口也是不利的影響。

此外,中俄關系不錯,中方也會大量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另外有消息稱,中方客戶可以使用人民币結算購買石油,俄羅斯的石油必然在華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中方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如果沙特喪失中方客戶,想要重新奪回其在華的市場地位,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現在主動降低價格,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畢竟現在國際油價太高。

中長期看油價易漲難跌

上周,歐盟執委會提議對俄羅斯石油實施分階段禁運。作為迄今為止最嚴厲的對俄制裁的一部分,這提振了布倫特原油和美國原油連續第二周的上漲。不過該提案需要在本周獲得歐盟成員國的一緻同意。

據了解,當地時間5月8日,七國集團(G7)上司人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G7承諾将逐漸減少或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

同日,美國也宣布了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措施,将目光瞄準了俄羅斯的媒體和金融行業。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9日表示,将同七國集團(G7)成員保持一緻,原則上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對此,OANDA進階分析師Jeffrey Halley在報告中稱,歐盟和日本未來将不可避免地争奪更多的非俄羅斯石油供應,這将支撐油價。

不過,也有國家持反對意見,保加利亞副總理兼财政部長瓦西列夫表示,如果保加利亞不能從拟議的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制裁中獲得豁免,保加利亞将不支援歐盟對俄羅斯的一系列新制裁。

此外,目前多個歐洲國家已經提出逐漸降低對俄羅斯石油依賴的計劃,促使歐洲各國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為此,市場期待伊朗原油快速回歸。歐盟也一直在為打破伊核談判“僵局”而努力。歐盟協調員、歐盟對外行動署副秘書長莫拉預計于5月10日通路伊朗,以推進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相關方談判。

如果伊核談判能順利進行,伊朗石油重回市場,将極大緩解石油供應難題,或能抑制油價上行趨勢。與此同時,為應對俄烏沖突特殊時期全球石油短缺的局面,美國此前聯合IEA其他成員國推出史上最大規模的抛儲,将持續向市場出售共計2.4億桶SPR。

對此,陳通表示,上周在歐盟提議對俄羅斯石油進口逐漸禁運之後,七國集團國家上周日也作出了類似承諾,俄羅斯石油出口很難恢複至原來的狀态。石油巨頭資本開支不足,使得全球原油中長期增産空間有限,疊加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目前OPEC手握的全球九成以上閑置産能變得奇貨可居,加速增産意願不足。

“美國頁岩油行業面臨DUC油井庫存有限、供應鍊瓶頸和資本限制等多重因素的打擊。随着伊朗始終不願在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身份問題上讓步,已引發了人們對伊核僵局能否得到破冰的懷疑。我們預計二、三季度油市仍存在供需缺口,油價在100美元/桶附近支撐較強。”陳通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