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女人永遠不要為了真愛而放棄親情,不值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愛情就像是兩個極端,平衡的愛和走在獨木橋上的愛各有特點。

列夫托爾斯泰《戰争與和平》中曾經說過:“我們喜歡别人,不僅僅是因為别人對我們付出了真心,對我們好,更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好,讓我們割舍不下。”

這其實也就證明了,當愛情處于一種極端的時候,是一方的付出和一方的被動,甚至就像一種利益關系,有求于人的時候,自然會放低姿态,但感情中勢必是不能用“有求于人”這樣的詞語來了解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在感情中如此卑微,甚至為了所謂的真愛不惜放棄自己的家庭呢?

在心理學上可以用“貝勃定律”來解釋,當我們将愛情放的至高無上的時候,就會适應這種節奏,并且持續用這種姿态去和對方相處,并且試圖用自己的放棄和付出去穩定兩個人的感情。

久而久之,這種付出甚至成為了一種“上瘾”行為。我們可以了解為:當一個人持續精力相同的刺激之後,再給他相同的刺激,其實這種刺激是微不足道的。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家庭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在家庭正常的情況之下,為了婚姻為了愛情放棄家庭,其實是将自己放在兩難的地位,沒有任何回頭的餘地。

而這種放棄家庭的行為就像“貝勃定律”中的“刺激”一樣,當你的丈夫認為你對他的愛甚至可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之後,他就不會珍惜你,甚至會以你沒有後盾而輕視你。

那些為了真愛放棄親情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2位過來人這樣說。

A女士

雖然A女士的家庭還是比較和諧的,但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家庭氛圍讓她對父母的愛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在交了男朋友之後,毅然決然去到男友的城市和男友同居,逢年過節也很少回來,甚至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

但A女士的父母在以此車禍中當場身亡,她此後一直活在悔恨之中,不了解自己為什麼可以為了愛情割舍親情,以至于父母抱憾而亡,自己一點孝心都不曾付出。

B女士

B女士的家是在一個鄉下小村莊的偏僻小屋裡,但B女士在讀完大學後卻再也不想回到那個小村莊裡,并且在城市交了男朋友,面對父母的呼喚,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去侍奉雙親。

可是家庭的偏差,男友至始至終就沒有想過和B女士結婚,最終B女士被分手失去了所有,也失去了在這個城市待下去的能力。幾年後她終于拖着受傷的心靈回到故鄉,非常後悔自己為了愛情對父母的不管不顧。

血溶于水,家庭的港灣和後盾是我們生命的歸宿,愛情是兩個人的結合,如果你所托之人并非良人,而你又因自己的執念放棄與家庭的親密,這種得不償失的愛,其實最終會反噬我們。

餘生還長,我們無法保證,自己丈夫會一直專注于家庭,也無法保障自己深愛的人是否會真真正正的陪伴自己一輩子。是以女人永遠不要為了真愛而放棄親情,不值得。

因為在這個世界中,隻有父母才是能夠不計後果,給予你愛的人。如果你将這種愛當作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是有恃無恐,那麼終有一天你會失去這份珍貴。

是以對待愛情我們要把握好感情中的“共生關系”,将兩人放在一個平衡的天枰中,形成互相緊密的關系。

而不是一個人付出,一個人坐享其成,甚至是做出為愛情放棄親情的傻事,因為一旦我們逐漸丢棄讓我們強大的關系,就會讓我們處于一種孤立無援的處境,這種偏差的感覺會在丈夫的心中油然而生,進而形成兩個人的心裡評價的偏差。

而且自己也會逐漸放低自己的姿态,你的過分在乎實際上有時候會成為一種綁架,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容易忽視你。

對于一個理性的女人來說,在愛情和親情的關系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姿态,将自己在感情總的位置擺正,了解自己對于感情的了解和回饋,将這種關系建立在平衡的循環中,拒絕拉低自己的價值感,也拒絕拉低個人家庭的存在感。

人都是“趨利避害”,并且有“慕強心理”的,男人也不例外,是以我們切記不可為了愛情付出自己的所有,也不可為了愛情付出自己的家庭和一生,這其實是非常愚蠢和傷害自己的事情。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