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作者:鹿泉普法

名字是一個人的标簽,人與人之間互相認識的第一步,會先詢問對方名字,名字會伴随我們一生,好聽的名字會讓人印象深刻,反之可能會被同學起綽号,雖無惡意,也會給學碩留下或多或少的童年陰影。

名字看上去不過兩三個字,但想要取一個别緻有深意的名字,并不容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多少帶有時代特點,比如老一輩人中,名字中常見“建國、建軍、立國、立寶”;如今的學生從小受到網絡的熏陶,接受新型教育模式,家長在起名字時,自然充滿個性。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國小生因為“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一共3筆

學生入學時,老師會先拿到班級花名冊,提前通過名字對班級同學做大緻了解,是否會給老師留有更好的印象,名字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在學生花名冊中,有一位同學的名字,引起老師的注意,不是名字有多繁瑣,而是過于簡單,這位同學名叫“蔔一”,連名帶姓一共3比,每一筆都是直的,沒有一筆是彎的,家長能給學生起如此有個性的名字,老師深感佩服。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這位名叫“蔔一”的國小生,因姓名簡單走紅,很多網友比較好奇,家長為何會想到這樣的名字,是有什麼寓意嗎?這位同學的爸爸表示,自己名叫“蔔轟耀”,上學時,最發愁的就是考試,其他學生都開始答題了,自己還在名字上塗抹,總也寫不好,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簡單好寫的名字。

為了不讓孩子重溫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曆,直接取最簡單的名字,沒有什麼寓意,就希望在考試時可以領先别人,估計在考試時,蔔一同學開始答題了,其他同學還在書寫名字,不得不佩服這位爸爸的先見之明。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其實老師提前看一遍花名冊,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提前查生僻字。如今家長為了追求個性,彰顯學生名字獨一無二的魅力,生僻字、繁體字,甚至四個字的名字比比皆是,對于老師而言,在新生點名時,如果遇到生僻字拿不準的時候,可能就會鬧出大笑話。比如這份學生名單中,如果老師不提前查一下字典,估計有一半都認不出來,不得不佩服家長的才華。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家長給學生起過于個性的名字,真的好嗎?

對于這位“蔔一”同學,很容易讓老師和同學記住,叫起來也非常順口,但是名字中出現生僻字,甚至繁體字,對學生真的好嗎?

很多家長在給學生起名字時,會請“高人”指點一下,讓名字更有寓意,寄托父母對學生的期望,是以名字中的生僻字紛紛湧現,我們在感歎漢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對老師表示同情。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班主任老師還好,提前拿到學生名單,對于這些生僻字會提前準備一下,那顆科任老師就沒這麼幸運,點名時,會鬧出很多笑話,筆者上學的時候,班上有位男同學,叫“魚鱻䲜”,很多老師點名時,都會卡在這裡,老師上課叫同學回答問題,也刻意避開這位同學。

其實不是老師差別對待同學,隻是有時候真的忘記這個字該怎麼念,班主任會對班級中同學進行逐一了解,其他老師并不會這麼做,家長在給學生起名字時,不要過于追求個性,還是以實用為主。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姓氏我們無法左右,但至少在起名字時,盡量不要選擇多音字、繁體字、生僻字,尤其是生僻字,可能都無法錄入網絡,之前網上有報道一則新聞,一位大學生購買火車票,網上無法預訂,到車站人工台也無法購買,原因就是名字中出現生僻字,系統無法識别。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派出所在上戶口的時候,能夠正常錄取,在買車票時候卻不能識别?很簡單,因為他們使用的不是同一個系統,如果名字中的生僻字極為罕見,不僅購票會出現困難,在辦理手機卡,或者其他需要實名認證等材料時,可能都不會太順利,這些都是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寫在最後:

名字會伴随我們一生,好聽的名字會給社交帶來友善,過于奇葩的名字會讓學生産生恐懼,尤其是上學時期,老師和同學會頻繁提高名字,生僻字,或者諧音字的名字,老師為了避免尴尬,會減少提問次數。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比如“黃帝”、“祖宗”,姓氏本身沒有問題,單看名字也并無不妥,隻是姓氏和名字連在一起,就讓人感覺不适,難怪老師和同學不喜歡叫出來,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情緒,以及課堂積極性,是以家長在給學生起名字時,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太普遍,也不要過于張揚。

國小生因“姓名”走紅網絡,連名帶姓共3筆,沒有一筆是彎的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删除内容!特别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于商業宣傳。

來源:四川正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