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刀未老”特展:跨越五千年的古刀具

澎湃新聞獲悉,“寶刀未老·中國古代刀專題展”近日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從工具和兵器兩條線索出發,展出橫跨五千年的中國古刀110件(套),從春秋戰國青銅靴形钺(方刃)、東漢環首刀、宋偃月雙刀到清代鐵制長刀,通過展覽解析古刀的發展變遷,再現古代風雲激蕩的經典戰役。

展覽現場

刀是一種單面開刃的器具,用于切、削、割、砍,為利器之屬。在中國,它自鴻蒙之初的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時至今日仍在各個領域中不可或缺。

古人雲“治大國若烹小鮮”,而刀正是小到烹小鮮,大到治大國,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的利器,是文明程序的生動注腳。

随着社會曆史的推進,在刀鋒的兩端,形成了工具與武器的雙面。

玉刀 春秋至漢

本次“寶刀未老·中國古代刀專題展”,展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藏的中國古刀11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越五千年,上到新石器時代、下至清末近代,包含整個中華古文明史。展覽内容從工具和兵器兩條線索出發,分别展現古刀在不同領域的制造和使用情況,解析古刀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特别在兵器部分,将回顧四場古代經典戰役,在衛青、霍去病、劉锜、戚繼光等名将們的帶領下鳥瞰風雲激蕩的古戰場,一探古戰刀的真正實力。

展覽現場

重點展品

青銅靴形钺(方刃) 春秋戰國 寬16cm 高12.5cm

屬古越人文化中典型器具。钺身形如靴子,長方形銎位于一側。器身的一面鑄有一邊框,框内浮雕紋飾,因磨蝕無法分辨具體内容。另一面中間刻畫有兩隻相向的鳥,伸長脖子,張開翅膀,形象生動。

藥片刀 晚清 長25cm 寬18cm

清末民國時期杭州老字号“李德順”藥片刀。刀身有“琵琶街明記李德順壹元陸角捌分”銘文。藥片刀是傳統中藥制備的切藥刀,刀身扁平寬闊,近似梯形。刀柄對側的刀片邊緣上有一小塊凸起,中穿孔,用于把刀連接配接在切藥凳上。刀刃位于與刀柄垂直方向上的相對一側,為刀身四邊形的最長邊。木質刀柄外弧,使用方式類似鍘刀。中藥制備需要高精度,如“薄片”要求厚度在1.5毫米以下,無論是對切藥刀的品質還是切藥人的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環首刀 東漢 長92cm 寬5.5cm

環首刀 東漢 (局部)

環首刀 東漢 (局部)

這是東漢時期高等級環首刀,經過修複。刀背和刀刃平直,鐵質刀莖與刀身約等寬,柄首刀環呈扁圓形。刀背及刀環内側飾有鎏金銘文及瑞獸紋飾,銘文可大概辨認出“延光二年五月”“吉羊樂未央”等,線條細膩靈動,纖毫畢現。而在刀身上還能依稀辨認出殘存的木鞘紋理。

儀仗龍吞口偃月雙刀 宋(單刀)長80cm 最寬30cm

偃月刀屬于長杆刀,在宋代是制式兵器刀的一種,它的刀頭部位形如彎月,故得名“掩/偃月”。這類刀多施以裝飾,形制頗為華麗,常作儀仗操練用途。偃月刀刀頭形狀還有多種“變體”,展出的這對偃月刀為長杆刀的鐵質刀頭部分,刀身扁寬,刀頭卷曲如鈎,近似偃月刀類中的“鳳嘴刀”“象鼻刀”,刀背前端還有一尖齒狀的小枝,分叉口處有镂孔,可以系挂纓絡飾物。刀身與刀莖連接配接處有銅制的龍頭吞口,造型精緻,栩栩如生。

镂空錯銀穿枝龍镡腰刀 明 長85.5cm 寬3cm

镂空錯銀穿枝龍镡腰刀 明 長85.5cm 寬3cm

明代腰刀,刀身帶一定弧度,有血槽。刀根附吞口,刀格圓盤形,表面镂空飾錯銀穿枝龍紋。明腰刀吸收倭刀的一些特點制作,柄短形彎,比較輕便,多配合藤牌使用。明代有訓練藤牌、腰刀動作要領的《大七星牌歌》《閃馬牌歌》。明朝後期,為對付北方遊牧騎兵,腰刀曾普遍配備明軍騎兵、步兵、車兵、辎重兵各兵種。

軍火局鐵制長刀 清 光緒 長151cm 寬10cm

長杆刀,刀身平直扁闊,刀尖銳利,鋒下呈弧形與刀刃相連,近刀背處有血槽。刀身一面,在近刀格處、血槽下方以單線刻“軍火局造”四字。刀格圓盤形,與帽形柄首皆為黃銅制。長木柄上纏缑。清光緒年間軍火局為神機營下屬機構,神機營創設于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争後,為整頓軍事,清政府設立此機構,同治六年(1867年),神機營下增設軍火局。

象牙裁紙刀 民國

帶銘文裁紙刀 民國

展覽海報

(本文據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