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作者:環球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醫随華人先僑進入加拿大這片北美的土地,至今已有逾一個半世紀曆史。經曆幾代中醫從業者及華人社群的不懈努力和争取,中醫藥在當地紮根、發展,已有了來之不易的社會認可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醫藥和針灸也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拼圖”中不可多得的組成部分。但中醫行業在加拿大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且仍面臨諸多挑戰。現居溫哥華的加拿大華人移民史研究者、華人作家賈葆蘅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為中醫行業在加拿大的發展路向“把脈”。

訪談内容摘錄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醫進入加拿大并發展至今的主要脈絡是什麼?

賈葆蘅:

早在華工來到加拿大淘金和參與修建太平洋鐵路時期,中醫藥就被帶到加拿大。根據加拿大1885年皇家委員會調查報告的記載,卑詩省(又譯不列颠哥倫比亞省)就有40多名華人醫生,他們應該是中醫。又根據1885年卑詩省維多利亞市目錄編制,當年該市華人從事的生意中有4家是中藥店。

1884年維多利亞中華會館成立後建立了“太平房”,照顧年邁的或病弱的華人,後來又成立了中華醫院。溫哥華唐人街興起時,也由中華會館建立了中華醫院。當時維多利亞的傑出華人李夢九還曾特地重新編印并出版記錄中藥驗方的書冊《驗方新編》。早期的華文報紙《大漢公報》也刊有很多中醫藥店或中醫師的廣告。在1925年的新西敏中華會館會議記錄中還可查到,新西敏中華醫院要求保持院内清潔衛生、服侍病人不得急躁等内容。

1967年,加政府修訂移民法,推行各族裔平等的政策,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越來越多。中藥房和中醫師也随之擴至華人聚居的各個地方。通過口碑相傳,有些中醫師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到其他族裔。

但因為沒有實作中醫立法,是以不少醫師屬于私下行醫。後來華人開始争取實作中醫和針灸立法監管,卑詩省、安大略省等都有中醫團體就此展開呼籲和遊說。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加拿大多倫多一家中醫診所。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加拿大是聯邦制國家,對中醫和針灸尚未形成全國性的立法規管體系。

按時間順序,目前在加拿大有阿爾伯塔、魁北克、卑詩、安大略、紐芬蘭和拉布拉多五個省實作了針灸立法規管。2008年,這五省在聯邦和省政府财政支援下成立了加拿大中醫針灸管理局聯盟。2013年起,該聯盟在官方支援下,在五省推行統一的中醫及針灸師注冊考試,各省彼此承認注冊針灸師資格。這五省之外則形成了各地的中醫協會。

已實作整體中醫立法的是卑詩省和安大略省。卑詩省1996年在溫哥華成立了針灸管理局,後形成中醫針灸管理局。卑詩省也是目前加拿大唯一對中醫師給予“醫生”頭銜的省份。安大略省在2006年實作中醫立法,并于2013年成立中醫師及針灸師管理局。這背後都經過了很多波折。

在華人的努力下,卑詩省有幾個城市還設立了“中醫針灸日”。

目前加拿大中醫界人士還在努力,希望遊說政府對中醫和針灸給予更多支援,比如納入醫療保險、進入大型綜合醫院等。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醫生準備為病人做針灸治療。中新社發 陸波岸 攝

中新社記者:推進中醫立法有何意義?為何必須要做,其難點何在?

賈葆蘅:

早期未實作中醫立法時,中醫行醫不受法律認可和保護,專業中醫師的資質也得不到承認。實作中醫立法,才能展現中醫獲得主流社會的相信,包括政府、保險公司和患者等的信任。這對于中醫行業發展十分重要。

中醫立法的難點之一,是行業内部意見不統一,甚至存在門戶之争。這種分歧也導緻有的省份中醫立法至今未成功,影響了行業發展。中醫從業者中,有的人不免擔心中醫和針灸會被納入西醫的規管體系;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按照加拿大法律法規來行醫的過程中,中醫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從外部環境而言,中醫行業面臨語言門檻。一些省份在中醫立法過程中,通過“祖輩法案”的方式,對習于家傳或師傳、而英語或法語不占優勢的中醫師給予了保護。但政府未來對這個行業的語言要求可能會趨嚴,也就是要求使用英語和法語兩種官方語言。加拿大目前還沒有對中文中醫藥典的譯文,是以中醫藥典現在并不獲官方承認。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問題。

一些文化隔閡也有待消除。中醫重調理,效果有時并非立竿見影。西方對中藥材也不熟悉。如上世紀80年代末,加官方曾認為中藥材當歸含毒而出台禁售令,最後都是靠華人努力遊說才解決。

中新社記者:加拿大目前對中藥材是如何進行規管的?

賈葆蘅:

在加拿大,中藥的規管是由聯邦政府負責。

一般而言,中草藥是按照食品來進口,規管相對簡單,但藥材在宣傳過程中就會受到限制。

中成藥則比較複雜,它受到食品藥品法的管制。中藥處方裡往往含多種藥材,在其申報成為藥品時,每一味藥都按規定接受相應規管,是以申報成本很高,注冊比較困難。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行人從一家知名中藥店加拿大多倫多連鎖分店門前經過。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一位華商在進口中藥材時,曾因藥名而受到影響,山熊膽、毛麝香被加拿大方面認為屬于保護動物,因而禁止進口,他隻得在香港請人翻譯資料,再聯同律師和專業人士向加方解釋。

華人在中藥規管方面也努力進行了很多遊說工作。2004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出台《自然健康産品法規》,中藥被納入自然健康産品範疇監管。但包括中成藥在内的天然健康産品直到2009年底才獲得依照按法規頒發的許可證,在其産品标簽上會有8位的天然健康産品編号或自然醫藥号碼以助追查。

另外,加拿大對于農藥殘留等問題也有嚴格規定。中藥進口須符合相關标準。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加拿大多倫多一間幹貨藥材行。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中新社記者:中醫行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目前加拿大中醫人才的培養現狀如何?

賈葆蘅:

目前總體來說,加拿大中醫辦學以私人經營為多。他們的經濟實力相對有限,場地、規模等也有限。但作為私人學校,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已屬不易。

由于中醫治療屬于另類治療,未納入全民健保體制,是以加拿大絕大部分公立學校還沒有正規中醫針灸的學位課程。可喜的是,一些院校已出現了正規的中醫針灸課程。比如,1998年,阿爾伯塔省麥克文大學學院(2009年更名為麥克文大學)開設了為期3年的中醫針灸專業課程;2016年,安大略省喬治亞學院開辦中醫針灸專業,畢業生可獲高等大專文憑;多倫多市政府資助的亨伯學院從2016年開始中醫專業招生;卑詩省昆特倫理工大學也自2016年開設了全日制中醫針灸專科課程。

卑詩省教育廳在2014年準許了昆特侖理工大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建立北美第一所公立中醫學院。雙方達成學分互認、學曆+學位的合作形式。

加拿大一些華人中醫師一直在努力,希望實作讓大學能夠真正設有中醫針灸的學士學位。當然,這需要循序漸進。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加拿大多倫多一家中醫診所及中醫學院。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攝

中新社記者:中醫行業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展望未來路向,您認為它面臨哪些挑戰?

賈葆蘅:

最緊要的挑戰是教育不足。将中醫針灸教育引入加拿大的高校,設立學科和學位,這對中醫針灸的地位提升将是很重要的,能使之獲得主流社會更高的認可。

其次是科研不足。有中醫師反映,加拿大關于中醫功效的論文等材料不多,是以中醫被保險公司認可的程度不高。被醫療保險公司認可,會對中醫藥的發展有很大推動。這類論文等材料需要用英文來寫,讓主流社會更多看到中醫中藥的貢獻。

另外,目前隻有卑詩省承認中醫師頭銜,其他地區也應該繼續努力,提升中醫師的地位。現在加拿大中醫界也作了不少努力,比如舉辦學術和教育訓練活動,通過不同管道遊說政府,向主流社會講述中醫針灸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學術交流,特别民間交流也應盡量推動。同時還需要從亞洲引進中醫領域的移民人才,并注重培養本地專業人才。

加拿大中醫行業發展至今,不乏成功典範的故事。避免“水土不服”,中醫界乃至僑社未來需要更加團結,赢得更大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中醫在加拿大有沒有“水土不服”?

賈葆蘅,加拿大華人移民史研究者、華人作家,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加拿大華僑文化保護和發展協會顧問。1987年畢業于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學院),1999年移民加拿大。與黎全恩、丁果合著的《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1966》(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曾獲人民出版社“年度十佳學術著作獎”。自2018年起撰寫年度加拿大移民政策論文,收錄于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年度《加拿大藍皮書》中。著有長篇小說《弘治皇帝》《嘉靖王朝》《移民夢》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