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作者:遊民星空

武士、忍者以及他們随身佩戴的各種家夥事,一直是電子遊戲領域非常大衆的熱門元素,這些島國暴力分子的足迹貫穿古今、遍布全球,從《天誅》、《鬼武者》一路砍到了《仁王》、《隻狼》。隻不過,近幾年來味道最純正,格調最考究,從地理風物到人文景觀都完美呈現中古時代日本的遊戲,卻是由美國制作組Sucker Punch制作的《對馬島之魂》。

這日本人在美國遊戲裡抵抗蒙古人的喜感事能發生,倒不是做遊戲的美國人有什麼精日嫌疑,隻是因為,那群在童年經受過劍戟片文化輸出的年輕人,已經成長到了掌握話語權并能決定産品立項的年紀。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劍戟片,是一種以武士冷兵器搏擊作為主要内容,并用高頻次戰鬥和血腥鏡頭來為觀衆提供感官刺激的類型電影。他脫胎于日本本就十分繁盛的時代劇,融入了大量好萊塢西部片的元素,并通過加入各種趣味性的商業化内容逐漸定義了自己的特征。

與同時代的香港功夫電影不同,劍戟片極少出現炫目的接招場面,戰鬥勝負往往瞬息之間就能見分曉,但對枭首、流血、斷肢等大尺度鏡頭卻絲毫不加掩飾。對B級片元素的運用,讓劍戟片擁有了先天的傳播優勢。于是,當黑澤明攜手三船敏郎讓《七武士》、《蜘蛛巢城》、《用心棒》等經典作品揚名國際後,劍戟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迎來了自己的鼎盛時期。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在那個把東京閑置土地都賣了能買下美國的瘋狂年代裡,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劍戟片曾經在日本電影市場上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且成為了經典的文化輸出案例。意大利電影《荒野大镖客》就翻拍自《用心棒》,在開創了“通心粉西部片”這一全新電影類型之後,甚至還得将總票房的15%給黑澤明當補償。《殺死比爾》也被認為是緻敬《修羅雪姬》的作品,連後者的主題曲《修羅之花》都被昆汀沿用到了自己的電影裡。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就像當時的日本人都在玩命炒股票、辦企業一樣,在劍戟片最紅火的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日本商業電影公司都從想從武士故事裡分一杯羹,一時間,全日本的窄屏熒幕上都在刀光劍影、血流滿地。

激烈的競争與樂觀的市場環境催生了海量良莠不齊的劍戟片作品,其中包括批判日本封建制度的《切腹》,和用激烈寫實鏡頭與黑白畫面映射日本學生運動的《大殺陣》,自然也有《座頭市》這種劇情相對普通但依舊連拍26部的超長系列電影。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如果你在今天去找劍戟片愛好者們尋求一些觀影指南,多半會收到諸如《羅生門》、《椿三十郎》等名片推薦,但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上世界70年代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的《帶子雄狼》系列。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與同期大多數劍戟片不同,《帶子雄狼》沒有複雜的文戲和深刻的人文内容,缺乏島國異域文化中那些“雨打風吹去”的病态美感,更沒有刻意彰顯什麼武士階層的俠義精神,講述的也隻是一個顯赫武士在經曆過滅門慘劇後走上複仇之路的浪人故事。

但在打戲方面,《帶子雄狼》系列卻堪稱集整個劍戟片類型之大成,影片從開篇到終幕,幾乎全部都是一對多的激烈戰鬥,主角拜一刀“見神滅神,見佛殺佛”,出手狠辣,刀刀緻命,配合上狂放不羁的血濺表現,讓血漿、斷肢等大尺度鏡頭幾乎貫穿電影始終,令人血脈偾張,不禁大呼過瘾。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不過很快,繁華的盛世就迎來了終焉,日本經濟神話的破滅帶着劍戟片一同走向了衰落,随着黑澤明、三敏郎、勝新太郎等劍戟片扛鼎人物的相繼離世,這個盛極一時的電影類型也逐漸從熒幕中淡去。隻能在影史雜談和一些深擁有劍戟片情結的遊戲作品裡,一窺它們往昔的榮華。

在前些日子的高能電玩節前瞻會上,《黃泉之路》進行了實機示範,并公布了預告片。作為一款橫版動作遊戲,《黃泉之路》用獨具特色的黑白畫面和幹淨利落的冷兵器戰鬥,向大衆傳達了自己的冷峻氣質,并是以收獲了不少玩家的期待。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與其說《黃泉之路》是一部緻敬黑澤明電影的橫版動作遊戲,不如說它就是一部可以“操作”的劍戟片。遊戲全程使用純黑白色調的電影濾鏡,在被敵人淩厲的攻擊逼入闆邊時,畫面邊緣甚至還會出現膠片多次放映後的白色劃痕。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木橋、民房、石牆、草垛等遊戲場景,像攝影棚中的布景一般建構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江戶時代。黑白色調的低精度畫面則在彌補模組化細節不足的同時,讓遊戲的風格化進一步增強,配合上遠點固定機位和橫版視角,給人一種“坐在銀幕前玩遊戲”的奇妙體驗。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而《黃泉之路》的戰鬥系統則從設計核心層面,緻敬了劍戟片兵擊橋段的基本邏輯——如何高效的殺死對方。在遊戲中,主人公弘樹放不出“天翔龍閃”,也搓不了“紛亂雪月花”,能做的隻有簡單的砍、戳、挑以及閃避和格擋。

在戰鬥中,及時擋下敵人緻命的劍鋒并以淩厲的反擊回敬就是唯一的勝利手段。當玩家通關一周目後,遊戲還會開啟“受擊即死”的“驚性”難度。此時,遊戲對玩家立回和反射弧的考驗,更像是螢幕内外兩位劍客的心靈對決,從遊戲低容錯帶來的重壓中,透出了幾份劍道兵擊裡的“殘心”哲學。

從對馬島到黃泉之路 歐美人的武士情結是咋來的

結語

尺八、打刀、鬥笠,這些在過去與死亡和鮮血作伴的意象,可能永遠都不會在流行文化中消失。它們的呈現形式随着時代的變遷從平凡無奇的“水鷗流”,變成了滿屏燈效的“飛天禦劍”和“一斬千擊”,但那蘊含在點點寒芒中的“緻命美感”卻依舊對每一代人散發着共同的吸引力。

當然,這種吸引力大概并非源自于什麼特定的民族精神,畢竟,不管随蕭瑟秋風和搖曳竹林舞動佩劍的是楊過還是武藏,那場面,都實在帥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