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和的共同立場與各自謀求利益的身段:俄烏沖突中的東盟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查雯

當地時間4月29日,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表示,已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出席将于今年11月在印尼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

自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别軍事行動”至今已兩月有餘,作為東盟成員之一的印尼如今已比較明确地擺出欲為沖突雙方說和的姿态。而東盟作為整體,及其各成員國在俄烏沖突這一重大國際事件中的表态也值得關注。雖然東盟的立場并不直接影響戰局,但在面對激烈的大國沖突時,東盟國家将何去何從?俄烏沖突成了一次檢驗的機會。

東盟外長聲明,沒有點名俄羅斯

俄烏沖突爆發後的第二天,東盟外長就發表了關于烏克蘭局勢的聯合聲明。整個聲明僅有簡短的兩段,核心是呼籲各方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通過外交手段解決沖突。聲明不僅沒有追随西方将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定性為“侵略”,全文甚至沒有提及“俄羅斯”。3月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譴責俄羅斯的決議,在10個東盟成員國中,越南和寮國棄權,其餘8個國家則投下了贊成票。盡管如此,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東盟國家在俄烏沖突問題上保持低調,避免對俄羅斯進行公開譴責。以馬來西亞為例,該國在聯大投票後随即表示,馬來西亞不會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雖然西方媒體紛紛批評東盟“軟弱”,但東盟的表态實屬意料之中。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東盟素來不願卷入與自己無關的地緣政治競争中。雖然西方輿論強調,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違背了東盟提倡的“不幹預原則”、沖擊了國際秩序。但在絕大多數東盟成員國看來,俄羅斯并不對自身的安全構成威脅,也沒有直接影響東南亞的地區秩序。俄烏沖突爆發後,菲律賓防長洛倫紮納就公開表示:“這不關我們的事,不管他們在歐洲幹什麼,(我們)不要幹預”。相反,俄烏沖突對東南亞的影響主要展現在全球經濟波動,尤其是原油和糧食價格上漲,可能會影響一些東盟國家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複蘇。是以,與俄羅斯會受到什麼懲罰相比,東盟國家更關心沖突是否可以盡快解決。

第二,東盟國家普遍将俄羅斯視為重要合作夥伴。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明顯加快了“轉向東方”的腳步,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和戰略聯系。2018年,東盟和俄羅斯還将雙方關系由對話夥伴更新為戰略夥伴關系。的确,俄羅斯和東盟之間經濟依存度較低,2019年俄羅斯僅為東盟第九大貿易夥伴,再以馬來西亞為例,該國對俄烏兩國的出口僅占其總出口的0.4%。

但是,在政治和安全合作方面,東盟成員國十分重視俄羅斯的作用。比如,越南和印尼都希望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作,平衡其他大國在地區内的影響。自2000年以來,越南武器進口81%都來自俄羅斯,俄羅斯同時也是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武器進口的主要來源國。2021年2月緬甸軍方接管權力後,緬甸與俄羅斯的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緬甸軍方上司人敏昂萊還應俄防長紹伊古邀請赴莫斯科參加安全會議,這也是敏昂萊接管權力後,除東盟以外唯一一次出國通路。俄烏沖突爆發後,緬甸軍方發表聲明支援俄羅斯,在聯大投票中,因為緬甸駐聯合國代表仍為民盟政府委任的覺莫吞,緬甸才投下了贊成票。

第三,東盟不希望俄烏沖突加劇地區内國家間的分歧。在俄烏沖突的起因及解決方式上,中國與美西方國家間存在明顯分歧。而東盟近年來一直在小心維持自身的中立,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發表相對溫和的集體聲明,再由各國闡述自身立場,更有利于成員國結合自身實際利益采取靈活對策。從成員國各自表述的立場來看,東盟國家間确實存在極大分歧。而作為一個共識性檔案,東盟外長聲明隻代表各成員國間的最大公約數,其作用僅在于向外界展示,東盟成員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共識,同時保證在重大國際事件上,東盟不至于因内部分歧而徹底失聲。

特立獨行的新加坡

在所有東盟國家中,做出最強烈回應的是新加坡。2月28日,新加坡外長維文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就指出,對新加坡來說,俄烏沖突是“事關生存”的問題。維文表示,雖然新加坡很少在沒有安理會決議的情況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但鑒于事态“前所未有的嚴重”,以及俄羅斯對安理會決議的否決,新加坡決定實施對俄制裁。這意味着,新加坡不僅會遵守西方國家的制裁規定,還将采取自己的措施,包括出口限制和金融活動限制等。

新加坡的激烈回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自身生存的擔憂。事實上,不僅是當下的俄烏沖突,近年來新加坡外交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選擇題,難度都不低。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有句名言,“大象打架,草地遭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新加坡都謹記國父教誨,小心維護與所有大國的良好關系。但這并不能解決新加坡眼下的難題:随着大國競争的加劇,尤其是當“大象”真的打起來的時候,新加坡不能像草地一樣躺平,必須在敏感問題上做出抉擇。

2017年,新加坡外交官和學者就曾罕見地圍繞“小國究竟應該如何行事”進行了公開辯論。前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等人認為,一緻性和原則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涉及大國的敏感議題上,新加坡應該減少發聲。用馬凱碩的話來說,“小國應該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馬基雅維利者”。而以前外長尚穆根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新加坡隻有堅守原則,才能避免被大國“霸淩”。而此次的俄烏沖突也成了一塊試金石,正如外長維文反複強調的,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新加坡“不是選邊站,而是支援原則”。

但在新加坡的“原則”背後,我們也應該看到該國的實際利益考量。新加坡和俄羅斯的經貿聯系非常有限,從 2020年的資料來看,新加坡對俄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額的0.15%。此外,和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不同的是,新加坡幾乎沒有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新加坡在美俄之間“選邊站”的難度,要遠遠低于在中美之間“二選一”。奧巴馬曾将新加坡稱為美國的“地區之錨”,新加坡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可見一斑,甚至超過了與美國簽有安保條約的泰國和菲律賓。對俄羅斯做出更強硬的回應,既符合新加坡的外交原則,也能進一步加強新美之間的政策協調。在原定于3月底召開的美國-東盟峰會因故推遲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脫團”對美國展開了通路。這也顯示,新加坡不會因東盟其他國家而停下自己與美國合作的腳步。

俄羅斯被削弱,不符合東南亞國家的利益

印尼一直被認為是東南亞的“天然上司者”,而且還是今年二十國集團(G20)的輪值主席國,其表态備受外界關注。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印尼沒有公開譴責俄羅斯,同時也沒有應西方要求将俄羅斯擋在G20大門外。事實上,印尼一直将俄羅斯視為國際體系中的重要一極。澳洲洛伊研究所2021年的民意調查顯示,47%的印尼人認為俄羅斯值得信賴。另外,雖然仍有56%和55%的印尼人認為美國和澳洲值得信賴,但與2011年相比有大幅下降,當時認為美國和澳洲值得信賴的印尼人分别占72%和75%。事實上,近年來印尼人的反美情緒不斷上升,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因反美立場在印尼擁有很多支援者。在印尼看來,俄羅斯可以起到平衡其他大國的作用,是以俄羅斯被削弱,并不符合印尼的利益。

泰國和菲律賓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兩個簽約盟友。沖突爆發後,來自25個國家的駐泰大使曾一起到訪泰國外交部,希望能說服泰國譴責俄羅斯。但泰國并未追随西方,泰國總理巴育表示,泰國對沖突持中立立場。外長敦·巴穆威奈也指出,泰國“不需要急着發揮作用”。泰國這一立場是多重因素導緻的:首先,在經曆了2006年和2014年兩次政變後,泰國受到美國制裁,這導緻泰美同盟關系轉冷。其次,泰國經濟受新冠疫情沖擊,巴育政府也面臨重重危機,正如外長敦·巴穆威奈所說的,泰國有太多事要處理。在泰國政府的日程表上,國際議題的優先性必然會被降級。更何況,俄羅斯曾經是赴泰外國遊客的主要來源國,但現在制裁使很多飛往俄羅斯的航班被取消,泰國現在關心的是對俄制裁帶來的能源價格飛漲和旅遊收入下滑。最後,泰國還面臨着和印尼一樣的難題,泰國是今年APEC上司人峰會的東道國,并且很可能會因為西方抵制俄羅斯而陷入進退兩難。

菲律賓此次的表現,讓外界普遍感到意外。總統杜特爾特一向以反美言論著稱,并經常表示普京是他的“好朋友”。在杜特爾特任内,菲律賓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取得了快速發展,雙方還簽署了防務合作備忘錄。但對于俄烏沖突,杜特爾特卻公開将其形容為一場“愚蠢的戰争”,因為沖突會擾亂能源供應,并對菲律賓造成沖擊。不僅如此,菲律賓駐美大使羅穆德茲甚至稱,杜特爾特在内部會議上說過,如果美國需要幫助,尤其是如果“烏克蘭危機外溢到亞洲地區”,菲律賓将允許美國使用曾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

但有必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會和菲律賓太較真。大家都清楚,美國不會軍事幹預俄烏沖突,沖突更不會外溢到亞洲。是以,“讓美軍重返基地”的說法,更像是菲律賓讨好美國的便宜話,沒有實質意義。俄羅斯和菲律賓之間卻表現出了一定的默契。在菲律賓提出支援美國軍事行動之後,俄駐菲大使表示,烏克蘭危機不會影響菲律賓和俄羅斯的合作。同時,俄羅斯也沒有将菲律賓列為“不友好國家”。更重要的是,菲律賓和俄羅斯的重要合作項目并沒有停止,尤其是菲律賓花費2.47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17架米-17直升機的大單,并未受到影響。菲律賓方面對外稱,訂單已經于俄烏沖突爆發前就完成支付,接下來是否履約完全取決于俄羅斯。有人批評杜特爾特和其他政府官員經常做出沖突表态,認為菲律賓外交政策缺少一緻性。但事實上,菲律賓往往能通過這種“左手打右手”政策,實作在大國之間的風險對沖,同時擷取更實惠的收益。

很多評論認為,東盟成員間的分歧,會降低東盟采取集體行動的能力,而大國競争加劇,也将進一步影響東盟在地區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但在俄烏沖突這樣的大事件上,東盟原本就沒有直接參與的興趣。溫和的集體聲明反而給成員國留出了更大的政策空間,使成員國得以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為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别研究院通路學者,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

責任編輯:朱鄭勇 圖檔編輯:蔣立冬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