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作者:人美renmei

藝術影響世界

中國傳統藝術承載着厚重的中華文明和濃郁的生活興味,在曆經幾千年曆史的淘洗後,如今依舊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産生和迅速發展,優秀的中國傳統藝術及其精神走出國門、傳入世界,對世界文化藝術與日常生活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基于此,人民美術出版社在《中國藝術》雜志特設“藝術影響世界”欄目,以期引發更多人關注和了解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探究中國藝術如何影響世界,激活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使其綻放永恒魅力。

本期節選《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的中國瓷器發展源流概述》中的内容,通過追溯歐洲後鑲金中國瓷器的發展曆史,挖掘中西方文化藝術的碰撞與融合。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德國柏林夏洛騰堡宮中的瓷器室

自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之初,這種來自神秘遠東的物品便成為歐洲貴族們追逐的珍寶。出于對中國瓷器的愛重以及為迎合本地貴族的喜好,歐洲人為中國瓷器加裝貴金屬配件的做法随之出現,其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晚期,且這種做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歐洲各個國家。

但在不同曆史時期,歐洲各國對中國瓷器進行再裝飾的目的不盡相同。是以,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後鑲金瓷器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面貌。影響歐洲後鑲金瓷器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中國瓷器在歐洲的普及程度,歐洲本土瓷器的發展,歐洲對中國藝術的片面了解等。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被改造為台燈的清代五彩花卉紋海棠形瓶

長久以來,瓷器的原料成分和制作工藝都不為歐洲人所知,這使瓷器在歐洲具有較強的神秘性。歐洲人不了解中國瓷器的狀況貫穿了整個16世紀。如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幅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水彩畫,大約繪于 1510至1515年間。畫中展示了兩根精巧複雜的柱子,每根柱子都裝有一個被金屬支架托起的瓷瓶,瓷瓶的器型、釉色與同時期中國瓷器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據知丢勒曾于安特衛普購買中國瓷器,但畫中描繪的顯然不是中國瓷器。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被改造成咖啡或巧克力壺的中國伊萬裡風格彩繪瓷器

英國V&A博物館藏

這表明,一方面歐洲人對中國瓷器及其使用方式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基于中西文化的差距,中國瓷器的簡潔、素雅并不符合歐洲人的審美。是以,歐洲的藝術家用後鑲金的方式對中國瓷器進行改造,進而賦予其歐洲裝飾藝術元素。這反映出16世紀初歐洲人對中國瓷器進行再裝飾以使其符合自身審美的意識開始萌芽。

16世紀,西歐多個國家熱衷于為中國瓷器鑲嵌金屬附件,包括英國、法國等。這些國家在當時歐洲的勢力較為強盛,且金屬工藝較為發達,這為其擷取并改造中國瓷器奠定了基礎。英國至今儲存有較多的後鑲金瓷器實物遺存。目前公認最早抵達英國的中國瓷器是一件明代龍泉窯青瓷碗,後來它也成為一件後鑲金瓷器。這件瓷器最早是威廉·沃漢姆(William Warham)總主教的收藏品,是以也被稱作“沃漢姆碗”。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被改造為水壺的清代青釉堆白花紋瓶

英國皇家藏

德國的後鑲金瓷器存世較少,已知的少數幾件在金屬裝飾風格上與同時期的英國有一定相似之處。如現藏于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一件德國加裝鎏金銀的支座杯,其瓷器主體是一隻青花紅彩描金纏枝蓮紋碗。

16世紀的歐洲後鑲金瓷器仍大多作為陳設品,普遍不具有實用功能。即使是被改造為高足杯的瓷器,其實用功能也居次要地位,這類瓷器多被作為聖餐杯而應用于基督教會的聖餐儀式之中,其宗教性和象征意義是居于首位的。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被改造為香薰器的清代青釉青花紋蓋罐

英國皇家藏

進入17世紀之後,荷蘭人打破了原有的中西貿易格局,瓷器的稀有性被大大削弱。瓷器在歐洲人心目中的神聖性也随之消失,轉而成為一種炫耀财富、彰顯地位、展現自身高雅品味的奢侈品。同時,歐洲人開始正視瓷器的實用性,瓷器逐漸滲透到歐洲人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歐洲後鑲金瓷器的數量增多,但裝飾的主要目的已發生變化,不再僅僅突出中國瓷器的稀有珍貴,而是為了讓瓷器更适應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保護瓷器的脆弱部分。

中國尚茶,而歐洲人則喜歡啤酒、咖啡、奶茶等,雙方飲食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其慣用的器物形制迥異。是以,在17世紀歐洲的後鑲金瓷器中,還有被改造成歐洲常用器型的瓷器。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由多件德化白瓷組合鑲嵌而成的墨水架

美國保羅·蓋蒂博物館藏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被改造為水壺的清代仿哥釉瓶

英國皇家藏

相對而言,荷蘭的後鑲金瓷器通常更為簡約,鮮有繁缛的裝飾。同時期英國的後鑲金瓷器同荷蘭有相似之處,整體風格簡潔,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承襲了16世紀的裝飾風格,較為華麗,并主要被作為陳設品使用。同一時期,法國的貴金屬工藝也較為發達,其金銀制品多為餐具、燭台、擺件,以及用于刀劍、甲胄和壁爐的裝飾等。由此不難推測,法國這一時期也應有為數不少的後鑲金瓷器。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詹姆斯·提索 《捉迷藏》 (局部)

美國國家藝術館藏

歐洲人為中國瓷器添加金屬附件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進一步提升瓷器的價值、改變瓷器的原有功用、修複破損瓷器、使瓷器更符合歐洲人的審美等。而這些原因背後隐藏着的是中西方文化、藝術的融合與碰撞。歐洲後鑲金瓷器是歐洲人試圖将中國瓷器“本土化”的直接例證,這反映了中西價值觀念及審美意趣的不同。後鑲金瓷器不僅對歐洲陶瓷藝術及裝飾藝術産生一定影響,還豐富了中國瓷器的面貌。它具有的獨特性和相容性也展現了歐洲國家對中國藝術、文化的選擇性的接納與吸收。

本文節選自《中國藝術》2022年第2期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的中國瓷器發展源流概述》

理想中的“China”:歐洲後鑲金瓷器

《中國藝術》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