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艱難的日子—陪伴抑郁症女兒(45)—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剛剛看了天雅寫的文章《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我認為對于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長,很有啟發。

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隻老虎一樣。而陪伴心理疾病的青春期孩子,更像是陪伴一隻脾氣非常壞的大老虎。

面對一點小事,或者一句無心之言,或者随時回憶起的傷害,孩子突然情緒失控,或崩潰大哭,或大發脾氣,或摔東西,甚至打人洩憤。

這時家長怎麼辦?

溫和地講道理,或者強硬地大聲訓斥、懲罰孩子?

心理專家分析:

當講道理時,孩子感受到被否定,“我這樣做不對,我應該改正。”意味着他當下的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看見。

為了尋求被看見,孩子以後會變本加厲地故伎重演。

當訓斥、懲罰孩子時,孩子會感到深深的恐懼,“我的真情流露是不被允許的,是會受到懲罰的。”

為了規避懲罰,孩子往往會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長此以往,可能會導緻抑郁症。也可能會在未來某一時刻,以一種極端的、極具毀滅性的方式,徹底爆發。

這一句話,我想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長一定深有體會,那些年孩子強忍住的淚花、緊攥的小拳頭、脹得滿臉通紅的小臉、被家長權威頻頻打斷的話頭、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的傷痛,當時像雲霧一般散開,無影無蹤。但經年以後,卻被挖掘出來,原來正是這些小傷口彙內建了滾滾洪流,摧毀了孩子們的生命能量和内驅力,那生命的小火苗也開始變得風雨飄搖起來。

是以,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說教、強勢壓制,都會無形中助長孩子的進一步失控。

因為他的不良情緒始終沒有被承認看見、接納,從面也就失去了“轉化”的可能性。

作者天雅在文章中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四十多歲的白人夫婦收養了七歲的小姑娘翠西。翠西出生于一個充滿暴力的黑人家庭,從小備受虐待。6歲時被送到寄養家庭。

有一天晚上,大夥圍着餐具吃飯聊天。翠西由于剛拔完牙,咀嚼不便,隻能吃面條。

當時大夥聊到一件趣事,笑了起來。

這時翠西突然情緒失控了,“呯”地一聲把碗摔到地上,一手捂臉痛哭,一手指着養父母大罵髒話。

養父母開始了教科書式的應對:

安靜地坐在那裡,溫和地看着翠西,不做幹預。

聽着翠西持續不斷地謾罵中,養父母逐漸弄清楚了她憤怒的緣由,原來因為她剛拔完牙,正經受着肉體的疼痛,但其他人卻在飯桌上談笑風生。

在翠西看來,大夥的笑,是對她内在痛苦的無視,也是對她拔完牙後“滑稽模樣”的嘲笑。這勾起了她過往“一個人慘遭虐待,卻無人問津”的痛苦回憶。是以,她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了。

知曉了翠西的真實感覺,養父母并沒有強行糾正。而是堅定且溫和地看着翠西,一遍遍澄清:

“我們并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持續發洩了四十多分鐘以後,翠西才逐漸恢複平靜,轉而低下頭輕聲抽泣。

這時養母才輕輕地走到翠西身邊,溫柔地把手伸向她。

一開始,翠西本能地把身子扭過去,回避養母的目光。而養母則耐心等待着,沒有強制向前,也沒有轉身離開。僵持了十幾分鐘後,翠西才慢慢轉過身,用小手輕輕拍了拍養母的手,笑了。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的留言本上,寫下了一行字“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然後,蹦蹦跳跳上學去了。

是以,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強行介入幹預,而是涵容。

去年陪抑郁症女兒住院時,因女兒鬧着出院,我們發生了激烈的争吵。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吵架也不那麼可怕,也可以成為一次表達愛的好機會。是的,隻要心中有愛,不被憤怒、焦慮、恐懼裹挾,可以用激烈的語言、尖銳的聲音、誇張的肢體動作,大聲說:“孩子,媽媽愛你。很愛很愛你。”

而相比于氣頭上口不擇言的解釋,女兒更相信“酒後吐真言”的理論,覺得平時媽媽情緒平和的表達可能是克制下的虛假、一種無可奈何的妥協,而吵架時未經大腦的話才反應了媽媽的真心。

是以,我那次吵架竟然吵赢了。女兒很快情緒安靜下來,答應繼續配合住院,并且從此以後和我的關系更親密。

原來女兒一直很在意我的病恥感,因為她生病了,幾年來我斷絕了親友的來往。她覺得媽媽是嫌棄她的,媽媽是以她為恥的,她自己曾經是媽媽的驕傲,現在卻讓媽媽沒臉見人。

我保持吵架的鬥志昂揚狀态,很兇惡地說:“媽媽很愛你,特别愛你。你是媽媽最親的人,是媽媽最重要的人。媽媽怎麼可能嫌棄你?媽媽不想和親友來往,不參加同學會,隻是為了保護好你的隐私。你知道的,媽媽不願意撒謊,也不願意說真話。隻好采取回避了。”

從此以後,女兒真心接納了媽媽不和親友來往,把現實社交圈歸零的選擇。

是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心裡最大的結。不過,我允許它的存在,我尊重它的表達。

有好多位本地的網友說,希望能和我見面談。我婉言謝絕了。我說,我現在現實的社交圈都幾乎歸零了,我隻願意和你當一輩子網上見面的朋友。我之是以能夠在網上坦誠地真實表達,重要的前提一定是,我、你、他,是網友,一輩子不用見面,成為通過網絡心意相通的朋友。

當然,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用“嗨,我女兒不小心感冒了。”這樣的語氣告訴關心我的親友、同學,我女兒抑郁的事實,我想,我一定能活得更放松、更為自在。但現在還不行,我尊重我自己内心的聲音。

真的,做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最好的自己,這樣的人生才香、才有趣、有勁、有奔頭。餘生,我允許我自己,也允許我的女兒。

關于孩子的仇親,我認為宜疏不宜堵,道理同上文所述。

對于我女兒的翻舊賬,我的第一反應是裝失憶或者辯解、氣憤反擊、道德綁架,這讓女兒更憤怒,親子關系破裂,女兒以更激烈的态度翻更多的舊賬。

後來,我耐心地靜靜傾聽,像電影鏡頭一樣,把鏡頭從自己身上切換到孩子身上,去想像孩子當時的委屈、生氣、無助。再使勁回憶幾十年前,當自己是小孩子的時候,面對同樣的情境,那種痛苦的心境。我記得我當時明明賭咒發誓,以後做一個溫柔的好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愛的。活着活着卻還是活成了母親的模樣,讓女兒承受我當初的痛苦 。

這樣,就更大可能地實作了和孩子的感同身受、悲歡相通。

讓女兒安全地完整地表達後,我真心誠意道地歉,不作任何辯解,比如,我當時就是這麼長大的,我是第一次當家長之類的。然後,說真想穿越回到從前,讓媽媽重新愛你一次,去修改、去修複,這樣你身上的傷口就沒那麼多了,現在也不會活得這麼難受、這麼絕望了。

女兒的情緒明顯緩和下來,沒好氣地說,你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脾氣,穿越十次你也隻會重複地傷害我十次。

這樣的談話進行多次後,舊賬女兒翻累了,氣也出得差不多了,從此,就很少提及了。偶爾,還會誇獎媽媽真堅強,這麼多年媽媽也挺不容易的。

聽“渡過”老師講課時提到過,很多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裡,因為孩子聲讨家長錯了,家長堅持自己沒錯,這樣反複的拉鋸戰可以一直持續數年,甚至一輩子。

是的,在家長和孩子的戰争中,有真正的赢家嗎?家長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家長可以放下家長的權威,勇敢地宣布投降、結束戰争。讓孩子停止與家長無意義的對抗,把寶貴的青春年華,用于思考自己将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過什麼樣的日子,成為一個有目标有夢想有行動的人。

昨天聽了“渡過”老師講課,“認知改變情緒”,情緒、認知、行為,為黃金三角關系。

是以,前半生家長“不能保持情緒穩定,不能好好說話”,已經誤了孩子和自己,難道還要一直錯下去,甚至錯上加錯嗎?

是以,家長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積極努力學習成長改變,調整認知,提升自我,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你自己,你自己不是還有幾十年的人生嗎?

餘生很貴,不要浪費。把餘生當作新的一生,重新活一場吧。

那些艱難的日子—陪伴抑郁症女兒(45)—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