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作者:作家徐忠友

徐忠友在浙江作家公社、西子湖詩社作文學創作講座

我的報告文學創作之路

徐忠友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我于1957年4月12日,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市。在我上國小的時候,電視是不普及的,基本上沒看過;報紙最初也看得不多,基本上機關才訂;但廣播很普及,家家戶戶都有,早上6時廣播就響了,晚上要10點多鐘才停播,你不聽也得聽。剛開始,廣播裡的有些内容我聽不懂,後來讀了幾年書認識了些字,就漸漸聽懂并聽出門道來了,甚至學會了寫簡單的廣播稿。是以我上國小5年級時,就向江山縣人民廣播站投廣播稿了,當然不是長篇大論,主要是寫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到上國中、高中,已經播發了一些簡訊類稿件,可那時沒有稿費,廣播站隻寄一些學習資料、筆記本和稿紙給我。在上高中時,我還創作了一個相聲《有線廣播好》,篇幅有十多頁稿紙,由我本人和另一位同學在學校文藝晚會上和全區巡演,最後還錄了音在江山縣人民廣播站播出。這是有點像一篇表演性質的報告文學,把廣播的作用和給群衆帶來的好處都生動講出來了,如播新聞、播文化科技知識、放歌送戲、預報天氣等。其中,我們還學“喔、喔、喔”雞叫與“嘟、嘟、啼”廣播報時相對照,把觀衆逗得哈哈大笑。

1977年我到江山化肥廠工作後,就陸續寫出了《江山化肥廠煤電耗名額奪全國先進水準》、《江山化肥廠獲化工部紅旗機關》、《請瞧咱廠的合同工》、《“門官”袁連根》等一系列新聞稿,陸續在《江山報》、《金華日報》、《衢州日報》、《浙江勞工報》、《經濟生活報》、《錢江晚報》、《浙江日報》及省、市、縣電台上發表,後來又在《中國化工報》、《中國勞動人事報》、《中華工商時報》、《勞工日報》、《中國青年報》、中新社、《人民政協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國家級媒體上發表,多次榮獲全國和地方報刊社一二三等征文獎。

在寫新聞報道的同時,由于我是個“讀書迷”,讀了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冰心、夏衍等文學大家的書,讓我對文學創作産生了興趣。于是我便利用業餘時間,開始創作文學作品。我寫的處女作是計劃生育題材的小說《婦女主任和“兒子迷”》。接下來又寫了小說《遲到的腳步聲》、《白奶奶醉酒》、《架橋人》和散文《家鄉的夜明珠》、《父親的門牙》、《打戒指》、《金果》等,在省、市、縣報刊上發表。

1978年1月,《 人民文學》1月号頭條位置以醒目的标題,發表了浙江湖州籍作家徐遲先生采寫的《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同年2月17日,《人民日報》又全文轉載了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這篇作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景潤不畏艱苦、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他在“哥德巴赫猜想”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他演算證明: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表示成一個素數加上頂多是兩個素數的乘積(簡稱為“1+2”),進而把200多年來世界數學界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他在1973年發表的那篇“1+2”的論文,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揭開了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第一頁,我當年就是看了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及《地質之光》、《祁連山下》後,愛上寫報告文學的。1981年,另一位浙江永康籍的作家魯光先生采寫的《中國姑娘》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這篇7萬多字的報告文學,情節生動,文筆樸實,抒情意味濃烈,富有生活氣息,極為生動細緻地叙寫了女排的成長史和拼搏精神。魯光先生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女排的時代風貌,在中國體育報告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後來當我在北京采訪魯光先生時他說:“這篇報告文學稿費隻有400多元錢,但在陪女排姑娘到北京大學作報告時,他被北大的學生擡進了大會堂并高高抛起,就像迎接英雄一樣,這是少有的。”

徐遲先生和魯光先生報告文學力作發表後,在全國出現了“報告文學熱”,我的興趣就轉移到報告文學上來了。有一年大年初五,我在江山禮賢鄉我嶽父家拜年,聽說鄉裡的獸醫王少卿和未婚妻周情潔,當年因抗戰走散,王少卿當兵後學習給馬治病。周情潔則考入一所衛校學習,畢業後又出國留學,學成後在美國辦了一所醫院,生活雖然很富裕,但幾十年未嫁。大陸實行對外開放後國門打開後,周情潔回到祖國想尋找年輕時的戀人,并想把他帶到美國生活。可王少卿從部隊退伍後回鄉當獸醫,已與一位鄉衛生院醫師結了婚,還養育了3個兒女。周情潔找到王少卿後,一個平靜的家差點被打破。王少卿到底何去何從?經過激烈的思想鬥争,想起了妻子在他“文革”中被批鬥時對自己的關愛之情,最終他沒有跟周情潔去美國過富裕的生活,而是留下來與妻兒生活。他和妻子大方地留周情潔在江山和杭州叙舊與旅遊,彼此增進了了解,讓周情潔無憾而歸。我去采訪時,王少卿先生是願意講的,但他的妻子最初是不想對外披露這件不尋常的家事。我就做她的工作,并談了自己寫作的思路,表示不會像社會上一些人寫的類似《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的低級趣味東西,她便同意了。經過認真的采訪,最後我寫成了《月是故鄉圓》的報告文學,在《錢江晚報》文學副刊整版發表後,被《每周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

我們江山是“三毛一戴”的老家,過去這是個吸引人但又非常敏感的題材,不大好寫。我那時已小有名氣,請我去寫稿的人和機關不少。有一天,江山市台辦的副主任謝培松打電話給我,戴笠的孫女戴眉曼女士要到保安去看戴笠的故居,請我一起前往,到時幫助寫篇新聞稿。當時戴笠的故居還沒有開放,戴眉曼是想去看祖上的房子,甚至希望能把這座當年被政府沒收去作保安鄉政府辦公的“小洋樓”還給她。因為我與她不是很熟悉,是以在車上她都沒講太多的話。到了現場,也隻是以看房子為主,但我還是向她提問了幾個問題,了解到她的一些身世。如果寫篇新聞稿材料也夠了,是以看好房子再回到江山城裡,大家就各自回家了。當晚我在寫新聞稿時,發現這是個吸引人的題材。因為國民黨軍統局長、特務頭子戴笠1946年3月17日因飛機出事,撞死于南京的戴山困雨溝。1949年戴笠的兒子、國民黨軍統少将專員戴藏宜又被捕,1951年被政府處決。戴笠有無後代?情況又如何?這顯然是很多人所關心的問題。以前人們傳說戴笠已斷子絕孫了,一下冒出來一個孫女,這不是個大新聞嗎?于是我便向謝培松副主任提出再詳細采訪戴眉曼女士一次,寫一篇報告文學。好在謝培松副主任的表哥謝培流是戴眉曼女士的丈夫,他們經過電話聯系後,便同意接受我的采訪。于是第二天上午,我們便乘火車前往江西上饒采訪戴眉曼女士,結果從她那裡又獲得戴笠3個孫子的情況:其中有兩個孫子是在解放初讓潛伏在上海警察局的國民黨特務陸炳章秘密送往台灣的,他們長大後從事國際貿易。還有一個孫子是寄養在上海福利院,長大後配置設定安徽一家農場工作。戴眉曼女士也是寄養在保安鄉一個叫湯好珠的農民家裡,後來與謝培流結婚到江西上饒安家。采訪結束後,我就寫了一篇《戴笠的孫兒孫女們》的報告文學,被北京、上海、江西、廣東的多家報刊刊發或轉載。直到前幾年,《人民文摘》、《作家文摘》還在轉載。

有一次,江山市檔案局的幾位幹部陪去四都鄉采訪。在四都照相館裡看到挂着幾張鄧政委的照片,且是外面報刊上從沒有看到過的。于是我便問店裡的老攝影師鄭文亮這照片是從何而來?他告訴我是他拍的。最初我還是不太相信的,經過采訪後我了解到他原是劉鄧大軍中的攝影師,與鄧政委有多次見面的機會。他從部隊退伍後,就在四都開了間照相館。采訪當中,他還拿出了許多當年拍攝鄧政委等首長的底片和發黃的老照片給我看。同時,他說上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魯兵是他的戰友。于是,我便将寫好的《鄧政委與一位江山攝影師的故事》的報告文學,寄給魯兵先生稽核。半個月後,魯兵先生專門給他和我都寫了信,回憶他與鄭文亮當年在部隊的故事。我也放心地将稿子投了出去,先後在遼甯春風文藝出版社《中外文壇》和天津、浙江的刊物上發表或轉載。

還有一次,我聽說江山絲廠有位農民工嚴善井,平時愛跑馬拉松,結果把女朋友都跑丢了,還挨了父母的罵。他冬天光着上身在公路邊跑馬拉松,有些人甚至說他是個“神經病”。但他堅持跑了幾年,最後在日本靜崗中日“桂花杯”馬拉松比賽時,力挫群雄奪得冠軍。他一回到家後,我和幾位文友就去采訪他,由我執筆寫成了《馬拉松之路》的報告文學,在多家報刊上刊載,這種寫小人物的報告文學更是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我們江山是個出新聞的地方,在上世紀70年代,江山新塘邊公社勤儉大隊“農民學哲學”在全國出了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來取經,成了“中國哲學村”。1969年9月,勤儉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沖突師傅”姜汝旺在金華體育館向全地區幹部大會代表作了《農民學哲學、用哲學》的經驗報告,引起了轟動;是年11月,他又受邀在西湖之濱的浙江省人民大會堂作學哲學報告,講完後獲得了省上司的高度評價,後來他又被請到甯波等地演講;1970年9月,姜汝旺更是把學哲學報告講進了北京城和中南海,連續講了幾十場。聽講的對象有黨和國家上司人、省部級幹部、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和外國政要,其中有當時的外交部部長喬冠華、副部長姬鵬飛,北京市委書記吳德和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等,還有後來成為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此外,還有當時與我們非常友好的阿爾巴尼亞、北韓、新加坡、緬甸、挪威等20多個國家的來華貴賓也聽過他的報告。其中,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曾兩次采訪了姜汝旺,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副主席凱萊奇專門與他們見了面。在這期間,鄧穎超女士曾接待了他3次,據說周總理也曾隔着簾幕,聽他講《種田人如何學好用好哲學的故事》。1970年,郭沫若先生曾揮毫寫下“既當火車頭,又當老黃牛”的題詞贈給姜汝旺。甚至連當時在北京客居的高棉西哈.努克親王,也想到勤儉大隊參觀通路,當時算豪華的勤儉接待站也蓋好了,但因當年天旱勤儉缺水沒有成行。我那時就讀的學校想到勤儉學農,還是由于我們班上有幾個同學是勤儉人才給安排進去的。姜汝旺當時紅極一時,還當上了拿工分的省、地、縣的官員,江山縣委一輛唯一的北京吉普成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我學農時曾在勤儉接待站遇到過他幾次,但他沒時間給我們學生做報告,我們隻能聽他的錄音報告。隻是“文革”結束後,他被投進監牢關了幾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勤儉村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向,我和《江山報》兩位記者走進勤儉村,采訪了當年村裡的“學哲學三姐妹”——戴香妹、傅金妹、毛阿妹。當時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戴香妹,是我同班同學姜度根的母親,她曾多次到學校看望兒子。她還當選過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我有一次到她家玩,姜度根同學給我看過五屆全國人大的檔案袋和印有“人民大會堂”金字的紅鉛筆,當時這算得上稀罕物了。這次采訪戴香妹,她主要跟我談了怎樣帶領勤儉村民搞經濟建設的措施。我當年在勤儉學農時,就分在傅金妹的生産隊裡,白天跟她在一起插秧,晚上開會學哲學時主要聽她講學哲學的事。這次采訪時,她主要跟我講怎樣搞好家庭副業、增加經濟收入的事。毛阿妹是三姐妹中最小的,她當時擔任村婦女主任,她向我介紹如何讓婦女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的内容。甚至當時已無罪釋放的姜汝旺,也做起了生意,據說他到江西運煤,别人提不到貨他能優先提到。我們在新塘邊鎮的小旅館裡住了一夜,在勤儉村采訪了兩天時間。幾天後由我執筆寫成《中國哲學村的“三姐妹”》的報告文學,發表在《女友》雜志上,當時的《女友》是大牌雜志,發行量有150多萬份,發表後影響很大。

1989年,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便有多位解放軍寫信跟我聯系,其中有一位是三軍儀仗隊的戰士韓學志。我對三軍儀仗隊本身充滿着好奇,苦于采訪不到他們。于是,我便寫信先跟他交朋友,熟悉并有交情後就提出想采寫三軍儀仗隊報告文學的要求。他經三軍儀仗隊首長準許後,由我提出問題,他給我回答。我倆之間通了幾十封信後,便合作寫成了一篇題為《通往閱兵場的路》的報告文學,寫三軍儀仗隊戰士們通過嚴格刻苦練習,走上閱兵場,受到了許多外國元首稱贊的故事。這篇稿子後來發表在《中國青年報》星期刊頭版頭條,我收到了許多青年朋友的來信,有的還給我寄來了賀卡、照片、書簽、筆記本作紀念。

1985年我調到了江山化工總廠長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正好遇上我們廠公開招聘廠長。招聘結果是一位懂技術但管理方面不是很内行的廠長落選,由另一位姓鄭的管理内行負責經營但生産技術外行的副廠長升任為廠長。他們之間都是有某一方面缺陷的,不懂技術的副廠長如何當廠長?一個原來是副廠長成了上級,原來的廠長會支援他嗎,他會不會出走去别的廠拿高薪呢?這都是全廠職工關注的事呀。第二天宣布結果時,由廠長改任副廠長的孫建民表示:“為了廠裡的正常生産和今後發展,我願意當好技術廠長,全力支援新廠長的工作。”人們擔心廠長出走的事沒有發生,“對手”成了“幫手”,這是在企業改革和人才競争中的一件新事,我與幾位及時對兩位廠長進行采訪後,就執筆寫成了一篇報告文學《靜靜的子夜》,反映在競選廠長後前夜新老廠長的内心獨白,曾經打算出走到别的企業掙高薪的老廠長經過一夜的思想鬥争,最終決定以廠裡的大局為重。而新任廠長當夜也在耽憂工廠的技術問題,最後決定打電話給老廠長,真誠挽留老廠長一起工作。這篇報告文學發表在一張國家級大報上,被時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陳荒煤先生看到後,他專門寫了篇文章進行評點。陳老評價說:“報告文學這樣寫,真是寫得很好、很感人……”

報告文學的寫作,也改變了我的命運。是以,我曾被多家報刊社邀請到北京、桂林、黃山參加新聞研讨和文學筆會。1993年,我被破格招聘到浙江青年報工作。在這之後我采訪了鐵凝、金庸、謝晉、張藝謀、王蒙、莫言、葉辛、何敬堂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并在人民日報《大地》、《時代潮》、《傳記文學》、《報告文學》、《上海小說》、《中外文壇》、《藝術家》等同内外許多文學雜志和報紙副刊上發表了一批報告文學。同時在黃亞洲、黃仁柯、趙征、胡豐傳、潘玉光等著名作家的推薦和介紹下,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協會,并連續3年被杭州市作家協會評為優秀作家。後來,我又經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報告文學雜志社社長周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魯光等著名報告文學家的推薦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同時,我又成為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的會員。據我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已在國内外100多家媒體上發表了500多萬字的報告文學,其中有20多篇獲獎。

進入新世紀後,我的報告文學創作有了新的突破,許多作品都發表在《人民日報》、《報告文學》、《傳記文學》、《人民政協報》、《中華英才》、《中華兒女》、《中國青年》、《中國政協》等國家級大報大刊上。其中我寫的《五環之夢》一書,采寫了浙江籍的十多位奧運冠軍。像中國第一位奧運女冠軍吳小旋當時在美國定居,我先找到她的教練與他聯系後,打了很多越洋電話,通過幾十次發電子郵件等方式,才完成了采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後來書出版時,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先生題寫了書名,中國體育報社長魯光作序,還得到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先生的來信祝賀和肯定。近7年來,我還為《浙江作家》采寫了近80位老作家的報告文學,受到有關上司和專家、許多讀者的好評。

路在腳下延伸,隻要我身上還有力氣,一定會沿着報告文學創作的道路走下去、走下去、走下去!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本文作者時任華語之聲傳媒副總編輯兼《浙江民政》月刊執行主編)

館長簡介:

徐忠友線上新聞、文學館(44)

徐忠友,男,1957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自學成才。曾任浙江青年報編務室主任、浙江省學生通訊社秘書長兼編輯部主任、中國企業界雜志社社長辦主任、中國記協《中華新聞報》總編室負責人、華夏風采雜志副社長、華人英才副總編輯、華語之聲副總編輯兼地名文化頻道總編、《浙江民政》執行主編、杭報集團看看浙江網副總編輯。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日史》編輯部顧問、錢塘江文學社社長兼總編、烏托邦文學社杭州總社首席文學顧問、浙江省作協會員、新光郵票研究會會員、浙江郵史研究會會員、浙江檔案學會會員、衢州日報傳媒集團人文智庫專家、江山市作協顧問,資深記者、著名作家、詩人、曆史文化學者、國内知名藏書家、集郵家。

半世紀來,徐忠友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勞工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政協報、團結報、香港商報、文彙報、大公報、浙江日報、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紀實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星河》詩刊、中華英才、中華兒女、中國政協、縱橫、中國青年、《中國統戰》、中國作家網、《東海》《浙江作家》《西湖》《紀實》《文化交流》《文瀾》《浮玉》,還有美國僑報、歐洲時報、西班牙僑聲報、澳洲僑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100多家國内外報刊,發表了采訪政界、商界、文藝界、體育界等各界名家的報告文學和新聞專訪等888萬字,編輯稿件近2000成字。出版了《五環之夢》《江山多嬌》《同心追夢》《群星璀璨》《與杭州上城曆史對話》等專著、合著10多本,特别是參與了首屆世界浙商大會叢書《天下浙商》和杭州G20峰會贈送國内外貴賓的禮品書《我們是浙江人》的采編工作。他的作品先後30多次榮獲全國和地方報刊一二三等獎,其中報告文學《靜靜的子夜》,得到中國作協副主席陳荒煤先生的高度評價。中華英才、華人英才、中國人才、中國勞動報、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經濟生活報、聯誼報、衢州日報、鳳凰衛視、浙江衛視、浙江經視、錢江都市頻道等曾報道過他多方面的事迹。他還在浙江圖書館、杭州圖書館、浙江傳媒學院舉辦過大型“徐忠友新聞、文學作品暨藏書展”和高規格的作品研讨會,受到多方好評。

社長總編 徐忠友

副總編輯 徐 姗

責任編輯 徐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