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踐行終身學習的蕃茄媽媽!
上周末跟閨蜜燕子聚會,她不斷向我傾訴養娃的不易。其他不說,單是花費就讓人吃不消。燕子說:“現在的孩子可不是隻滿足他們吃喝拉撒,帶娃開眼界、長見識的‘隐形花費’多到你難以想象。”
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她:“每個月你花在帶娃出行上的消費到底多少呢?”
燕子默默算了一筆賬,才認真答複我:“每個月差不多四千多塊左右。”

我比較了解燕子的家庭狀況,兩口子都是工薪階層加起來的工資也就12000左右,車貸、房貸本是一筆不小的固定開支每個月都是6000塊。剩下一兩千左右,不僅要撐起一家三口的日常開支,還有孩子的教育經費等,老公的應酬等等,這些開銷緊打緊算,都還不夠,我真不知道他們一家是怎麼撐過來。
同為人母,我能了解燕子當媽的苦心,唯恐孩子在眼界方面輸給了同齡孩子,是以哪怕爸媽咬緊牙關、省吃儉用,甚至在需要家長父母幫襯下,還是在帶娃培養教育,增長見識方面的花費也決不手軟。
但就事論事,我并不贊同燕子這種盲目出行的做法。
要想孩子在每一次出行中受益,那麼目的地的選擇就需要技巧。我直截了當地告訴燕子:“你這高消費花得真不值得!推薦你帶娃經常去這幾個地方,花費不多,但是孩子受益良多,算起來投資回報比相當驚人。”
我帶娃常去這三個地方,不僅消費低,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未來也更優秀
第一個地方:圖書館
雖說在家裡,我也為孩子開辟了“讀書角”,但遠不比了圖書館的學習氣氛。是以我經常帶孩子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圖書館了。
帶孩子去圖書館,除了感受讀書的氣氛外,我也替孩子辦了一張“借閱卡”,并且把“圖書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來做主。每次去都會由孩子自己決定,到底借那幾本書回家。
和自己購買的圖書不同,借閱的圖書都有歸還時間限制。是以我跟孩子約定,在下次歸還圖書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讀完書中的内容。
有了這種“時間壓迫感”後,孩子果真讀書積極了許多。還有一次臨近歸還日,孩子因為沒有讀完書中的内容,着急地向我求救:“媽媽,我還沒看完呢?到了還書時間怎麼辦?”
我告訴孩子,不用太着急,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我們可以延長這本書的借閱時間,或是媽媽給你買一本回家也行。
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了孩子的讀書興趣,孩子漸漸成了“小書迷”,閱讀數量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直線上漲,這就是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所得到的收獲。
第二個地方:博物館
比起熱門的旅遊景點,我更熱衷于帶孩子去各地的博物館。但冷冰冰的博物館,如果沒有家長的引導,孩子很可能隻是“随便逛逛”,曆史精髓根本得不到消化。
經過很多次琢磨後,我總結了帶孩子去博物館的心得,首先是把曆史教育的“宏偉目标”暫且放在一邊,帶孩子去博物館,要學會用“遊戲化”的方式來開啟。
一開始,我讓孩子從各種陳列品中來找不同,比如:圖案、色澤、樣式等,讓孩子找一找那個青花瓷的碗更精美。漸漸地,我發現孩子開始對藏品有了一點興趣,他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比如:“媽媽,為什麼家裡吃飯的碗不用陳列,這裡的碗就需要陳列呢?”
趁此機會,我就會告訴你,關于瓷器的曆史來源。當然,我作為媽媽也并非專業人士,為了避免誤導孩子,我隻是簡單、淺顯地給孩子述說一下。
畢竟帶孩子遊覽博物館的初衷,是希望激發孩子對曆史的興趣,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第三個地方:動物園
在孩子尚且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我就經常帶孩子去動物園,原因除了讓孩子對動物有直覺的認識之外,也讓他們了解大千世界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動物園真是孩子的“教育寶藏”,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收獲。
小時候,孩子對大型動物好像更感興趣一些,哪怕是隔着老遠見到老虎、獅子都會興奮得手舞足蹈。畢竟這些大型動物,離他們的真實生活比較遙遠,好奇心促使孩子去觀摩動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孩子再大一點,目光就不再隻是被大型動物吸引,他們會主動探索新的事物,還會開動他們的腦子,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孔雀為什麼會開屏?鴛鴦為什麼會成雙成對?熊貓的眼睛為什麼是黑色的?
去動物園的好處,遠不止帶孩子認識動物、了解動物那麼簡單,也是一個鍛煉孩子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好地方。
要想孩子有出息的爸媽們,不要忽視這三個花錢不多,但教育成效很不錯的地方哦!比起唯考試高分論英雄之外,要想孩子有出息,孩子的閱讀能力、了解能力、讀書興趣、曆史格局、觀察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經常帶孩子去這三個地方,加以家長潛移默化、有技巧性地引導,就能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玩樂中進步。
你經常帶娃去的地方都有哪些呢?歡迎留言一起分享哦!
Slogan:學習不一定能讓家長百分百地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不學習一定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願每個寶媽都能成為學習型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