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海宇航員”韓超:讓中國人成為ROV頂級玩家

作者:上觀新聞

“ROV(水下機器人)中控”

“中控ROV”

“最多再給你們半個小時,否則導管架就可能有失位風險了!”

......

4月30日,《大國工匠》第二集在中央電視台多檔黃金時段重磅播出。新聞一開始,廣大觀衆就被緊張的氛圍所吸引。

鮮為人知的是,新聞的畫面來自于不久前大陸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一号”海上施工現場真實場景,新聞中臨危不亂的年輕人是中國海油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OV總監韓超,此時,導管架上濕拖纜剪切工作進入最緊要的關頭,如果出現一絲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讓兩者黏連,造成機械手扯斷、ROV鎖死和整個項目的停工。

在急促的對講機提示聲中,隻韓超目不轉睛地盯着操作螢幕,操控位于近300米深海的水下機器人ROV,在瞬息萬變的強内波流之中,靈活地抓住機械手與濕拖纜剛好呈90度的刹那時機,用恰當的力度和速度一氣呵成完成剪切,現場瞬間響起一片掌聲。

其實,這并不是韓超第一次登上央視熒屏。2021年8月和10月,他奮戰“深海一号”大氣田的故事相繼登入中央電視台《瞬間中國》和《青年說》。作為大陸自主培養的第一代ROV領航員、第一個獲得國際認證“ROV總監”資質的中國人,韓超已在寂靜深海中“潛行”超過2萬裡。盡管剛剛年滿36歲,韓超已成為中國工作級ROV工程應用的領軍者。

“你外國人行,我中國人肯定也行”

海平面以下300米,是連光都照不到的黑暗區域,即使借助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也是人類難以突破的飽和潛水施工極限,而這裡,卻是ROV的主場。它的操控者被稱為ROV領航員,由于培養難度大、人才極其稀缺,這群人也被稱為“深海宇航員”。

在過去長達半個多世紀裡,這一領域一直被清一色的歐美面孔所壟斷,甚至有人斷言,中國可以把宇航員送入太空,但在短時間内不可能培養出自己的領航員。

2007年,韓超畢業後進入中國海油,成為一名ROV領航員。第一次下工廠中的房間,看着像變形金剛裡“大黃蜂”的一樣的ROV,韓超對未來的職業充滿了憧憬,然而,這種榮譽感很快被沮喪取代。

那時,擺在韓超面前的隻有兩台“元老級”的ROV,沒有任何教育訓練體系,也沒有任何的實操機會。施工現場,外籍的監督和領航員在控制間作業,韓超和同僚們隻能在甲闆上當雜役。他内心十分渴望能進控制間觀摩學習,但“外方人員常常對他請教的問題置若罔聞,”甚至輕蔑地表示,“想深海飛行?再等20年吧!”

技不如人隻能受人白眼。那年22歲的韓超,氣憤、不甘,滿腔怒火沖了上來又憋了回去。

“你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肯定也行!”韓超暗自定下了決心。

為了學到技術,韓超開始打感情牌。看到老外咖啡沒有了,就勤快地給人家續一杯。老外檢修ROV裝置時,他就在一旁邊幫忙拿工具、邊用心學習。久而久之,這個勤奮好學的中國小夥子博得了外籍ROV監督的信任。每次把ROV放下水後,老外都在耳麥裡喊:“HAN,你來下控制間吧。”

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并沒有讓韓超輕松多少。ROV對操作能力要求極高,要想飛好ROV,必須要達到人機合一,眼睛盯着九台顯示器和聲呐、定位、油位、油壓等各種傳感器資料,右手飛ROV,左手操機械手,腳踩收放踏闆,同時還要對船舶、ROV、水下設施的位置了如指掌。而這些,還僅僅是基本功。ROV由三萬多個精密部件組成,涉計算機、電氣自動化等20多門學科知識,是一套博、雜、高、精的多學科融合體系。僅靠平時觀察學到的一些皮毛,顯然遠遠不夠。下班以後,韓超幾乎天天泡在控制間和維修間裡,抱着厚厚的英文資料,一邊用小霸王學習機查英文單詞,一邊挖空心思地鑽研ROV的原理,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摸清了水下機器人的“五髒六腑”。

為了練好飛行技能,韓超趁着外籍監督休息空隙,抓住每一個實操機會來練習,下班後的時間也不放過,在其他人眼中,甚至到了有點“瘋狂”的程度。同僚們經常看到他拿着一個滑鼠或原子筆念念有詞,見到别人打招呼也不理。後來問他,才知道他是在用它們演練飛行線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自身天賦與日複一日的刻苦訓練下,韓超的操作技術日臻成熟。一次作業結束後,外方領航員要操作ROV傳回籠中,飛了一圈又一圈,ROV就是無法精準回到籠中,五圈後,韓超走上前:“你讓讓,我來飛。”說着,他順利将ROV飛至指定地點。

就這樣,韓超用5年的時間就達到了國外8年才能實作的進階領航員水準,31歲考取了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頒發的ROV總監證書,不僅成為大陸第一名持證ROV總監,也成為了全球最年輕的ROV總監,奪回了長期由歐美人把持的操作權和話語權。

“中國人,太厲害了!”

ROV的戰場不在書本上,而是在茫茫的大海深處。2012年,韓超首次帶領“全華班”ROV團隊負責當時國内最大的深水油氣田——荔灣3-1項目海管鋪設水下作業。施工最後階段,他們趕上了台風季。因為湧浪大,重10多噸的管子鈎上下起伏超過5米,如同一條惡龍在海中張牙舞爪,而ROV要把這條惡龍擒住,将卡環卡進鈎頭。水下渾濁,視線極為有限,挂鈎起伏的鈎頭極有可能直接砸在ROV上,價值幾千萬的裝置即刻報廢;不挂,船舶一天待機費用就高達幾百萬,工期也會被拖延,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為泡影。

對講機裡的聲音一刻不停,所有人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什麼時候能挂上。成敗在此一舉,韓超恨不得把腦袋伸進螢幕裡去看挂鈎到底在哪。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他咬着牙全神貫注,強迫緊繃的神經放松、再放松……通過觀察鈎頭的起伏規律,他看準湧浪間那不到1秒的穩定間歇,一舉卡進了鈎頭,一氣呵成的動作讓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

後來,他帶領團隊研究出“引導纜帶入鈎頭”的新方案,将原本需要數小時的挂鈎作業縮短到30分鐘,助力項目提前10天完工,節省成本幾千萬元。

此後,韓超開始帶領團隊奔赴伊朗、泰國、卡達等國的水下項目,用優秀的業績擦亮了中國ROV軍團的靓麗名片。在卡達項目中,韓超在團隊人手少、技術難度大的情況下,通過對ROV機械手的動作指令程式設計,一鍵搞定了複雜的操作作業,中東業主驚呼:“中國人,太厲害了!”

在海外市場,韓超也逐漸打響個人知名度——英國廠家大加稱贊:“Mr.Han,你這個點子值一萬美金!”他更是陸續收到了國外機構抛出的“橄榄枝”,有的行業中介還開出了高昂的年薪。

面對“誘惑”,韓超一笑而過,在他心中,有比一個比年薪百萬還具有誘惑力的目标——跟國際ROV行業巨頭掰手腕,讓中國ROV團隊早日跻身世界先進行列。

“飛”向更深更遠,讓中國成為ROV頂級玩家

2019年,韓超憑借過硬技術,勇奪中國海油第九屆技能大賽ROV操作員競賽金獎。這一年,中國海油多個深水項目相繼啟動,他盼來了圓夢深水的時刻。

“深海一号”大氣田,是大陸首個1500米自營超深水大氣田,然而,水下施工大到一個整裝裝置就位,小到安裝一枚螺栓,全部需要ROV完成。水下設施的設計、建造、安裝、調試等流程,都要依托ROV“量身定制”。對施工精度要求則異常苛刻,哪怕領航員的手指一次不受控的跳動,都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

“我們負責打頭陣!”面對困難,韓超帶隊立下軍令狀。上天不易,下海更難。巨大水壓下,在兩千米之外遙控拖着尾巴的ROV,水下領航員的操作必須極為精準。2021年3月9日,“深海一号”大氣田主臍帶纜施工在夜幕下進行,在UTH(臍帶纜終端接頭)和SDU(水下配置設定單元)對接的過程中,由于水位太深,UTH偏轉達140度,兩台ROV多次嘗試糾偏,但均未奏效。

“暫停對接!”韓超通過對講機果斷發出指令。他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預判,在巨大的扭力下,繼續操作可能會導緻臍帶纜接頭損傷或兩台ROV纏繞損壞,進而給項目按期投産帶來重大影響。

韓超鎮定地指揮兩台ROV密切配合,先将UTH拉到距離海床100米的地方,又憑借準确的空間感覺力判斷出纜體扭轉角度,随後指令ROV朝着反方向回轉,最終成功将纜體回轉到正确角度。當UTH和SDU終于成功對接時,對講機裡傳來一陣掌聲。

在韓超和團隊的密切協作下,“深海一号”大氣田7根臍帶纜海上安裝作業順利完成,較計劃工期整體提前22天,節約成本2800多萬元。

在一年多時間裡,從大陸首條1500米海底管線鋪設,到全球首座10萬噸級半潛式生産儲油平台超深水錨鍊系泊,再到大陸首條深水SCR(鋼懸鍊立管)回接、主臍帶纜鋪設……韓超帶領年輕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海上安裝奇迹,把中國人的腳印穩穩紮在1500米的大海深處。

多年以來,韓超平均每年出海200天以上,ROV飛行時間累計超過1.2萬小時,“潛行”距離超過2萬裡,相當于在水下“走”了一次“長征路”,作業水深從9米的超淺水跨度到1500米的超深水……

這是一場不斷攀登的曆程,每一寸深潛,都烙印下韓超徜徉蔚藍的足迹。對他而言,初出茅廬時的艱辛、在海外經曆的磨練,都是成就今日的必經之路。而伴随着技術的不斷精進,韓超也期待着自己能夠與這個行業共同再向前邁進——推動ROV行業在國内的職業化和ROV裝置的國産化,是他如今的目标。

“我從不設想我做不到,我也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此路不通,我就換種方式再試試,我總能做到。”面對更加艱難的征途,韓超的意志和決心更加堅定。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這個是我們的時代。”韓超目光灼灼地望向更深、更遠的海,那裡,有他下一個夢想。(勞工日報用戶端記者 王冬梅)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勞工日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