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作者:小韓愛曆史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中國明代的火炮利器:火龍出水,當時設計上就獨步國際“火炮”界。火龍出水是一個裝有多個小型火箭的龍形載體,載體外部固定安裝助推的火藥。一經點燃,這個載體就能夠升空飛行,在到達敵人陣地後,小火箭便會經引信預先點燃一齊射殺傷敵人,這種武器的原理和我們今天說的“喀秋莎”基本相同。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最開始的火箭炮是單發的,後來将數枚火箭彈平鋪、疊放在發射裝置中,這就成了多管火箭炮。1936年,德國研制出一種6管火箭炮,這種火箭炮下面裝有車輪子,拖車可牽引行進。多管火箭炮作戰效中能大面積擊殺有生力量,但它也不光都是優點,那就是這種武器過于笨重,沒有專門的拖車、馬匹等運載裝置,在投放戰場或者迅速撤離時缺乏機動性,由于殺傷力巨大,也最容易招緻敵人的“仇恨”,導緻重點關照。

蘇聯人一直在“默默”關注着德國的武器研制進展,火箭炮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早已引起了蘇聯人的重視,甚至一度派出間諜進行者們技術竊取、刺探。要應對納粹的新式武器,蘇聯人則開始發力,誓要研究更加先進的火箭炮。蘇聯人的想法是利用多管火箭發射器和結合機動性較強的車載系統,開發火力更為強大,同時也更機動靈活的車載火箭炮。

1939年8月,蘇聯利用132毫米火箭彈和吉斯卡車,制成了BM-13火箭炮,多個發射導軌可以進行發展角度的調節,在打擊精确度方面跨出了重大的一步;1940年,BM-13進行了大量試驗,蘇聯軍方高層驗證後,十分滿意,準備出招!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喀秋莎”也并非沒有弱點,那就是重新裝填的時間相對較長。士兵們必須一發一發小心地将炮彈固定到定向器上;此外,“喀秋莎”的裝甲防禦是不足的,如果受到敵人的炮火鎖定,那發炮點位很容易被“拔掉”。是以,讓“喀秋莎”如何有雙“大長腿”,能夠“打了你就跑”就變得勢在必行了。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喀秋莎”兩輪齊射的咆哮聲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期間敵我反複争奪地表陣地,如此晝夜交替、你來我往,戰鬥異常艱難而殘酷。

10月19日,209火箭炮團接到指令:今晚全團投入上甘嶺戰鬥。聽到指令,所在幹部戰士十分興奮,戰鬥意志非常高昂。大家都知道,在上甘嶺前沿陣地上英勇奮戰的戰友們多麼焦急地盼望着有“火力”輸出!清晨,炮兵便開赴預備陣地,緊張有序的站前工事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喀秋莎的“火舌”即将蓄勢待發!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喀秋莎”雖然強悍,但前文我們提及,它也并非沒有弱點,在發射陣地裝填炮彈,需要的時間較長,其瞬間發射的彈藥量足以讓覆寫幾個足球場,炸成一塊“鋤好的地”,是以,一發發炮彈的重新裝填、安裝定向器,都要花上不少時間,一旦被敵人發現,贻誤戰機是一方面,還有可能被敵軍計算出彈道并馬上鎖定炮兵陣地,招緻報複性轟炸。

炮手們打開彈箱,擦試幹淨,按實戰要求,給炮彈裝好瞬發和延期引信。炮彈個頭差不多和人一般高,彈重42.5公斤。兩個炮手配合得當,一前一後扛起炮彈裝進炮軌,關好閉鎖器,再檢查固定程度,就可以發射了。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戰士們都十分珍視“喀秋莎”炮彈,這種武器在那個年代,我軍還沒有條件大規模部署部隊,北韓戰場上,我軍的重型裝備和糧食補記命脈又被美軍死死卡住,在運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每一發炮彈都彌足珍貴,都要發揮最大作用。

210和209炮兵團的直接上級,師政委呂琳就在會上講過:“同志們,我們的喀秋莎炮彈價值有多高?6兩黃金一顆呀!你們打出去的可是金子!”

長津湖裡的“喀秋莎”六兩黃金一枚?

據說在北韓戰争期間,美軍還沒能掌握“喀秋莎”火箭炮的秘密,問題就在這彈的内部結構和彈藥成分比中。為了保密,在戰争中,若有“喀秋莎”炮彈射出後沒能爆炸,我們的戰士是不惜犧牲也要把炮彈搶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