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高粱家族:三十歲的莫言,寫出了最負盛名的封神之作

莫言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個榮譽有多高呢?我們不妨看看之前都有哪些人獲此殊榮。

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有:羅曼·羅蘭、蕭伯納、羅素、海明威、加缪、川端康成、索爾仁尼琴、鮑勃·迪倫……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都是大師級别的人物,莫言真的夠格嗎?要知道莫言到底有沒有獲得諾獎的實力,咱們還得去讀他的作品,作品最有說服力。

莫言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二十歲左右就開始文學創作,三十歲出頭就寫出了成名作《紅高粱家族》,這是多少人根本達不到的文學高度。

這本書也被譽為“莫言最負盛名的小說”,《紐約時報》書評也說:通過這部小說,作家把他的“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這本書有多牛呢?時隔二十年後,莫言重讀此書,不免感慨:人老了,書還年輕。他自己也坦承:《紅高粱家族》雖是少作,技術上有諸多粗疏之處,但文中那股子英雄豪傑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借住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兒才噴發出來。

紅高粱家族:三十歲的莫言,寫出了最負盛名的封神之作

讀完這本書,更加印證了我對于一件事的看法:任何行業,都有天才。如果天才比常人還努力,将是無敵的存在。毫不誇張地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就是這樣的天才之作。

對于這本書,更多人可能首先熟悉的不是原著,而是1987年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這部電影最終拿到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也是首部獲此榮譽的亞洲電影。

用當下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這部電影的藝術成分很高,有多高呢?豆瓣超過二十萬人打出了8.5的高分,這當然跟張藝謀個人的能力分不開,他完全有自己的一套電影語言和叙事邏輯,也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

但同樣重要的是,張藝謀碰到了一個好的劇本,一本牛逼哄哄的原著小說。沒有原著小說的人物、情節做支撐,誰又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拍出帶着濃郁鄉土氣質和民族風格的電影來呢?

莫言1986年寫完《紅高粱家族》,張藝謀1987年就拿來拍電影,莫言還是編劇之一,當時,兩人都是三十多歲,正是幹一番事業的黃金年齡,正是天才遇到天才的強強聯合。

紅高粱家族:三十歲的莫言,寫出了最負盛名的封神之作

電影好看,但原著小說更精彩,荒誕,離奇,神秘,厚重,字裡行間傾瀉着作者天才般的奇巧構思,流淌着噴薄欲出的荒蠻野性,充滿着悲憤蒼涼的英雄氣概和巧取豪奪的流氓匪氣。

《紅高粱家族》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一句話可以概括,它說的是高密東北鄉的百姓如何抗日的故事。但這個故事,被作家給拆解成了若幹部分,打亂了時間和空間,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

小說分為五個部分,在情節上完全打亂了以往的線性叙事結構,你以為的開始,也許是結束,你讀到的結局,也許是故事的開始。初讀有些摸不着頭腦,但很快就會被作家精心編織的高密東北鄉那一段蕩氣回腸渾厚蒼涼的民間抗日事迹所吸引、感動。

初讀此書,我驚訝于作家豐富的生活體驗,細緻的生活觀察,無論是田野萬物,還是農家諸事,作家都駕輕就熟,用他精準老到的語言,刻畫的真實可感,仿佛親眼看到了經曆了一般。

作家筆下的高密東北鄉,既粗犷厚重,又精密細緻,既充滿着火炮槍彈的抗日餘響,也塞滿了濃濃的鄉愁之思,既有對高密東北鄉同胞浴血抗戰的讴歌與褒揚,也有對我苦難深重的民族大地的沉痛與哀悼。

這本小說帶給我最大的沖擊是,我絲毫不覺得是在讀一本小說,我以為是在讀一本灑滿了熱血和傳奇的地方志,那些經作家之口之心編織出的錦繡故事,家族往事,就像是真實發生過的一般。

紅高粱家族:三十歲的莫言,寫出了最負盛名的封神之作

作家将其稱為“家族小說”,人生第一部長篇,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傳的影子,就像寫出巨著《紅樓夢》的曹雪芹一樣,因為人生很多事,隻有親身經曆了,才能寫得真實可信。我也相信,作家正是要用自己手中之筆,為滋養他的那片熱土樹碑立傳,問世傳奇。

墨水河橋上的浴血奮戰,高粱地裡的累累白骨,被毀滅的鹹水口子……都在訴說着那段悲憤沉痛的抗日往事,餘占鳌是土匪,也是英雄,是王八蛋,也是好漢。那個特殊的年代,在民族大義面前,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十惡不赦的壞人。

被活剝的羅漢大爺,藏于枯井下的倩兒姐弟,被侮辱的情婦奶,被刺刀挑死的香官,倒在送飯途中的九兒,被捅了十八刀未死的老耿……每一個平凡的他們,都在用生命訴說着那段慘痛的曆史。

莫言獲諾獎十年,我才第一次打開了他的文學世界,走近他從未走出的高密東北鄉,忽然被他筆下各種荒誕離奇、陰森可怖,卻又分明像發生過經曆過的傳奇故事所吸引,它似乎在重新開機我早已不再噴發的荷爾蒙,令我渾身忽然充滿了某種神力。

那段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了,遙遠到故事裡的人物像是沉睡了多年,但就像莫言說的,人老了,書還年輕。每次重讀,我們都能再次感受到來自“我爺爺”的撲面而來的匪氣,來自“我奶奶”的永遠迷人的青春。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