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作者:曉儒

大陸大部分原生魚的顔色比較單一,大多是那種以素色或者暗色為主色調,像條紋小鲃這種色澤鮮豔的太少了。如果單從色彩來看,說它是中國魚跟亞馬遜魚的混合體都有人信。

它就是條紋小鲃,鯉科小鲃屬的一種魚類。别名黃金條兒,這名字聽着多吉利。現在人們喜歡龍啊虎啊招财啊,黃金條也不賴吧。

廣西欽州叫法:班星魚

廣西桂林叫法:南瓜子

港名:五線無須鲃,俗稱七星魚、紅眼圈。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分布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省西部各平原間的水溝或小溪。

體側扁,呈紡錘形,須一對,眼上方具紅色光澤,鱗片大。魚體呈銀青色,背部顔色較深,腹部金黃,體側具4條黑色橫紋及若幹不規則小黑點。尾鳍叉形,雄魚的背鳍邊緣及尾鳍帶橘紅色。

雄魚較小,顔色豔麗;雌魚較大,肚圓,且雌魚體側有4~6塊明顯橫斑,雄魚腹圓為鮮紅色。此外,雌雄魚的各魚鳍末端為淡橘紅色,眼睛周圍同為紅色。是以,一般釣魚的人都稱之為“紅目仔”。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喜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遊的水渠、田溝、水塘的緩流區中,常與石鲋類小魚混遊。雜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及絲藻為食,經馴化是可以吃動物性飼料。

它的原生地主要在大陸香港跟台灣省,是以溫度控制在17-26℃之間可以正常生活,酸堿度以中性為主;生存環境最好接近原生地,不要加一些假山跟假草,營造比較基本的的原生缸就好。

切記不要混養,因為有些朋友會考慮混養,是以放了蝦跟鬥魚,結果多半是喜劇開始,悲劇收尾。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在燈光下,條紋小鲃的發色比較好。有些魚友想在魚缸中種些水草,搭配造景,營造出原生缸應有的美感。不過這種想法還是比較難實作的。條紋小鲃會啃水草,種進去沒幾天就被糟蹋了。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大多數觀賞魚會吃一口沉到水下,然後遊回來再吃一口,比較沒風度的錦鯉,也隻是在水面上吃一口再吃一口。

但條紋小鲃基本每次攝食都特别活躍,比錦鯉更激進,吃食時始終停在水面,跟推土機似的來回拱,吃食效率特别快。而且這家夥為了搶食都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從其他魚嘴裡搶食的現象也是常見的。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這種魚的觀賞性,導緻它注定被大家喜歡。是以在市場的驅動下,觀賞魚行業對它的需求量是不會下降的。香港常見原生淡水魚之一,由此導緻野生條紋小鲃的數量也在減少中,也在意料之中。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此前,2012年台灣省相關部門發現條紋小鲃隻在南投和彰化、雲林、嘉義、高雄、屏東等地的溪流上遊和池塘等處都有分布,唯獨就台南不曾有正式的文獻紀載,這讓調查團隊頗為興奮。

原生魚第四期:條紋小鲃

條紋小鲃

據資料查詢,樹谷文化基金會于2014年投入經費建立鹽水溪生态名額系統,除了彙整文獻資料外。

調查團人員還從5月份開始,深入調查在鹽水溪上遊流域,發現有條紋小鲃蹤迹,2014年10月1日發表調查結果。

調查人員表示,這是鹽水溪流域第一筆條紋小鲃的正式紀錄,也發現該族群因外來魚種威脅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有生存危機,僅帶10隻回來觀察采樣,之後将放生或作為母族群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