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咖喱如何征服亞洲

作者:半佛仙人本仙人
咖喱如何征服亞洲

1

你對人類的認知,是什麼?

算了,不重要。

在印度四個男人輪奸了孟加拉巨蜥面前,都不重要。

哦對了,巨蜥是公的。

數風流人物,他們也太風流了。

正因為三哥各種動不動就開挂的操作,讓我都無法直視咖喱這玩意。

畢竟在大陸,咖喱就等同于三哥。

咖喱味英語,就是印度口語。

咖喱味閱兵,就是機車載人大賽。

作為一個學渣,我雖然聽不懂三哥的英語講的到底是啥。

但是我能聽懂這英語肯定是三哥講的。

畢竟濃濃的咖喱味。

咖喱之于印度,就相當于燒烤之于東北,火鍋之于川渝,大蔥之于山東,紮啤之于濟南,是當地飲食的代表。

為什麼印度人這麼喜歡咖喱,這還要從很久之前講起。

首先要知道,“咖喱”這種東西和茶葉,咖啡豆是不同,它不是天然就存在的某種食材。

沒有一種材料,叫【咖喱】。

咖喱,是一種複合産品,由多種香料,比如生姜、肉豆蔻、桂皮、丁香、小豆蔻、胡荽、辣椒、洋蔥、大蒜、姜黃等混合在一起研磨,再用印度酥油、清水、酸乳酪或者椰子汁調制而成。

是一種後天加工出來的調味品。

上面提到的做法,也并不是咖喱的唯一做法。

在印度,個人的口味不同,調制的配比也完全不一樣,至于會放什麼不會放什麼,每一個印度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算法。

另外咖喱也不是隻有印度咖喱。

泰國咖喱,日本咖喱,都各有特色。

我們先從印度開始。

2

咖喱其實是一種非标準化的産品。

對于食客來說,标準的印度的調料就像薛定谔的貓,在你入口之前,沒人知道裡面到底會放些什麼。

這也非常符合印度人的哲學,比如走在印度街頭的小動物,在被入口之前,它也不知道自己是食材,還是玩具。

也許會有特别重口味的,放點牛糞什麼的。

畢竟三哥的操作,超乎我的想象。

既然是非标,每一個三哥或者三嫂都堅稱自己的香料裡有獨門手藝。

尤其是那些幹淨又好吃的印度小吃,的确是充滿了毒門手藝。

這種堅持就好比美利堅的可口可樂,雖然和其他的可樂喝起來味道沒啥太大的不同,但他們總是強調有特殊的偏方。

祖傳的秘方+神秘的成分+有可能治療便秘的偏方,咖喱,是印度調料的底色,也是它的保護。

關于印度人為什麼愛吃這種調料,有一種說法比較無語,但又有些合理。

古代印度宗教氛圍濃厚,當時的宗教提倡不吃豬肉不吃牛肉不吃雞肉,總之啥也不讓吃,但是羊,反而是用來吃的。

可能是怕印度人看到了某些地方的人,覺得羊實在是太可憐了,再不用來吃就隻能變成用的了。

于是吃羊肉成為古代印度的主流餐飲文化。

這種說法講真,就很像是高加索人寫的。

吃羊肉本身不是問題,但是羊肉太膻,讓原本穩如泰山的印度人民坐不住了。

他們隻好就地取材,将東南亞流行的各種香料都收集到一塊,混合在一起,最終将它們和羊肉一起烹饪。

高端的食材的确隻需要簡單的烹饪,但是卻需要複雜的調味品才行。

很快,這種混合而成的調料不僅成功掩蓋住了羊肉的膻味,也延長了羊肉腐敗之後的臭味。

聞不到壞,就等于新鮮,于是調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延長了食材的保質日期。

雖然保存期限可能僅僅延長了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

但是對于古代的人民來說,這就相當于防腐劑了。

要是能早點從恒河傳到尼羅河,估計木乃伊身上都能散發出一股咖喱味。

等到幾千年後英國人打開金字塔的時候,裡面彌漫着的味道把小朋友們都饞哭了,英國人當場就決定要把這玩意加入豪華下午茶套餐,吃一個少一個,這才是道地的英倫風。

這畫面太美,簡直是慘無人道。

在提升味道還能延長時效的雙重buff下,“咖喱”這玩意迅速在印度地區火了起來,然後傳遍整個東南亞。

這麼一看,咖喱就是餐飲界的印度神油。

延時,也是重要的功能。

3

如果你和印度人聊起咖喱,他們可能會一臉懵逼。

準确來說,印度是沒有“咖喱”這種東西的。

他們也沒有這種概念。

印度有多種多樣的調味品,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由生姜、肉豆蔻、桂皮、辣椒、洋蔥、大蒜、姜黃等等等等香料碾成的粉末。

但是咖喱這個詞确是不存在的。

是英國人發明了這個詞,并且把一切來自印度的調味品都統稱為咖喱。

至于印度人,他們并不知道這是啥。

這種感覺就像全國人民都知道老鐵是一句東北話,但是東北人自己都不知道老鐵是啥意思。

最終隻能被迫接受這是一句東北話。

雖然印度人不知道咖喱是啥,但這完全不妨礙它成為印度的标簽之一。

英國人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女王,也帶來了新的詞彙。

為了友善閱讀,我們也統稱印度的種種調料為咖喱。

咖喱這種東西看似帶有濃郁的印度特色,但是實際上卻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産物。

既有來自東方的姜黃,也有來自美洲的辣椒。

是以說咖喱既是一種印度食物,但它又不僅僅隻是印度的食物。

一開始印度人是不愛吃肉而且口味清淡的,但在後面的四個多世紀裡,中亞、葡萄牙、英國等外來飲食文化對印度次大陸産生了巨大沖擊,并且不斷和本地飲食文化互相影響。

入侵者登陸印度後,外來文化也對印度原有的文化進行融合和改變,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印度風格。

1526 年,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在攻占德裡、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區以後建立起莫卧兒帝國。

這個帖木兒帝國是一個橫跨中亞和西亞的中世紀國家。

P社玩家對這個國家應該會有點印象。

簡單來講這是一個由蒙古貴族帖木兒在1370年建立的國家,而兩年前的1368年是大明登場的日子。明朝替代了元朝,蒙古人重新回到了草原。

帖木兒最開始的目标就是複興蒙古帝國,他從中亞起兵,西征奧斯曼,控制了中亞和西亞大面積的領土,然而在1404年東征明朝的路上,翻越天山帖木兒還沒來及的和朱棣交手就染疾而死,兩國的大戰也是以而終止。

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後來就是爛俗的故事,帖木兒的家族展開了一輪又一次的王位之争,在曆史的車輪中被反複碾壓後帖木兒帝國被烏茲别克人所取代,其後裔巴布爾逃到南亞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是以,印度人喜歡躺平,都是寫在名字裡的。

當時印度本地人戰鬥力頗為拉胯,被這群來自西亞的流亡者打得滿地找牙。

他們想排外,但是有心無力。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東亞大國之間的戰争,比如漢和匈奴、金和遼、和元戰争結果總是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其他地區的發展,讓其他地區進行一輪大洗牌。

而這種大洗牌又會形成多米諾效應,再次影響到更遠的地區。

這就有點像電影裡常見的黑吃黑情節,軍閥頭子揍了黑社會一頓,黑社會為了出氣就揍了旁邊看熱鬧的普通人。

而印度就一直扮演着這個嗑瓜子的角色。

巴布爾征服印度初期,印度社會還廣受佛教和耆那教的影響,這倆宗教鼓勵素食,禁止殺生。

以婆羅門為首的進階種姓人群普遍實行素食主義,跟我們了解的佛教基本一樣。

是以當時的印度人提倡清淡飲食,抵制一切可能刺激欲望的食物,比如大蒜和洋蔥。

禁欲,是印度宗教的第一目标。

4

莫卧兒人的飲食和印度人不太一樣,他們不僅不愛吃素,而且非常愛吃肉。

吃肉的時候還喜歡撒香料。

這也很好了解,畢竟亞歐大陸上各國之間戰亂不斷,大家幾千年來的共識就是隻有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

是以肉類一直能量的來源,也是力量的象征。

印度人愛好和平,最多就是玩玩和平鴿,是以肯定不需要吃太多的肉。

波斯廚師随軍隊一起來到印度北部,開始使用用香料烹制肉類,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一個神奇的發現,印度人的飲食風格還真的是由蒙古人決定的。

怪不得不吃牛不吃豬單單愛吃羊,也在這裡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莫卧兒的飲食風格改變了印度人的口味,現如今印度人最常見的咖喱洋蔥,就是典型的中亞飲食風格。

香料在這個時候走進了印度的千家萬戶,本地人放棄吃素後迅速學會了用香料和肉烹制一頓飯。

此時的莫卧兒帝國精英階級都是穆斯林,而底層基礎則是印度教。

雙方在政治和文化上互相影響。

波斯文化成了印度的上流社會的文化。

波斯風格的飲食也成為了印度上流社會的飲食。

5

莫卧兒帝國時期的咖喱和如今的咖喱相比,還是差一點東西。

雖然隻差了這一點,但是口味卻千差萬别。

那就是辣椒。

很難想象如果咖喱裡沒有辣椒,那是一種怎樣的平行世界。

但是在15世紀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之前,印度人也不知道辣椒是啥。

他們普遍用孟加拉特産的,味道有點甜的荜菝或者味道刺激又辛辣黑胡椒當作咖喱中辣味的來源。

胡椒,是印度的特産之一。

當中亞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後,歐洲與東方的路上交通就這麼被切斷了。

歐洲人無法通過陸運與中國和印度等國進行貿易,但是他們又迫切想要得到瓷器和茶葉,胡椒和黃金。

于是歐洲人開始利用海路來尋找中國和印度,維持原本的商貿往來。

大航海時代來臨,兩個重要的發現,一個是美洲大陸,另一個就是辣椒。

于是葡萄牙人給印度人帶來了新的食材,這不僅僅改變世界餐飲曆史,也改變了印度人底層的味蕾。

三哥發現辣椒跟荜菝形狀相似,口味則更加火辣。

最重要的,辣椒的種植成本低,而且容易儲存。

于是辣椒的傳播速度快得驚人,傳遍印度南方僅僅花了幾年時間。

而同期的中國,從見到辣椒到第一次食用辣椒中間間隔了上百年。

這,就是我們和三哥之間的差異。

底層的三哥們找兩塊石頭就能将辣椒研磨成粉,然後加上生姜和鹽等等,就能直接用來拌飯了。

有一說一,辣椒拌飯,的确YYDS。

辣椒不僅能提供日常的調味,也能給窮人補充少量的維生素c,當然印度窮人并不知道這些。

印度藥劑師之前都是用胡椒入藥,用它治療腸胃滞脹的病人,在辣椒出現後也改了方子,多吃幾根辣椒,随着如廁頻率的增加,什麼胃脹都能治好。

如果沒有痔瘡這種疾病的存在,我真的忍不住給辣椒點個贊。

如今辣椒已成為印度咖喱甚至是南亞咖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咖喱以辣為尊。

随着對印度的深入了解,葡萄牙人發現南印度流行一種蓋澆飯,主要成分就是小豆蔻和姜、香草、水果以及其他調味品。

印度南部的泰米爾人稱這種東西為“kail”,而在印度西南部的卡納達人和馬拉雅拉姆人那裡,“karil”一詞被用來指蔬菜或肉一起煮的菜肴調料湯汁。

葡萄牙人吸收了各類稱呼再将其融入葡萄牙語,就有了“caril”以及“carree”。

到了随後而來的英國人那裡,“caril”最終演變成了英語“curry”,也就是今天的咖喱。

6

1600 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由伊麗莎白一世特許而設立,他們與莫卧兒帝國的王室上層關系緊密,很快就在印度大陸得到經營上的特權,并靠此擊敗了荷蘭葡萄牙等國的香料商人,逐漸壟斷印度市場。

直到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前,東印度公司已經從一個商貿企業成了印度的事實主宰者。

别的國家都是軍隊整商業,他們是經商的變軍隊。

英國人帶來了殖民主義,基督教和女皇,同時也帶來了英國鄉紳喜好吃肉的飲食文化。

然而在東南亞濕熱的氣候裡,英國人發現新鮮的肉類無法儲存。

歐洲菜在印度水土不服,印度的廚房也不适合烹饪歐洲菜肴。

正當英國人在驚恐是不是又要回到炸魚薯條的搭配中時,他們發現最好的肉類烹饪方法不是烤炙,而是像莫卧兒帝國的許多特色菜一樣,用印度各地的香料來烹饪。

當時随行醫生的記載:

“一種最異類的混合物,包括生姜、肉豆蔻、桂皮、丁香、小豆蔻、胡荽、辣胡椒、洋蔥、大蒜、姜黃,用杵和臼将其碾碎為粉末,用酥油調至糊狀……再加入炖煮的小羊或禽類。”

在印度的英國人創造了新的菜系—英式印度菜。

這是一種英印結合的新口味,包括咖喱豆蔬雞、咖喱濃湯、咖喱蝦等。

在發明了新菜系的同時,他們也順便發明了新單詞。

把葡萄牙人那裡學會了“caril”一詞,改造成英語詞彙“curry”。

英國人把“curry”當作普通詞彙來用,既指代印度各地所有含香料的湯汁和漿糊,同時也包括印度各地肉菜炖煮後的菜肴。

又指用咖喱烹饪的一切菜肴,如咖喱雞、咖喱羊、洋蔥咖喱、豆蔬咖喱,洋芋咖喱,連同他們自己的英式印度菜,也被稱為“curry”。

英國人不僅僅生生造出咖喱這個詞彙,還借助在印度修鐵路的便利,将英國風格的咖喱菜運往印度各地。

同時,英國人也将咖喱這種東西帶回歐洲。

退休後的東印度公司員工多多少少會帶着點印度的生活習慣回到英國,主要是他們在印度的廚師和傭人。

隻有在品嘗起印度菜的時候,這些退休的英國人才想起往日在印度飛揚跋扈的日子。

至此,英國街頭開始出現印度餐廳。

1777年,倫敦幹草市場的諾裡斯咖啡館開始供應咖喱。

1811年3月27日的《泰晤士報》就刊登了一則“印度咖啡館”的廣告,宣稱他們有“最完美的印度菜肴”。

1831年,一本面向印度返鄉英國人的《印度烹饪書》廚房手冊由東方翻譯出版社出版。

1840年,英國咖喱制造商開始宣傳咖喱的“健康及藥用價值”,想要說服每個英國家庭把咖喱這種“東方藥膳食品”加入日常飲食中。

印度的調料做法有上千種,英國人面對如此複雜的做法覺得兩眼一抹黑,索性選擇了其中一種做法,将其包裝成标準化咖喱在歐洲販賣。

19世紀初,英國Crosse&Blackwell公司在印度傳統馬薩拉(Masala)的配方基礎上,制作出一種可以小包裝出售的咖喱粉,隻需兌水加熱就可以與食材一起烹饪。

和如今我們了解的咖喱基本一緻。

此時的歐洲對來自東方的東西都頗有好感,尤其是印度的東西,自帶神秘屬性,于是英國人的标準化咖喱很快就暢銷歐洲。

咖喱粉的出現,真正使得咖喱有了标準化,進而加快進入了歐洲市場的步伐。

各種混合香料粉的配方都被英國商家添上了咖喱粉的标簽。

過度依賴咖喱粉的英國咖喱已經和原本的印度咖喱大不相同,就跟立頓茶包和中國茶葉不同一樣。

英國人根據自己的的口味對咖喱的香料配比進行了調整,相比印度廚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方不同,英國咖喱因為過于标準化,味道上也是千篇一律。

但正是這種标準化降低了制造成本,也降低了英國老百姓的接受成本。

到了19世紀50年代,咖喱終于進入英國百姓的廚房。

和印度能流行咖喱的理由一樣,除了味道之外,防腐的能力才是關鍵。

英國人發現這種來自神秘東方的調味品用來處理隔夜飯和隔夜肉效果非常不錯。

無論是咖喱牛肉還是咖喱雞肉,都被貼上了隔夜菜解決方案的标簽。

這其實也很好了解,印度咖喱辛辣的特點的确能掩蓋肉類變質的味道。

一直到19世紀末,咖喱菜在英國擺脫了低級的标簽,進階晚宴開始出現咖喱龍蝦、咖喱牡蛎、咖喱羊肉等菜品。

咖喱也随着英國殖民全球的過程傳播到了全世界。

而印度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提供的就是一個賣點的角色。

三哥成為工具人,雖然他們的咖喱和英國的咖喱差别巨大,但是也架不住英國四處宣傳這就是正宗印度味。

好故事才有好銷量。

老倫敦的正宗,老北京的道地。

東西方兩個大國的首都,喜好竟然如此相似。

果然,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

7

如果了解了英國人的把戲,就會知道英國的咖喱也好,紅茶也好都是包裝出來的經濟産物。

标準化帶來的就是快餐文化,實際上是為了降低成本,同時提高銷量。

而來自神秘東方都是廣告的常見用語。

一個平時主要吃炸魚和薯條的國家,在真正的飲食大國面前,其實是有點擡不起頭的。

畢竟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都有着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

英國人在美國人面前能裝一裝貴族風範,但是在老歐洲面前,英國人似乎還差了那麼一點文化底蘊。

英國的咖喱粉就是一個低端貨,配上龍蝦才是高端。

是以,品味是由是食材決定的,不是由調料決定的。

就算不是咖喱的,是清蒸的、蒜蓉的、是炭烤的、是油炸的。

進階的是龍蝦,并不是調味品。

但也有人會被英國人忽悠上當,比如另一個神秘的東方國度。

沒錯,就是日本。

站在明治維新的時代,日本的視角其實很好了解。

英國,日不落帝國,全球殖民,工業産值世界第一,經濟發達疆土遼闊。

而日本,土地狹小,思想落後,文化閉塞,工業産值基本為0。

看着洋人的堅船利炮,自然會追求脫亞入歐,急于擺脫自身的傳統文化,試圖用歐洲的東西來走一走捷徑。

這個時候,全面學習歐洲,尤其是英國,對日本來說就不僅僅是一句口号那麼簡單。

他們當然分不清歐洲内部的鄙視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英國,才是NO.1。

1872 年,明治天皇頒布的《肉食解禁令》破除了自天武天皇《肉食禁止令》以來日本人以米飯、魚肉和蔬菜為基礎的素食傳統。

明治天皇認為日本國民必須進食肉類才能改善體格,追趕上歐美人的體魄,英國能成為NO.1肯定是因為吃得好,如此看來,學習英國人吃飯,就能掌握英國的秘密。

這就是印度人和日本人的差别。

同樣是挨打,日本人想着如何吃飽了打回去。

而印度人則是靠餓死自己逼你投降。

是以日本人接過了英國人的咖喱産能,逼着自己吃咖喱。

但是很尴尬的是,日本人自己口味清淡,不愛辛辣,來自英國的咖喱并不受日本人歡迎。

地理位置上日本也不像印度那樣潮濕悶熱,需要靠咖喱這種東西來儲存食物。

最重要的是日本在飲食上以豬肉和魚肉為主,不存在掩蓋膻味的需求。

19世紀 60 年代,日本談判使節在遠洋船上看到印度人用手抓咖喱飯進食時,還将其蔑視為下等人的食物。

說白了,日本人内心是抵制外來飲食的。但是上層社會并不抵制,為了推動日本全面學習歐洲,面包、冰淇淋、牛肉餅和咖喱等新奇食物抵達橫濱港口,洋芋、洋蔥、胡蘿蔔這些外來食材也由此進入日本。

咖喱從未開化的食物變成了時髦的“代言人”、外國商行裡的廚師是最早在日本制作咖喱料理的,他們沿襲了英式咖喱的制作,用濃郁咖喱蘸面包的吃法很快在日上層社會流行起來。

但對于日本老百姓來說,胃是騙不了人的,普通人無法接受洋食尤其是咖喱。

事情的變化發生在日本海軍這裡。

日本海軍全面歐化從艦船技術、訓練制度乃至官兵飲食,日本海軍都在效仿英國。

包括飲食結構改善也要和英國人學習。

英國海軍的咖喱肉是搭配面包食用,于是日本人也嘗試将咖喱和主食混在一起實用。

當咖喱遇到了大米飯,日本人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在此之前,咖喱的解釋權在印度人,在英國人手裡。

而從這之後,咖喱的解釋權在日本人手裡。

日本人迅速改良了咖喱,降低了咖喱的辛辣程度,在其中加入果泥,形成獨特的日式咖喱風味,将其從辣口變成了甜口。

同時也添加了小麥粉,讓咖喱變成了漿糊狀态,質地更粘稠。

與咖喱同煮的還有牛肉、胡蘿蔔、洋蔥等外來蔬菜。

最後,洋芋和炸豬排也加入到了咖喱飯的配料表裡。

漿糊狀的咖喱飯成為了日本的主流飲食之一,這種漿糊狀的咖喱不僅僅符合日本的口感,同時也符合日本海軍需求,因為糊狀的蓋飯在颠簸的甲闆上不容易灑落。

20世紀50年代,日本食品公司生産的固體咖喱塊,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咖喱的樣子。這種固體咖喱在鍋中煎一會就會融化,加入水之後就是咖喱湯。

1968年,日本大塚食品公司的即食咖喱又進一步提升了咖喱料理的便捷性,連殺菌袋包裝一起在沸水中煮三五分鐘就可以直接澆在飯上食用,非常适合懶得做飯的人。

比英國更誇張的是,日本人把咖喱上升到國民食物的地位,無論在餐飲店還是日本普通居民的餐桌,咖喱都跻身最受日本國民歡迎的食物。日本咖喱工業協會曾做過統計,日本人一年平均要消費 79 次咖喱飯,遠超對壽司的消費次數

1982年,咖喱飯在日本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食物。

世界最大咖喱連鎖店,也是日本的Coco一番屋。

日本的連鎖便利店,車站或者小吃攤都賣各種各樣的咖喱飯。

寫到這裡,我餓了。

日本生産的塊狀咖喱很快就取代了英國的咖喱粉,随着日本的經濟騰飛,日式咖喱粉也跟随日企的腳步走向全世界,日本人用他們的口味證明甜咖喱也有一席之地。

8

咖喱征服世界的腳步還沒停。

從印度發明,英國創造,到日本改良,咖喱往往是以一種低調料理的姿态出現。

它們伴随着英國人和日本人走遍世界的腳步。

但是另一個咖喱消費大國,泰國,他們則是完全不同的政策。

作為一個旅遊業和服務業是支柱型産業的國家,泰國沒有什麼走出去的政策,它隻有走進來的方案。

同樣是喜歡吃咖喱的國家,你翻開新聞,泰國人妖雖然變态,但是人畜無害。

再看看印度,不僅變态,而且人畜都容易遭到侵害。

這個時候你作為一個外國遊客,想保住菊花是不愛吃辣就能做到的麼?

隻要不傻,就知道哪裡才是旅遊聖地了對吧?

泰國南部的飲食風格本來就受印度影響頗深。在古代泰國,南部人就喜歡食用咖喱,同時泰國人會在咖喱中加入椰奶,既有偏甜的口味,也有偏酸、偏辣的口味。

但印度人實在是太争氣了,把咖喱餐飲大國的頭銜硬生生讓給了泰國。

每年進入泰國的遊客數不勝數,這些人在泰國旅遊結束後,一部分人會對人妖流連忘返,一部分人則對泰餐流連忘返。

于是大量遊客将泰餐館開回了自己的國家,泰國政府也鼓勵本國居民出國開泰餐飯店賺外彙。

就如同沙縣政府鼓勵沙縣人民開沙縣小吃一樣。

随着泰餐的擴充,咖喱征服世界的版圖越來越大,但是在中國,日料店和泰餐店都無法讓咖喱普及,真正讓咖喱反殺出來的,是外賣。

因為外賣的出現,咖喱終于完成了它征服世界的最後一環,這塊拼圖也終于被拼上了。

在網際網路外賣出現之前,速食食品,預裝食品和外賣食品往往是指三種不同的食品。

速食食品,往往就是指友善面,面包,麻辣鴨脖子這些。

預裝食品,往往就是牛奶,啤酒,蔬菜沙拉這些。

而外賣食品,還真的都是有門面的小飯店的後廚炒出來的,隻是堂食和帶走的差別。

但是網際網路外賣的出現,讓這三者的界限很巧妙的被打破了。

外賣的核心優勢就仨,一個是制作要快,一個是價格要便宜,最後它吃起來得像一頓正經的飯。

友善面,聽起來就像是坐火車時候才吃的。

牛奶和啤酒,這些也不是一頓正經的飯菜。

誰都知道飯店現炒現賣的最好吃,但是第一,它太慢了,出鍋速度趕不上下單速度。第二,成本太高了,不僅僅要配食材,還要配個炒菜師傅。

這時候需要一種成本低,速成,最好還能掩蓋食物變質味道的東西。

這三點一總結,就會發現咖喱塊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日本人在改良咖喱塊的時候,就想到了讓這個東西加熱既化,友善操作。

而英國人和印度人,都喜歡咖喱的防腐作用。

我不去評價外賣産業是否幹淨和合規,但是能掩蓋腐敗味道的東西,比如辣椒或者咖喱,它一定會成為黑心商人的首選。

是以消費者點開外賣平台,會發現沒得選,全是辣味和咖喱味。

即使不愛吃辣和咖喱,但是往下比較就隻剩友善面和面包了,此時咖喱蓋澆飯也就成為無奈中最好的選擇。

咖喱大機率也不會想到它能用這樣一種方式攻克全球最後一塊版圖,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多了,印度人也想象不到外國人成天念叨的咖喱竟然和他們沒什麼大關系。

隻能說,這就是全球化吧。

願大家都能吃到便宜又衛生的咖喱飯。

願大家,都有輕松快樂的生活。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如下:

【1】. 百變的咖喱,不變的傳統.留學生.冰清

【2】 . 咖喱:舌尖上的美味.工會博覽.王淼

【3】. 咖喱的生産技術.食品與發酵工業.楊榮華林、家蓮、塗順明

【4】. 咖喱完全問答錄.食品與健康.章慧文

【5】 . 咖喱文化交融的味道.北京日報.艾栗斯

【6】 . 咖喱與印度菜.異域風情.俞元浩

【7】 . 漫話咖喱.世界知識.壽紀琛

【8】 . 五彩的金津咖喱.中國食品.林華

【9】 . 香料總彙——咖喱.上海調味品.李彪

【10】. 中國飲食文化對印尼的影響.廈門大學.英文靜

【11】. “生”“熟”之間:咖喱在中國的在地化.思想戰線.李靜玮

【12】. 印度常見的“咖喱”,到底是啥玩意?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吃?.小朋美食.小朋

【13】 . 我們聽着歡樂頌的《咖喱咖喱》,評測完了35種咖喱. 吃喝實驗室. 吃喝君

【14】. 都說咖喱起源于印度,但那裡并沒有“咖喱”.知乎.三個料理人

【15】 . 咖喱到底是什麼.張佳玮寫字的地方.張佳玮

【16】 . 印度的咖喱,竟然是英國人發明的?.快速成為吃喝專家!.鄭小塔

【17】 . 咖喱與抓飯——印度菜的環球之旅.世界-我們的故事.ag獺

【18】 . 日本咖喱隻有150年曆史,為什麼能獨樹一幟?.湃客:食品與生活.王正全

【19】 . 咖喱的起源和曆史.蛋蛋美食.春秀

【20】 . 日本咖喱和印度咖喱的差別之處有哪些?.知乎.伊斯特艾格

【21】 . 5分鐘世界咖喱簡史.就知道吃.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