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犧牲後,他指揮過的3個軍後來去哪了?

作者:劉繼興

他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筆下的“現代俠盜羅賓漢”,他是毛主席題詞贊譽的“群衆領袖、民族英雄”,他是朱德題詞贊譽的“紅軍模範”。

他,就是在我黨我軍曆史上享有盛譽的西北革命根據地與西北紅軍之創始人,名叫劉志丹。

周恩來對劉志丹的評價可謂頂格,用語罕見:“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

劉志丹原名劉子丹,生于風雨如晦的1903年,比毛主席小整整10歲,陝西保安縣人。

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犧牲後,他指揮過的3個軍後來去哪了?
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犧牲後,他指揮過的3個軍後來去哪了?

保安縣,是黨史上的一個閃亮的坐标。

1935年11月7日,轉戰萬裡的中共中央機關到達陝甘根據地中心瓦窯堡(時屬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成為了黨中央在陝北的第一個駐地。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機關駐地由瓦窯堡移駐陝西保安。在保安,毛主席會見了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這次會見後,埃德加·斯諾寫出了不朽名著《西行漫記》。

1936年11月的一個寒冷之夜,在保安縣的一孔馬燈昏暗的窯洞裡,毛主席接見了第一個踏進陝北蘇區的女作家——丁玲。随後,毛主席寫下了《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軍。”

“保安人物一時新”中的“保安”,說的就是黨中央當時的駐地保安縣。

在保安縣,毛主席和黨中央還作出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等許多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決定。

1937年1月13日,黨中央離開了駐地保安縣,進駐了延安,直至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黨中央在延安戰鬥生活了10年又2個月零5天。

為紀念劉志丹烈士,保安縣于1936年6月更名為志丹縣。但此後的一段歲月,人們仍習慣叫它保安縣。

在那個時代,劉志丹的家境算是好的。劉志丹的祖父劉士傑是清朝貢生,教過私塾。劉志丹的父親劉培基14歲就考中秀才,後選為廪生,他經營有方,開有雜貨店與草料店,頗多積蓄。

劉志丹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僅讀過私塾、保安完小、榆林中學,而且還畢業于黃埔軍校第4期,他的同學中有戰功赫赫的林彪、曾中生、段德昌。他們4人,都進入了中央軍委後來認定的36名軍事家之行列。

1924年冬,劉志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産黨。他說:“ 加入黨,就要為共産主義信仰奮鬥到底。作為個人來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

腳下的力量,源自心中的信仰。劉志丹的革命曆程十分坎坷,多次被降職,但屢仆屢起,愈挫愈奮,曆盡千辛,多次蒙冤卻毫無怨言,铮铮鐵骨,堅貞不渝。

1935年2月5日,劉志丹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及總指揮,統一上司紅26、紅27軍及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的其他武裝力量。

此後,紅26軍、紅27軍在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連戰連捷,将陝北和陝甘邊兩塊根據地連成了一片,轄區達到23個縣,人口約100萬。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餘人,遊擊隊發展到4000餘人,盛況空前。

誰知,劉志丹等人來不及享受勝利的喜悅,就遭遇了肅反,差點丢了性命。這個過程就不詳細說了,總而言之,是剛剛到達陝北的黨中央和毛主席從刀下救出了劉志丹等人,重獲自由的劉志丹擔任了紅28軍軍長。

1936年2月,紅軍東征山西開始,劉志丹率紅28軍也在出征之列。劉志丹兼着東征紅軍“北路總指揮部”的總指揮,他的這一路,是三路東征紅軍中出發最晚的,于4月1日才渡河作戰,從陝西神木縣沙峁村搶渡黃河,在山西呂梁的興縣羅峪口登岸。

4月2日,劉志丹的部隊離開羅峪口北上攻打黑峪口,沿途所向披靡,連獲勝利。進至山西臨縣白文鎮時,接中央軍委急電:“為了配合紅軍進逼汾陽,威脅太原,并打通前方與陝北之聯系,保證紅軍背靠老蘇區,着令28軍即向離石以南黃河沿岸地區進擊。并可相機攻占中陽三交鎮,牽制和調動敵人。

三交鎮是黃河邊的古鎮,也是晉陝大峽谷中的重鎮,當時屬中陽縣,現屬柳林縣。這兩個縣,如今都歸山西呂梁市管轄。

劉志丹率領部隊經過激烈戰鬥,按時到達三交鎮附近。4月13日,中央軍委下達了消滅三交鎮敵人的指令。

當時駐守三交鎮的,是閻錫山部的208旅的一部分部隊。208旅的旅長,是陳長捷。208旅的這些官兵,火力配備很強,負隅頑抗。

閻錫山部206旅412團奉命尾随而至,412團團長是章拯宇,下轄3個營,1營營長是徐三銘,2營營長是史澤波,3營營長是武世權。這3個營,都很能打。

紅28軍陷入被夾擊的境地。4月14日,劉志丹軍長冒着槍林彈雨,進至距敵軍陣地不足300米處直接指揮,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3歲。

當年曾經親曆這場戰争的原晉軍71師師長兼晉西警備司令楊耀芳、原晉軍208旅旅長陳長捷以及潘振英等後來回憶,紅28軍軍長劉志丹是被閻錫山部206旅412團的機關槍流彈擊中而犧牲的。

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犧牲後,他指揮過的3個軍後來去哪了?

山河嗚咽,草木含悲。劉志丹是東征中犧牲的紅軍職務最高的将領。他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黨内檔案和六支繳獲來的香煙。

獲悉劉志丹犧牲的噩耗,毛主席等中央上司人很是悲痛,紛紛題詞贊頌。

毛主席交給了邊區的文藝工作者一個重要任務:迅速創作一首葬禮音樂,用于即将舉行的劉志丹同志追悼會上。

于是,音樂家們迅速搜集素材,組成了創作組,最後結合了兩首陝北民歌《繡荷包》與《珍珠倒卷簾》的主旋律,稍加修改,并将速度降為“極慢”,成為一首凄楚動人的管樂曲《公祭志丹同志》,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樂”。

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犧牲後,他指揮過的3個軍後來去哪了?

西北革命根據地原有的革命武裝是紅26軍和紅27軍,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以後又先後組建了紅28、29、30軍及獨立第1、2師和陝甘甯獨立師。

這些武裝中,屬于劉志丹上司的有他曾任總指揮的紅26軍和紅27軍,以及他任軍長的紅28軍。

那麼,劉志丹犧牲後,這3個軍後來去哪了?

先說紅26軍。抗戰全面爆發後,紅26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7團2營和688團2營。在平型關戰鬥中,他們打得很勇猛,犧牲了不少人。

平型關戰鬥結束後,當115師首長得知687團2營就是當年陝北紅軍的一部分後,認為應該重建這支隊伍。

1937年12月18日,在河北省平山縣郭蘇鎮西柏坡村,以原紅26軍的人員為基礎,組建了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9團,韓先楚任團長。

原紅26軍經過多次改編,後來大部分成為新四軍第3師第10旅,部分為新四軍獨立旅所屬。

在解放戰争中,新四軍第3師10旅、獨立旅最後分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6師、117師。116師是東北野戰軍頭等主力師,和117師從東北一直打到兩廣。抗美援朝中,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雲山戰鬥重創美開國元勳師騎1師,開創了中美現代陸軍首次交鋒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116師于1950年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先後解放平壤、漢城。

再說紅27軍。抗戰爆發後,紅27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辎重營和炮兵營。193710月,辎重營和炮兵營合編為八路軍留守處警備第1團,全力保衛黨中央,團長是賀晉年。

1942年10月,警備第3旅成立,八路軍留守處警備第1團改編為警備第3旅第7團。1947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成立,原警備第3旅第7團改編為西野4縱第3旅第7團。

1949年,4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第3旅改編為第11師。

1959年3月,第11師奉命緊急進軍西藏,參加平息西藏叛亂,受到了三總部的多次通報表揚。1962年10月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第11師經過七天五夜強行軍抄敵後路,給所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王牌部隊”印軍第4師以殲滅性打擊,獲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最後說說紅28軍。劉志丹軍長犧牲後,軍政委宋任窮接任了軍長,後來宋時輪又從宋任窮手中接任了軍長,兩人不僅都姓宋,且後來都是開國上将。

抗戰伊始,紅28軍縮編為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2營及716團偵查連,團長宋時輪,政委廖漢生。

軍史上著名的“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即716團偵查連。建國後,這個連還分别被武漢軍區、昆明軍區授予“夜老虎連”“尖刀七連”榮譽稱号。

716團2營先後改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12支隊、冀察熱挺進軍第9團、陝甘甯晉綏聯防軍教導旅第2團。解放戰争期間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第16師47團,戰功卓著。

不得不說,劉志丹指揮過的軍隊,戰鬥力不是一般的強!(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