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女人多以溫柔示人,“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愛情都是從最美好的狀态開始,那是因為在年輕人的眼中,對于未來都是充滿着各種期待。
失望和算計,大多是在經曆了生活的瑣碎下滋生出來的,也許“且試天下”裡的百裡氏,最初與雍王相戀之時也曾是那麼的單純,

當大東皇室的倚歌嫁給自己心愛之人成為王後後,百裡氏隐藏于最深處的“邪惡”再也不能淡定了,至此她所有的行為目的,就隻為了一個:除去對她不利之人,無論是誰。
兩個兒子,一個視為累贅,一個視為工具
百裡氏育有兩個兒子,長子豐苌,次子豐莒,按理說豐苌是她和雍王的第一個兒子,相當于愛情的結晶,長子豐苌理應在百裡氏心中成為一個“溫暖”的存在,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百裡氏生下"豐苌"之時還隻是一個身份普通的女子,在發現豐苌患有癫痫之後,原本就已經郁悶至極的她,便開始把所有的怨怒都發洩在長子身上,認為她所有的“惡運”都是豐苌給帶來的。
因為先王後倚歌的存在,不甘命運安排的百裡氏更是視豐苌為“棄物”,她并未因為豐苌的病而生出憐憫和心疼,反而害怕被兒子連累,因為那時的人知識匮乏,會認為“癫痫”是一種“邪惡”之症,幸好有倚歌公主的照拂,豐苌才得以機會存活至今。
倚歌公主在其子豐蘭息年紀尚幼之時就離世了,百裡氏在雍王的極力維護之下力排衆議成為了雍洲的新王後,
從雍王力排衆議的行動來看,他是真心喜歡百裡氏的,為了喜歡的人能坐上“後位”,他可謂是曆盡坎坷,并與百官對峙良久,才成功冊封心愛之人為王後。
坐上“後位”的百裡氏卻并未就此滿足,為了獲得永久的地位,為争取絕對的權力不惜餘力玩弄權術。
“恃寵而驕”是女人最容易犯下的錯誤,但是百裡氏的行為已大大超出了這個範圍,雍王從“夫妻”變成了可以用于仰仗的權勢,她的目的并非是輔佐夫妻讓他變得更好,而隻是想讓自己成為中心。
為達目的,大兒子在百裡氏的心中一直處于“忽略”的狀态之下,次子豐莒也逐漸淪為獲得權力的最佳“工具”。
當感情成為純手段,就會被感情所遺棄
百裡氏罔顧親情,早已被次子豐莒看破,他明白母親明面上是幫自己成為“世子”,其實是為了她将來能掌握大權。
為了不成為被母親掌控的“傀儡”,他暗中安插了自己的親信于母親身邊,并除去母親安排在身邊的線人,為的就是不被母親監視。
百裡氏幫助豐莒成為“世子”是真心的,但是卻因為心情過于急切,手段過于“陰毒”,她“路人皆知”的目的性,讓原本應該和自己并肩的豐莒産生了不信任。
而豐莒基于自己本能的反抗和有限的認知,一次次“破壞”了母親對于對手豐蘭息的算計,并非豐莒想幫豐蘭息,而是他在“對母親不信任”的驅使下,想按自己的方式來行事,無形之中反而幫了對手而已。
在原著中從風惜雲眼中所見到的百裡氏是這樣的:
“……他身旁的是一中年美婦,雖已不年輕,卻猶有七分的華貴三分的美豔,神情中帶着一種目無下塵的高傲,她的眼中似永隻有比她高的人,想來便是他的王後百裡氏。”
的确,在成為了王後的百裡氏眼裡,除了可以供她仰仗的雍王之外,其他人都不可能入得到她的眼,包括她自己生下的兒子。
她對長子豐苌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讓已經成人的豐苌不再對母親抱有一絲絲的期許,轉而用剝繭抽絲般的語言揭開了母親的真面目,讓兩個人的恩怨變成了滿腔的仇恨,
豐苌對于母親那僅存的一點點親情,轉瞬間化為一股青煙,已然不見了蹤影,而百裡氏與之所幫扶的次子豐莒的母子之情,也在她的潛心算計之下漸行漸遠。
先王後忌日當天,百裡氏在衆臣面前嚴重失态讓一直将就着她的雍王極為不滿,這也是兩個人感情走向衰敗的“先兆”,一個失去了憐憫之心的人,總會不自覺地在行動上表現出來,她的失态便是由心所緻。
她"目無下塵”的高傲,大大超越了親情之上,當情感成為純手段,必定會被情感所遺棄。
做任何事情,都會過猶而不及
道德經裡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你所看到的樣子都是由自己的行為而引申出來的,都是萬物自己的行為所造就的。
身處王宮的百裡氏雖然生活優渥有加,但也因為王宮裡特殊的環境,心裡難免充斥着不安和焦慮,自然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聰慧和手段去保護自己,但是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又不懂得收手和自我控制,隻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她無處不在的毒辣用心,讓從小就失去母親庇佑的豐蘭息,自然是一次次提高了警惕,為了避開後母的鋒芒,他假裝病體纏身,手無縛雞之力,讓後母感覺不到他的威脅與力量,這才得以瞞天過海般地讓自己強大起來,等到百裡氏發現時隻能感歎“為時已晚”。
而長大的豐蘭息能成功地成為百裡氏真正的“對手”,與她的另類“成全”脫不了幹系,如果沒有她的“曆練”,豐蘭息不會如此有心計,也能說明豐蘭息比百裡氏更勝一籌,百裡氏成為了為豐蘭息的成長“快馬加鞭”的那個人。
而百裡氏正在承受的“離親”之痛,原本也是由她一手造就的,她低估了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則,沒有為自己留下幾絲可以回環的餘地,想必會落得一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花草有悲秋,人生有慨歎”,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譜寫”隻屬于自己的生命樂章、人生之路,不管是否後悔過,想想當初的每一個十字路口自己所做出的選擇,就能探究出人生的一二了。
END(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