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撰文 | 邱書婉

來源 | 界面藝術

2022年的虎年一開始,世界卻走向了并不太平的局勢,除了新冠病毒讓疫情依舊,最受人關注的是俄烏沖突。而烏克蘭和俄羅斯在1991年前卻還屬于同一個共和國聯盟——前蘇聯。經曆過50、60年代的中國人,對前蘇聯這個國家并不陌生,比如歌曲《喀秋莎》、建築“中蘇友好大廈”、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至少占據了兩代人的記憶。

而在藝術領域,俄國和前蘇聯對中國也産生了非常長久的影響,從文藝理論到藝術創作再到審美教育,出現過三個關鍵性的人物,他們的現實主義理念和精神豐富了新中國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作領域,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幾代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一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讓勞動者走進畫裡

19世紀之前的歐洲,在宏偉的宮殿和神聖的教堂裡,常常挂滿的是貴族人像、著名戰役和聖經故事等内容的畫作。同時,對美的定義從柏拉圖的“理念說”到黑格爾的“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充滿了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和高高在上的神秘感。但這一延續千年的認知體系,在一位叫做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俄國青年那裡,受到了全面的挑戰,因為他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哲學觀點,把美拉回了現實人間。他認為“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生于俄國薩拉托夫的一個神甫的家庭,1846年進彼得堡大學學習,是繼貴族革命家之後登上曆史舞台的第二代俄國革命戰士,即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傑出的代表。

“美是生活”這一觀點出自他的最重要著作:《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亦譯作《藝術與生活》),這篇著名的美學論文1855年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上,探讨藝術的本質,提出了現實主義美學觀。他特别強調美的生活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活,人是生活的核心。最高的美隻能在人身上顯示出來,是以他贊美勞動人民那表現着旺盛的健康和均衡體格的生活,而嘲笑上流社會慵懶的病态的生活。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在世界美學史上,車爾尼雪夫斯基第一個提出“美是生活”的嶄新定義

當時,此書成為美學界一部家喻戶曉的書,在前蘇聯時期(1922-1991)更是被當做文藝理論方面的“聖經”。因為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尊重制實生活,不信先驗的假設”的著名論斷,應用到了藝術範圍,表現出唯物主義的傾向。按照當時觀點,勞動才是生活的基礎,在勞動基礎上的社會進步才是美好生活的保證。從上世紀50年代中蘇蜜月期開始,這本書極大影響了新中國的美學觀,“美是生活”的觀念在中國被廣為接受。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彭召民 《農村是我們的廣闊天地》 1964 作品選自《奮鬥》展

畫面中的主角是兩位自信的工農女青年代表,她們站在田野和鮮花之中,朝氣蓬勃,手中緊握勞動工具,眼中充滿希望,她們是男女平等的代表,也是新中國健康陽光審美的代表。

是以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創作的作品,普通的勞動者和勞動場景開始出現在了繪畫中,畫家遵從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讓人們即看到“現實中美”,同時又能感受出理想中的美。有了這樣的文藝理論指導,中國畫也開始出現了嶄新的氣息,特别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不管是傳統畫還是西洋畫,畫面中少了隐士、神仙或帝王将相,多了許多普通的男女老少等勞動人民形象,作品展現的是一種朝氣蓬勃的、勤勞智慧的、健康陽光的生活景象。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魏紫熙 1964年 《豐收》 中國畫 作品選自《奮鬥》展

作為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魏紫熙早年專攻山水,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主攻人物畫。不僅人景并茂,意境神髓,而且極具新意,時代氣息濃厚,在重振中國人物畫上有着重要貢獻。

二 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作品,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在中國人教版的國小課本上至今保留着這樣一幅插畫,它曾經深深震撼過很多人的内心,作品的名字比它的作者更為人熟知——《伏爾加河上的纖夫》(Les Haleurs de la Volga)。畫面上,沙灘的起伏和河灣的轉折巧妙地烘托了11位纖夫雕塑般的形象,整幅畫有強烈的壓抑感,空曠的空間将觀看者的視線引向纖夫,他們孤獨、惆怅而無助,而形态又如此健碩。畫面中把平民形象描繪的如此感人至深,驚歎了當時的歐洲文藝界。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這幅畫創作于1870-1873年間,現存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在1873年維也納國際博覽會上,這幅作品榮獲金牌,與爾後男低音歌唱家夏裡亞賓高歌的《伏爾加船夫曲》相呼應,以激情的呐喊引起衆人共鳴。

這件作品的畫家名叫列賓(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年7月24日出生于烏克蘭丘古耶夫,1930年9月29日卒于現今屬于芬蘭的庫奧卡拉。如果隻看畫家的生卒年,看不到一絲俄羅斯的痕迹。但他是公認的十九世紀後期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并成為巡回展覽畫派的旗幟人物。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列賓自畫像1887

當時的列賓,思想上受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作品富有深刻的批判精神。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的思考,代表了當時社會中下層人民的心聲。通過展現一個人物或者生活場景,去講述背後的故事,進而傳遞一種價值觀和情感傾向,或同情、或批判、或贊揚。這種融入了文學性的藝術表達方式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曾有俄國權威的文藝評論家斯塔索夫給予列賓高度贊揚:“現在,站在我們面前的是另一種藝術家了。他們是健康的、有思想的。他們不把藝術當作玩具或娛樂。他們注視着周圍發生的一切,并且把自己的眼光嚴肅地集中到曆史上去……”

晚年的列賓在改革後的皇家美術學院(也就是後來的列賓美術學院)任教14年,為俄國繪畫學派培養了一代後起之秀。學院的油畫專業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中國中央美術學院中有不少專家和講師教授也是從該校畢業的,比如羅工柳。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政府從1953年到60年代初,先後派往前蘇聯列賓美術學院33人學習,包括羅工柳、錢紹武、李天祥、陳尊山、林崗、周正、肖峰、全山石、李葆年等。他們日後基本都擔任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重要職位。

當年留蘇的學子後來陸續回國,将列賓的油畫創作理念和方式帶回了國内高校,并結合自身經曆過的革命歲月中的人和事,繼承和發展了形式和叙事相結合的藝術表達方式,創作了很多優秀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讓欣賞者産生聯想和代入感,使審美進入一種新的高度,心靈受到啟發。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羅工柳 《毛主席與陝北老農》作品選自《奮鬥》展

羅工柳,1955~1958年以教授身份赴蘇聯留學,入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研究油畫藝術。建國初期,參與建立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任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許多作品為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收藏。2004年10月23日病逝。

三 受邀引進央美 馬克西莫夫的油畫訓練班

在中蘇蜜月期,國家采取了“引進來”和“派出去”的方針,其中“引進來”就是邀請42歲的畫家、教授馬克西莫夫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顧問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的指導教師。1955年——1957年的馬克希莫夫油畫訓練班,培養和影響了一大批學生,當中許多人今天已成為中國油畫的大師和中堅力量,比如靳尚誼、董希文、艾中信、彥涵等人,他們構成了中國當代美術史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馬克西莫夫油訓班畢業照》,拍攝于1957年。相關人物:馬克西莫夫(左五)、董希文、王式廓、吳作人、艾中信、彥涵、靳尚誼等。

馬克西莫夫當時教學非常認真賣力,因為是建國初期,油畫作品圖檔都非常匮乏,更别提原作了,他常常和學員一起畫畫,親自示範講解,有了中國油畫教育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原版教科書”。講課也非常有趣生動,除了講授畫面結構,還能結合藝術史和畫作流派,讓學生聽得過瘾。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靳尚誼 《登上慕士塔格峰》 1957年

靳尚誼,原中央美院院長,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院繪畫系,1957年結業于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該作品是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創作,描繪了1956年中蘇聯合登山隊勇攀慕士塔格峰時的場景。後多次獲得國内外大獎,并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1957年,馬克西莫夫回國了,緊接着中蘇蜜月期在60年代中斷,但馬克西莫夫以前蘇聯和歐洲的油畫教學體系為藍本,協助中央美術學院搭建的教學模式都已經完成,使得油畫的教學在中國的美術院校裡步入了正規化的發展軌道。至今,油畫的教學仍然重視素描、色彩的能力訓練。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艾中信 《長征》 1976年 作品選自《奮鬥》展

1993年,馬克西莫夫在莫斯科去世,沒能實作生前再回一次中國的願望,但他為新中國油畫事業的發展付出的辛勤勞動不會被忘記。特别可貴的是,馬克西莫夫把蘇聯現實主義油畫藝術的理念和精神集中傳播到中國來,使中國油畫在以後幾十年的發展中,始終堅持人民性和藝術規律的特點。

1991年,蘇聯雖然解體,但曾經豐富了新中國美學觀點和藝術創作領域的這三位關鍵性人物,他們的影響力卻還在繼續。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藝術吸收了更多元的形式,比如表現的、探索的、抽象的、寫意的,但現實主義藝術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藝術家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與全面觀照,對人民群衆乃至人類命運的關懷,使得作品所傳達出的真善美,仍然受到人民的喜歡。目前,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奮鬥——新中國歲月回響》展覽上,就有多幅這樣的佳作,十分值得關注。

在中國,現實主義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