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作者:東哥解讀電商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導語:資本市場什麼時候會好轉?

文:那明遠

來源:東哥解讀電商

大家好,我是海豚社聯合創始人那明遠。近日,海豚社即将對外釋出《2021·新茅中國新國貨品牌TOP100排行榜》,榜單門檻從2020年的3.5億提高到了11.5億。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從結果上看,國貨品牌仍然在快速奔跑。盡管疫情使得消費更加謹慎,中國依然有着巨大的消費市場,近些年,許多國貨品牌依托強大的研發能力和供應鍊能力,在3C數位、家電、美妝等賽道完成了對國外品牌的部分替代。長期機會依然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新消費品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遇冷,原因有三個:

1. 外資退出問題,導緻現在沒有美元基金看中國的一級市場,甚至連二級市場都不咋看,大家拿錢變難了;

2. 紅利消退,平台内卷,但真刀真槍幹的時候,發現自己沒那個能力;

3. 使用者消費力明顯減弱,收入預期下降,不安因素導緻存款增加,大家不舍得花錢了;

資本市場什麼時候會好轉?我判斷要明年年底,市場信心恢複需要政策的确定性。估計明年下半年,外資會恢複對二級市場的信心,之後才是一級市場。

不過我認為,遇冷對于新消費品牌是好事,因為隻有穿越周期的品牌才有大成機會。我們參與了幾家新消費品牌公司的陪跑,一直在強調踏實做産品,抓住核心使用者,做好留存。目前他們隻是供應鍊受到疫情影響,問題不大,對未來信心滿滿。

以上這些我隻想表達一個觀點:打造一個中國品牌機會巨大!

但除此以外,我要強調的是,中國品牌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因為,打造世界品牌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是需要政府、組織、企業家、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勁往一處使,這才是最強的國家意志。

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舉兩個例子來看。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80年代後,日本品牌崛起的深層邏輯

目前的新消費品牌崛起程序,經常被拿來跟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品牌的崛起做對比。的确,從消費環境、産品特征、供應鍊成熟度等方面來看,目前的新消費品牌與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

二戰後到80年代,美國開始實行“去制造業”政策,把供應鍊挪到了日本,這一階段,“日本制造”等同于抄襲和粗制濫造,但這同時在客觀上給了日本品牌崛起的機會。到了1980年以後,廣場協定的陣痛期過去後,日本品牌就開始享譽全球。這個過程跟當下的中國很相似,但也有諸多不同。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目前,OPPO、華為、大疆、傳音、SHEIN、ANKER等衆多品牌都在打國際市場,但打得很累。基本上都是在打磨産品力階段,強調成本效益和功能性。而日本大多數品牌,在當年是做到了從品牌到标準的階段,且背後離不開日本政府、經合組織、财團等齊心協力的努力。

首先,當年的日本建立了一套健全嚴格的品質規範體系,且企業和群眾企業與群眾都自覺遵章着這套體系。這一點是我們當下不具備的。

公開資料顯示,日本企業的品質管理,經曆了三個階段;

1946-1954年,引進和推廣美國的統計品質管理階段(SQC);

1955-1970年,推行全面品質控制階段(TQC);

1970年以後,品質管理技術方法大發展階段。

80年代後期,日本大多數企業開始實行全面品質管理。日本的全面品質管理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1、把品質管理提到了經營思想革命的高度。日本企業界認為,抓住品質管理中心環節,即可帶動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部鍊條。是以,企業要通過建立和運作以品質為中心的綜合管理體系,組織企業所有部門、全體人員積極參與,進而科學地、經濟地開展研制、生産、售後服務等經營活動,方能為使用者提供滿意的産品和服務。

2、實行“全過程的品質管理”,倡導企業中所有部門的積極參與。它不僅僅限于品質管理和生産管理部門,而是強調“以市場、 顧客、消費者為中心”,動員企業的所有部門和人員,在設計、試制、生産、銷售、服務的全過程中實行系統的品質管理。

在日本企業,從企業上司到每一個從業人員都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參加品質管理活動,如自願或半自願組成的品質活動小組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美國品質管理專家朱蘭博士估計,1962年-1972年日本企業通過品質管理小組提合理化建議500萬項,增加250億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國民生產毛額還要多。

3、全面品質管理的觸角延伸到了對供貨方的引導和控制。在企業之間,通過訂貨企業對外協企業的品質管理指導,把外協企業緊緊地扣住,進而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的全盤工作。

其次,管道方面也有不同之處。日本的便利店和自助機是他們的差異化管道,在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找到像日本那麼全面、發達的便利店和自助機網絡,這确實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日本品牌線上下的崛起,但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沒有便利店就做不好品牌?怎麼可能!商超、百貨、日化店,這些在國内同樣是無比成熟且觸點衆多的線下管道網,況且如果資金充裕,完全可以自己“造”一個管道系統出來——比如農夫山泉的冰櫃。

另外,在日本品牌崛起的過程中,政府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推行的品牌戰略是要求各産業的對外輸出和對外産業規模擴大,在覆寫面上要做到廣泛,并先以了解促進日本文化為目标。

在組織上,企業家自行組建了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經濟同友會、日本商工會議等民間組織,“抱團”發展,且日本的六大财團(三井集團、三菱集團、住友集團、安田集團、富士集團、三和集團),也為日本品牌的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打造世界品牌需要政府、組織、企業家、群眾共同努力。勁往一處使,這才是最強的國家意志。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挪威三文魚走向全球

據中國食品網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世界平均每天享用1400萬噸挪威三文魚大餐。挪威三文魚已成為了一種全球化的商品。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冰鮮挪威三文魚

圖檔來源:網絡

挪威三文魚的崛起,跟外部環境有一定關聯。bilibili美食up主“ningxueqin”在《為什麼提到三文魚大家想到的都是挪威三文魚》一文中提到,挪威三文魚的盛行始于挪威人對日本刺身料理市場的研究與推廣。

随着上個世紀日本鮪魚的過度捕撈和産量的減少,日本人開始尋求其他“安全、可靠”的刺身産品,而挪威人在彼時通過養殖飼養的方式,“最小化”寄生蟲和細菌的風險,在1980年将第一條挪威三文魚送上了日本人的餐桌,開啟了挪威三文魚的市場。

挪威的海岸線長達101000公裡,同時,擁有無數個峽灣。峽灣的海水冰冷而純淨,為挪威三文魚的海水養殖提供了天然的自然條件。而挪威三文魚擁有的鮮紅肉色和白色脂肪造就口感肥美,與日式刺身料理非常搭配,市場也随之快速增長。

但真正讓挪威三文魚享譽全球的,是挪威政府、組織、科研的共同維護,和“可持續性養殖”政策。

自挪威首個三文魚養殖場建立以來,養殖方法在過去50年中得到了迅速發展。而支撐這一發展的是挪威海産養殖業一直以來的嚴格準則,密切的監測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1973年,挪威議會為三文魚的養殖制訂了一項新的法律,以保障魚類的福利,規範其品質。同時,該計劃旨在確定這一不斷增長的新興産業能夠惠及挪威海岸的小型社群;

1981年,挪威漁業部接棒農業部,擔負起對不斷發展的三文魚養殖業進行監管的重任;

1990年,在挪威科學家與業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首批魚類疫苗問世。随着新疫苗被不斷研發,挪威三文魚養殖業幾乎已不再使用抗生素;

2005年,挪威議會通過了《海産養殖法案》,旨在支援三文魚養殖業盈利的同時,保障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國家的項目撥款,養殖者每年還投入價值1億3千萬人民币的資金,用以資助研究和開發。

其次,就是可持續性養殖政策。關注過挪威海産養殖的養殖标準和養殖技術的人都知道,挪威對三文魚的養殖,從魚苗到成品運輸,每一個生産、加工步驟都處于嚴密的管控之中。一條挪威三文魚從魚苗到成年要要經過2-4年的時間,它們先是被養育在淡水基地,并在非常年幼的時候就被注射了魚類疫苗,這樣就的舉措在減少90%多的抗生素的情況下,確定了魚兒的健康。

另外挪威三文魚吃的飼料由植物成分和海洋動物性原料共同組成,植物原料約為70%,海洋動物性原料約為30%,其中不含任何轉基因成分,這種安全、健康的飼料,一方面可以為挪威三文魚補充大量的營養,一方面保證了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還有,挪威是最早引入追溯系統的國家之一,該系統可跟蹤有關三文魚健康和收獲的詳細資訊,以確定對食品安全進行可靠跟蹤。 2017年,科技的進步使得三文魚養殖場更加安全和高産,挪威的“海洋農場1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遠端操控的海水養殖場,可容納1500萬條三文魚。該漁場配備了最先進的傳感器和數字化系統,以監測三文魚的健康狀态,管理養殖環境。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挪威三文魚養殖場的從業人員遠端監測養殖環境

圖檔來源:網絡

透過這五十多年的漫長的曆史,可以發現,議會、農業部、漁業部等政府部門對三文魚産業進行了全力支援,不僅制定了相關法律和嚴格的衛生法規,還對三文魚的養殖環境持續進行着密切的安全監測,不斷進行創新,同時還運用了科研力量、給予了大量資金支援,從根本上将三文魚做成了民族性産業。

除此以外,挪威的媒體部門為三文魚的推廣塑造了極佳的宣傳環境,也就是當下新品牌所說的“營銷”。

2017年7月,導演Josh Murphy拍攝了名為《Artifishal》的紀錄片,将挪威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海洋環境、三文魚養殖場等全貌以高清的品質呈現給了世界。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圖檔來源:《Artifishal》

2019年,該紀錄片發表于youtube,短時間内獲得了大量點選,再次為挪威的三文魚進行了強力宣傳。而這種層面的宣傳,同樣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援。

中國品牌正與世界品牌漸行漸遠

小結

以上兩個例子,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品牌想要走出去、獲得世界的認可,還有很多功課要補:

1. 外交部/宣傳部方面,需要作出“打造世界品牌”的統一規劃,講好中國品牌故事,講好中國品牌精神,講好中國品牌價值;

2. 品牌出海需要有強大的組織支撐,是以要做品牌聯合體,加強品牌談判的能力,獲得其他國家的重視和支援,這方面可以參考日本的經合組織,我們海豚社仍需繼續努力;

3. 國際輿論參與權,我們不能夠在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平台快速友善的宣傳産品,就不能夠快速地覆寫全球使用者,全球品牌營銷上面卡脖子。設想一下,如果10億中國網友上線,想推什麼推不出去;

4. 缺少美國資本的參與和認可。歐美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的占比仍然巨大,意識形态依舊是主流,這玩意回避不了。如果我們的品牌缺乏美國資本的參與和支援,就很難完成品牌标準和思想層面的建設,将會一直停留在打磨産品的階段;

日本品牌和挪威三文魚的例子,都滿足了以上四點要求。這四點功課,我們有信心補嗎?目前來看舉步維艱。但長期來看,身處行業之中,我依舊願意保持樂觀。一切,都需要交給時間。

參考資料:

[1] 百度文庫:《日本全面品質管理》;

[2] 中國食品網:《養殖50周年看挪威三文魚如何乘風破浪》;

[3] bilibili:《為什麼提到三文魚大家想到的都是挪威三文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