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作者:水墨施甸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時長03:35

春天在幾場淅淅瀝瀝的雨中告别,野鴨湖的夏天姗然而來。山水旖旎使人流連,美味走心讓人牽挂。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初夏的野鴨湖透着稚嫩的美,荷葉在卷曲舒展,如一幅墨迹未幹的水彩畫,閃爍着靈動。每天,山邑人家都會大早起來,去湖裡收獲餐桌上的時光,小船是他們吃飯的家夥,撐稿搖船,娴熟地在湖面劃過,如一條歡快的遊魚。小船可以随意穿梭,船頭相吻荷葉青青,初荷在湖面飄來蕩去跳着青春芭蕾。小船是農家人不需要“證件”的交通工具,湖面成為他們施展技藝的道場,在這裡拿魚摸蝦,把每天生活的奔波詩化成一曲曲漁歌唱晚。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小船在湖面飄蕩,看似漫無目的,實則有自己的水路,水路連接配接着散布在湖裡的網,錯落有緻,水面上露着竹竿綁系的網頭,水路把網頭連成一個個星座,在這片蔚藍的蒼穹裡,小船上載着數星星的孩子,他們心中有數,一點都不會落下。從湖裡提起網,拉上船,解開紮口抖上幾抖,魚蝦噼裡啪啦落在船艙,如金石碰撞擲地有聲,抖完之後,重新紮好網口,撒向湖裡。竹篙撐着小船咿咿呀呀,迂迂回回。小船滿載沉甸甸的收獲,沿途不忘摘下幾張鮮嫩的卷荷葉。

初夏的野鴨湖洋溢着生态,小龍蝦是泛養野生的,隻吃湖中的水草和荷的新老更替衍生出的腐物,在市場裡稱之為“行走的原生态”;魚是本地魚,隻長年月不長個頭,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山邑小魚”;荷葉也是一樣,隻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一塵不染,馨香碧透。是以在食客們看來,這是最佳的嘗鮮季節。一鮮龍蝦跳,二鮮魚兒美,三鮮荷葉卷,是當地的美食“三鮮”,走進山邑人家,給舌尖找到歸宿,讓生活在這裡停留。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小龍蝦根據年齡的大小,外形也稍有差別,有身形小巧肉嘟嘟的青蝦,有體态雄健擎着一對大鉗子的成年蝦,不管大小,它們都被野鴨湖的水滋潤得清晰透亮,腹中顯現出一條黑色的蝦線。小龍蝦要一個一個收拾,首先在清水裡用刷子把殘留在腹部的淤泥清洗幹淨,洗好以後剪去須角、掐頭、去尾、抽蝦線,猶如雕琢一個個藝術品。不管市場上的小龍蝦有多種做法,山邑人家始終遵循着最粗野的爆炒,準備好相關佐料以後,開足火力來一鍋爆炒麻辣小龍蝦,爆炒過後的小龍蝦變得火紅,堆砌在盤内,秀色可餐,芳香彌漫。爆炒小龍蝦吃法也很原生态,戴上手套,拿在手中,一個個剝了吃,在小龍蝦的“肢解”中吮吸着鮮嫩富有質感的肉,是香、是麻、是辣,還有淡淡的甜。吃小龍蝦不光是解饞,也是一次對美食的品讀,雖然一隻小龍蝦剝下來,隻有手指頭大一點肉,但是絲毫不阻礙舌尖對它的依賴。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山邑小魚不去鱗,擠一下肚腸就行,淘洗之後瀝去水分,放入滾燙的油鍋裡炸,炸到金黃酥脆,用漏勺打撈出來,抖上少許鹽巴即可香吃,成為山邑人家招待客人的特色菜。小魚的做法具有多樣性,可以燴上酸辣等佐料來一盤酸辣小魚,可以用于配菜,和竹筍、南瓜尖煮一鍋“甲魚湯”,也可以放上鹽、青辣子、青花椒在石臼裡舂成小魚鲊;不管是哪一種做法,都是特色美味,一旦戀上就欲罷不能,赴一場“家有千千萬,還得小魚來下飯”的狂歡。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卷荷葉在這個季節作為一種清新的調配,就好像綠葉扶持紅花一般,是魚蝦為主菜當中最經典的點綴,相比魚蝦的鮮猛,荷葉的口味屬于清淡型,具有清涼、降三高的食用效果。可做成荷葉湯,也可涼拌,拌火燒肉、蜂兒、油雞枞等,一切皆可拌。當然還将與它剁細的豬肉一起,包成荷葉卷。每一道都是開胃菜,每一次品嘗都是舌尖與野鴨湖的親密接觸,有荷的清香,有陽光、雨露、清風、明月互相滋潤出大自然生命生長的味道。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一席“三鮮”宴,野鴨湖畔開“鮮”風,相守悠悠歲月情。繞過山河,做一個平凡的人間歸客。在舌尖的纏綿中品光陰悠然,享受時光有度,每一味都是大自然賜予的鮮,每一口都是生活饋贈的美,感恩歲月靜美,讓日子更有煙火。

【味蕾施甸】初荷迎初夏 吃“鮮”野鴨湖

文圖:張天理 林弋茸 楊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