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作者:冷熱軍事史

作者:斌哥

二戰的影視劇中,乘坐半履帶式裝甲車的精銳部隊是非常拉風的存在。這種車不但能運兵,有時候還能客串坦克。然而,二戰剛結束,主要軍事大國中的半履帶車都消聲滅迹,這是為何呢?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德軍半履帶車改造的自行高射炮

機械化戰争的需要

1916年英國在索姆河戰役裡第一次投入了坦克,引起了法德等國的效仿。由于當時的坦克機動性太差又開不了多遠,是以還不存在什麼步坦協同問題。直到30年代歐洲各國坦克有了很大發展,而且都将機動性較好的輕型坦克作為騎兵的替代品。可是人們發現這些薄裝甲的輕型坦克,一但沖入對方的的嚴密設防陣地就會被敵人從側後偷襲。

是以德國,法國等早期探索裝甲合成化部隊的國家得出結論,坦克在進攻作戰時必須随時得到步兵的掩護。

1929年的金融危機,讓主要列強在坦克研發上一度裹足不前,就更沒有精力去研究步兵的裝甲運輸工具。即使軍事優先的德國,在早期的裝甲師也是讓步兵乘坐卡車和坦克推進。但是民用标準的卡車一旦離開公路就寸步難行,這時步兵就不得不下車徒步跟随坦克進攻。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德軍半履帶機車

要實作裝甲部隊合成化,很明顯應該讓步兵乘坐和坦克機動性相同的履帶式運輸車輛,但二戰前的緊張備戰時期各國都來不及去大量生産。

那麼履帶式車輛不行,輪式裝甲車是否可行呢?遺憾的是二戰時期即使是美德這樣的汽車大國,其汽車的懸挂系統也沒有越野能力。二戰時期雖然蘇聯和日本等國也生産了很多裝甲汽車,但其隻适用于在後方進行巡邏。想要讓其和坦克一起狂飙突進,開不了多遠就會全部趴窩。

各方面妥協的産物

早期的輕型坦克,按照現在的标準,機械可靠性也很成問題。履帶式裝甲車若是搭載一個班的步兵,其尺寸至少得相當于中型坦克,生産和維護成本都會讓那些掌管陸軍的老古董們直搖頭。二戰時在裝甲部隊中配備足夠的後勤保障機關是允許的,可在步兵團營一級也配置這樣的維護分隊就根本難以實作。在二者都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将二者結合起來的半履帶車就成為了最佳方案。

事實上半履帶車的誕生曆史要早于坦克,但是早期卻并沒有得到重視。1904年法國工程師克格雷斯來到沙俄工作,并在1909年在卡車基礎上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輛半履帶車“涅皮爾”。之後克格雷斯又對其進行了改進,整體的設計變為了前主動輪+後履帶推進器+雪橇的的結構。沙皇對這個設計非常滿意,并且在前線進行了試驗應用。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德軍半履帶式牽引車

十月革命後蘇聯繼續生産了少量克格雷斯的半履帶車,但二戰前其自研項目都失敗了。1920年克格雷斯将專利賣給了“雪鐵龍”公司,法國才生産了P4T/15NK/28/32型半履帶車裝備給裝甲部隊。就連汽車工業入門級的波蘭都生産了半履帶車,但真正令其發揚光大的卻是德國和美國。

這其實反映了二戰之前各國在汽車産能上的巨大差距。蘇聯,法國甚至波蘭都隻能在專門的工廠來生産半履帶車,這樣成本就根本壓不下來。而美國和德國的半履帶車則可以在原有卡車生産線基礎上保留前半部分不動,隻将後面的懸挂系統變身成履帶式。這樣完全不需要占用寶貴的坦克生産線,也可以将閑置的汽車生産線利用起來。

半履帶車越野性能遠超四輪甚至六輪卡車同時,又保留了汽車的前輪轉向機構。這樣不但成本和維護工作量要小于真正的履帶式裝甲車,而且卡車司機經過簡單教育訓練也可以駕駛這樣的車輛。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世界上第一輛半履帶車

半履帶式車輛誕生後,成為了裝甲部隊僅次于坦克的寵兒。德國研發了Sd kfz250/251等多用途半履帶車和Sd.Kfz.7型牽引車,同時還生産了世界上唯一一款Sd.Kfz. 2型半履帶式機車。美國則生産了專門運兵的M2型半履帶車,和可以改裝武器運載車的M3系列。

二戰早期的德軍裝甲師屬步兵旅隻有一個機車營,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來配合坦克作戰。而在1941年後步兵旅都變身成一個裝備半履帶車的機械化步兵營,和三個乘坐卡車的摩托化步兵營。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德軍半履帶式裝甲車

美軍裝甲師雖然步兵隻有三個營,但全部都裝備半履帶車。其它國家也都多少研制和購買了一些半履帶車,充當精銳步兵的鐵腳闆。相比之下隻有英國由于陸軍規模偏小過時的坦克數量多,是以才實作了在裝甲師内全部配備履帶式裝甲車。

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

半履帶車作為合衆家之長的産物,從邏輯上來說也合衆家之短。半履帶車雖然因為有履帶作為其驅動,其越野能力相對要高于輪式卡車。但是由于履帶接地長度過短為了保證越野機動性,事實上搭載能力有限。比如德軍雖然在一些半履帶戰車上安裝了20毫米甚至37毫米火炮,但卻都是敞篷狀态無法對步兵提供防禦。由于是依靠前輪轉向,一旦前輪被敵方擊中或者在惡劣路段出現爆胎;整個車輛就會陷入癱瘓,是以半履帶車即使有裝甲同樣很脆弱。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美軍M2式半履帶車

和真正的輪式卡車相比,半履帶車的成本效益非常低。由于整個履帶式懸挂系統重量遠超過輪胎,這樣半履帶車的自重偏大,嚴重影響了公路狀态下的貨運能力,同時在公路行駛時油耗必然高于全輪式卡車。由于其同時有輪胎和履帶,導緻車組人員不但要配備兩套維修工具而且還要掌握兩種維修技能,大大削弱了其由卡車司機轉化的便利性。

二戰中裝備半履帶車的各國對其優缺點也很有了解,但是在二戰中無論是德國還是美蘇坦克産能都已經接近極限。而重新研制一款不同于坦克的履帶式裝甲車底盤,時間和資源又不允許。是以在當時各國也都被迫采用對待消耗品的态度盡可能多生産一些備品,用高額的維護工時來保證這些車輛的正常使用。

冷戰時期徹底失寵

1945年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美蘇争霸又成為世界主流。在冷戰時期世界各國陸軍出現了大分流。美國和蘇聯繼續維持高額軍費同時又不需要像二戰那樣的承受巨大的戰争開支,是以兩國陸軍裝備都從重數量向數量和品質并重轉變。比如二戰結束前美國和蘇聯都搞出了幾款坦克殲擊車,到冷戰時期就将資源全部集中在主戰坦克上。而英、法、德這些國家的陸軍規模也大幅縮水。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美軍裝甲步兵乘半履帶車進攻

二戰之後輪式車輛的技術大發展,成為淘汰半履帶車的最重要因素。新式輪式裝甲車不但擁有更加強勁的發動機,而且麥弗遜獨立懸挂、中央輪胎充放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輪式裝甲車的越野性能已經不次于之前隻有部分履帶優勢的半履帶車,這樣半履帶車相對輪式車輛的優勢也變得無足輕重。

紅極一時的半履帶裝甲車,二戰後為什麼就銷聲匿迹了?

二戰後輪式裝甲車機動性更好

歸根結底半履帶車隻是二戰時期,技術與成本和進度無法同時滿足的妥協産物,這就和當時的坦克殲擊車是一個原理。當世界各國都不再對陸軍裝備湊合用時,其自然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二戰之後雖然英國、伊朗和智利研制過半履帶車,但最後都認為其過于雞肋而放棄。是以今天能夠開動的半履帶車,隻能存在于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