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林草局公布2021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4月29日電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消息,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宣傳中心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的2021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日前評選揭曉。

這十件大事是:亞洲象北移南歸赢得廣泛贊譽;調整釋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國家植物園正式批複設立;首次成功實作野生東北虎放歸自然;解決野豬緻害試點工作取得成效;妥善解決鹦鹉、蛇類等養殖出路問題;大熊貓保護繁育及國際合作成效顯著;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40周年;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不斷強化;全國持續開展“愛鳥周”活動40年。

1.亞洲象北移南歸赢得廣泛贊譽

2021年5月,雲南亞洲象長距離北移引起國内外廣泛關注。國家林草局第一時間派出專家組,并成立由分管局上司為組長的北移大象處置工作指導組,始終蹲守第一線指導工作,會同雲南省按照“柔性幹預,誘導南返,把握節奏”的原則,及時組織國内外專家研判象群行進趨勢,加強科普宣傳和正面引導,成功引導北移象群全部傳回适宜栖息地,象群迂回活動1400多公裡未發生人象傷亡事件,并指導督促雲南省對象群沿途肇事損失申報案件1634件予以全部賠付,保障了受損群衆的合法權益。

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家以上媒體進行了報道,社交平台點選量超過110億次,向全世界生動、翔實地講述了保護亞洲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赢得廣泛贊譽。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司人峰會上指出,中國生态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雲南大象的北上及傳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

雲南亞洲象北移南歸故事促進了進一步保護管理的行動,成立了亞洲象保護專家委員會,統籌開展了亞洲象及其栖息地調查與監測、種群結構與遺傳特性、人象沖突機制、栖息地容納量等基礎研究項目。

2.調整釋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

2021年,大陸相繼調整釋出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植物名錄,它們的出台有利于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平衡,是大陸積極踐行生态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2021年2月1日,經國務院準許,國家林草局會同農業農村部調整釋出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此次調整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同時釋出保護名錄以來,第一次開展系統、全面的調整。與原名錄相比,新調整的名錄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總數達988種(類),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5種(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53種(類)。

2021年9月7日,經國務院準許,修訂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正式公布。此次修訂是自1999年名錄釋出以來第一次大幅度調整,修訂後的名錄保護範圍顯著擴大,所列物種是原來的3倍多。共收錄455種和40類,總計約1101種野生植物。

3.國家植物園正式批複設立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司人峰會上宣布,本着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2021年12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在北京市建立國家植物園,拉開了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序幕。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将按照統籌謀劃、保護優先、科學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突出植物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的核心功能,逐漸實作大陸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标。

4.首次成功實作野生東北虎放歸自然

2021年5月18日,黑龍江省救護的野生東北虎在黑龍江省穆棱林業局有限公司管區被放歸自然。

2021年4月23日,該野生東北虎闖入黑龍江省密山市一村莊,黑龍江省林草局立即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對其組織實施救助。國家林草局積極指導黑龍江省林草局組織各方專家對東北虎健康狀況、疫病風險等各項名額進行充分評估。經評估,确認這隻野生東北虎生理名額正常,不存在異常行為和疫病風險,适宜放歸自然。經科學標明适宜栖息地後,對其成功實施了放歸;其後,持續對該虎的野外生存情況、活動規律等實時監測預警,確定人、虎安全。目前,該虎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區域内活動正常。

5.解決野豬緻害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近年來,全國多地野豬緻害事件時有發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2021年,在前期摸底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國家林草局部署在14個重點省(區)開展防控野豬危害綜合試點,組織開展獵捕調控、落實主動預防措施、完善緻害補償政策。印發《防控野豬危害工作技術要點》等系列檔案,明确種群調控名額方法、獵獲物處置方式、阻隔預警設施建設、安全知識宣傳要點、損害補償建議以及有關工作要求,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學性和規範化。系列措施的實施,使一些區域損失情況有所緩解,緻害補償逐漸到位,多種主動預警防控措施有效運用,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10月底,各試點省(區)成立117支狩獵隊,在173個受損鄉鎮(地區)獵捕野豬1982頭;積極探索野生動物緻害綜合保險業務,多管道籌措補償資金,累計為5960戶群衆補償損失376.23萬元。

6.妥善解決鹦鹉、蛇類等養殖出路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群衆急難愁盼問題,着力破解鹦鹉、蛇類養殖出路難題。針對鹦鹉養殖戶養不起、賣不掉、放不了的困局,國家林草局印發《關于妥善解決人工繁育鹦鹉有關問題的函》,指導河南省有關部門主動對接養殖戶,面對面宣講政策,點對點進行稽核,簡化鹦鹉人工繁育許可證件核發程式,規範鹦鹉養殖活動;開展費氏牡丹鹦鹉、紫腹吸蜜鹦鹉、綠頰錐尾鹦鹉、和尚鹦鹉4種鹦鹉專用辨別管理試點,解決鹦鹉交易困難問題,推動人工繁育鹦鹉行業規範、健康、良性發展。其他省份積極借鑒河南省商丘市鹦鹉養殖銷售模式,推動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鹦鹉養殖出路問題。針對蛇類養殖戶希望明确以非食用為目的銷售出路問題,國家林草局與工業和資訊化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鄉村振興局、藥監局、中醫藥局等部門溝通協調,印發了《關于妥善解決人工繁育蛇類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确已列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的烏梢蛇、尖吻蝮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用作保健食品原料,擴大養殖戶銷售出路,協調鄉村振興局支援将養殖戶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扶持範圍,進一步指導廣西落實人工繁育眼鏡王蛇、灰鼠蛇、滑鼠蛇原料進藥店,基本實作轉産就業。

7.大熊貓保護繁育及國際合作成效顯著

2021年,大陸通過持續加強大熊貓保護繁育工作,不斷完善大熊貓栖息地保護,人工圈養和野外種群數量持續穩定增長,大熊貓保護繁育工作實作了高品質發展。2021年共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32胎46隻,全球圈養種群總數達到673隻,野外種群數量恢複至1800餘隻,9隻人工繁育大熊貓被放歸自然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國際合作成果豐碩,旅居馬來西亞、日本、法國、新加坡、西班牙的大熊貓成功繁育成活8隻大熊貓幼仔, 成為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以來海外産仔數量曆年之最。12月29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和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在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共同揭曉了旅新大熊貓“滬寶”産下的首隻大熊貓寶寶的名字“叻叻”,意為聰明能幹,充分表達了中新兩國人民對熊貓寶寶健康快樂成長、延續兩國友誼的祝願和期許。

8.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40周年

2021年4月8日,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4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總結了大陸40年來的履約成果,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舉措,将攜手各國共同推進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

40年來,大陸堅定履行公約義務,積極推進履約行動,履約成效矚目。目前,大陸建立了以《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為主體的履約立法體系,在CITES秘書處組織的履約國内立法評估中被評為最高等級。進一步完善了大陸的履約管理和執法體制機制,建立了較為高效的監管體系,在實施國際貿易監管以及參加全球聯合打擊行動中得到國際社會充分肯定。同時,采取對進口CITES附錄II、III所列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實施進出口證明書制度,對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和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和運輸陸生野生動物予以嚴格禁止,對商業性進口和國内加工銷售象牙及其制品持續實施嚴格禁止措施等,采取比CITES更為嚴厲的舉措。建立部際聯席執法協調機制,強化執法監管,開展專項打擊行動,組織行業協會、民間團體、相關企業成立網際網路聯盟,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

此外,大陸還積極利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重要節點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公衆履行公約和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深度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多次當選CITES常委會亞洲區域代表、植物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代表亞洲國家發聲。目前,大陸與18個國家和11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支援有關國家加強履約能力建設,多次獲得CITES秘書長表彰證書、克拉克·巴文獎以及聯合國環境署亞洲環境執法獎等。

9.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不斷強化

2021年,全國各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累計上報日報告15萬餘份,妥善處理了400多起異常情況,有效阻斷疫病擴散傳播。印發《2021年重點野生動物疫病主動監測預警實施方案》,在全國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生物安全高風險區組織開展禽流感、非洲豬瘟等重點野生動物疫病主動監測預警,共采集野鳥、野豬等野生動物樣品32479份,對禽流感、禽副黏病毒、非洲豬瘟等重點疫病進行主動預警監測。經實驗室病毒分離鑒定,共分離到H1N1、H4N6、H11N9等亞型禽流感病毒47株、副黏病毒3株,初步掌握大陸野生動物重點疫病流行病學動态,為有序高效開展野生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

10.全國持續開展“愛鳥周”活動40年

1981年,國務院準許每年在全國開展“愛鳥周”科普宣傳活動。40年來,各地持續開展鳥類保護科普宣傳教育進鄉村、進社群、進學校、進市場等多種形式活動,倡導科學、文明、規範的保護理念,弘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風尚,吸引越來越多的公衆參與到鳥類保護工作中。鳥類種群數量得以增長。據統計,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總數量由2000年的30萬—40萬隻增長到了現在的70萬隻以上,湖南洞庭湖越冬候鳥數量達到30萬隻左右,比2015年的14.9萬隻增加了1倍。

2021年4月13日,以“愛鳥護鳥,萬物和諧”為主題的紀念“愛鳥周”40周年暨北京市2021年“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植物園舉行,拉開了全國“愛鳥周”系列科普宣傳活動的帷幕。活動儀式上,聘請敬一丹、六小齡童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公益形象大使,釋出了《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鳥類》,六小齡童宣讀愛鳥護鳥倡議書,并在北京植物園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愛鳥周”展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