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城”工具+“品城”指南

“探城”工具+“品城”指南

馮骥才主編的《天津文化地圖:熱愛我求學的城市》口袋書和文化地圖

“探城”工具+“品城”指南

百度地圖全景地圖清華大學老校門虛拟場景打卡留言截圖

“五一”小長假即将到來。無論我們“宅”在家裡“雲遊”,還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雙腳丈量我們的城市,文化地圖都是一個不錯的“探城”工具和“品城”指南。

100多年前,國外的城市社會學家開始将地圖應用于社會空間研究。在他們看來,城市不隻是建築的排列,更意味着人的互動。要了解一個城市,就需要繪制這個城市不同區間、不同人群的文化地圖。人們的日常文化實踐及其地圖化呈現逐漸得到更多關注。文化地圖不僅要描述特定地區的物質性文化資源,包括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産業、文化遺産等分布狀況,也要折射特定地區的非物質性文化風貌,包括文化習俗、文化記憶、文化認同、文化價值等大體情況。近年來,文化地圖不僅在社會實踐、學術研究和政府規劃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更是在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遺産活态傳承的發展導向下,在地理資訊服務和本地生活服務的創新融合中,日益深入尋常百姓家。

立體的資訊平台

提到地圖,或許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人文景區售賣的旅遊地圖。其實,如今地圖的資訊承載量,尤其是城市文化地圖承載的資訊量,早已遠勝往昔。

制圖技術與現代資訊技術的緊密融合,使本來隻能容得下符号及簡單描述的印刷空間,在地理資訊資料庫的支撐下,成為更具包容性、拓展性和讀寫性的數字空間。這就為我們以圖像、文字、音頻、視訊、全景VR等更立體和多元的方式存儲、展現和更新地理标記點的資訊,提供了媒介技術上的保障。

馮骥才主編的《天津文化地圖:熱愛我求學的城市》曾随着一些大學大學生的錄取通知書一起送到新生手中。這套文化地圖由一本小小的口袋書和一張地圖組成,背後支撐它的是一個可以不斷擴容和更新的資訊平台。地圖上約200個文化點位都配有二維碼,掃一掃就能檢視更多圖文資訊。更重要的是,資料庫裡的圖文視訊可以不斷更新,甚至可以把同學們以這本書為視窗“探城”和“讀城”過程中創作的視訊和照片也添加進來。以這樣的方式,《天津文化地圖》成了“活着”的地圖,而地圖的讀者,作為這本書的真正主角,就成了文化地圖的共同作者。

其實,今天更多的文化地圖在開發時就包含“實體印刷地圖+線上移動地圖”雙版本。比如,《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的印刷地圖表達的是與紅色主題緊密相關的、最核心最凝練的内容,讀者第一時間就能擷取他們最關心的資訊;線上移動地圖則能讓使用者進一步了解紅色建築曆史沿革、紅色人物生平經曆和紅色革命故事等,獲得更豐富的上海紅色文化知識。

文化生活的服務平台

今天,地圖還内嵌各種各樣的出行導航和本地生活服務,滿足人們理性規劃生活和探索發現的雙重需要。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文化地圖不再僅僅是靜态資訊的呈現,而是在承載同城服務的同時,助推文化以更時尚、鮮活和親民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

比如,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即将線上上推出的“平劇文化之旅智慧地圖”,不僅以圖文影音的多元形式展現北京市數十處平劇古戲樓、名人故居、會館、演出場所,引導使用者在關于平劇的實地探訪中見證國粹的興起與輝煌,重溫隐藏在大街小巷的梨園佳話,還兼顧實用性,提供涵蓋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的旅遊服務内容,并密切配合與平劇文化相關的騎行、體驗、演出等同城活動。

将地圖應用與生活服務、同城活動相結合,或許對經常從小紅書、抖音、大衆點評等平台跳轉到數字地圖應用的年輕人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流行的“打卡曬圖”之外,我們也可以借助更具專業性和專題性的文化地圖,讓城市體驗不但有輕松、時尚的消費行為,而且吸納關注厚重、豐富的城市文化底蘊,讓探城之旅不但是“景觀之旅”“消費之旅”,也成為“文化之旅”。

城市記憶的建構平台

很多文化地圖都會選擇“手繪”這種更具個體性情和情感溫度的形式來呈現地理資訊。這也意味着,文化地圖的繪制和傳播過程,常常也是一個地區文化記憶和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

在“記憶江甯”活動中,上海市江甯路街道組織當地居民繪制社群文化地圖。最終“記憶江甯”文化地圖包含了紅色記憶場所、民族工業廠房、優秀曆史建築等5大類、30個地标,不僅包括雖然留存但功能業已變化的建築,也有不少完全消失、僅存于居民記憶中的地标。比如,地圖在現住宅小區地界上标記了曾經的國棉四廠,還配上了一幅由當地的“老江甯”提供的上世紀70年代的廠門印象插畫。插畫中,兩棵大樹作為“老江甯”記憶中的廠址特征,被表現得十分突出。這樣的地圖繪制無疑為居民重訪集體記憶、建構地方身份提供了契機。

又如百度地圖有一個全景地圖功能,且支援在虛拟場景中打卡留言。于是,使用者紛紛自發在一些城市文化地标進行“雲打卡”。比如,在清華大學老校門,我們不僅能讀到各種故地重遊的感慨,也能看到許多面向未來的向往。這些跨越時空的打卡和交流,表達的是人們對該地點的觀感和浮想,承載的是人與城在情感和意義上的深刻關聯。

在城市行走,文化地圖不僅是我們閱讀城市的字典、體驗城市的指南,也愈益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載體,并進一步建構着人們對城市的愛與認同。

本文配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