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鳴軒為您講故事之中蟀網小說:蜈蚣王傳奇(二)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喜歡的朋友看完故事記得幫我點個贊、加個關注哦,謝謝~

第二回

蜈蚣窟老賭擒王

話說老賭前前後後圍着一塊棒子地溜達三圈後興奮不已,原來這塊棒子地整整高出附近的地勢大約半米,說明此地塊通風一定極佳,腹地中必定幹濕适宜,大家進過棒子地的蟲友知道,大部分棒子地凹陷于地表半米,下雨天是踩不進去的,水漫金山之下蛐蛐都爬在棒子上避水,可想而知這樣的地是不宜蛐蛐成長的,而這塊地高出地表半米,高出普通棒子地足足一米。老賭一看此地地勢險峻,通風明敞,當下已有三成把握。于是把車停下一路步行再探,走近一看棒子的長勢極其旺盛,一個個結在杆上既密又大,不禁又心花怒放,土質肥沃營養充足,幾十年抓蟲經驗告訴他往往這樣的地更容易出上品大将,若說剛才隻有三成把握,眼下已在手了七分勝算。

凡是憑聽聲音逮蟲的人,很有可能會捉到好蛐蛐,這是因為叫聲有特色的蛐蛐出将率高的原因。老賭往地裡趟了将近二十米後,突然聽到一聲叫令他打了個哆嗦,一下子停了下來,原來這聲嘶啞的叫聲讓他想起十幾年前在浦東墳地抓的棺材王兩頭尖,于是幹脆蹲在地上等待,這一等就兩個多小時,蚊子咬的實在受不了,老賭憑借記憶估算了下方位大約還要往地心走二十米,此時不宜打草驚蛇,做好記号後慢慢地原路趟出去。第二天入夜時分又去等候,天亮又是失望而歸,老賭是一個極其執着的人,他如果想要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做成的,連修理手表這麼精細的活,研究一段時間後也會無師自通。十幾年前他們兄弟倆在浦東一個墳地裡,曾經聽到過這麼一聲嘶啞的叫聲,循聲追蹤到一個墳墓裡抓獲一個頭兩頭尖的蟲王。這條蟲王的這叫聲老賭化成灰也聽得出,到退休時回憶起來講的明明白白,仿佛還是曆曆在眼前。這次在甯陽又聽見這樣的叫聲,止不住心裡的激動,下定決心要抓住它。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天等到天色微亮,老賭撓了撓身上的蚊子包正失望準備離開時,這個叫聲又出現了,這時候距離和方位又朝前推進了十多米,但茫茫棒子地,半徑範圍依然不小。南派抓蟲的心法講究的是穩、準、狠。所謂穩是耐心,聽到将軍叫才靠近,動手後不急不躁慢慢确認将軍所隐匿的蟲穴;所謂準是不動手則已,動手必是已近在咫尺;所謂狠是聽一個抓一個,甯為将軍守候三夜,不為尋常蛐蛐哪怕彎腰一拾。老賭此時不敢冒險展開地毯式翻掘,生怕一旦驚動了将軍遠循,下回再要找到猶如大海撈針。幹脆再做下一個記号,明天再來,這一人一蟲較上勁了。

第四天,老賭叫上小王一起,兩人互呈掎角之勢合圍,把範圍縮小到一個籃球場大小,午夜時分一聲嘶啞的叫聲又出現了,這次老賭吃準了方位慢慢的移動了十幾米,小王也輕手輕腳緊随其側,兩人拔開一層層棒子後,發現了一個奇異的景象。原來這塊棒子地腹中竟然有一座三人抱粗的大樹樁,其樹早已不知何時被攔腰鋸斷,或許是百年樹齡根基已深,撼動不易,故此地農戶也懶得連根拔除,隻剩一截足有一米多高的巨大樹樁,樹樁頂上和旁岔處依稀有幾株嫩枝,顯示着此樹尚有一絲生息。在樹樁的下方有一個天然樹洞,洞口直徑大約有兩隻巴掌大小,乍一看黑洞洞的深不可測。燈光聚焦之下,猛然發現此洞内一左一右盤踞着兩條足有兩指粗的巨型蜈蚣,赤頭藍尾金身玉爪,燈光下更呈現出七彩炫麗,透出一股妖冶詭秘的色彩。兩條猛毒發現有燈光窺視後突然昂其頭部躍躍欲試。燈光掃視邊上後再一看直教人頭皮發麻,心理素質差的隻怕要當場昏迷過去,隻看洞壁上密密麻麻爬滿了小蜈蚣,原來這個被荒棄在棒子地腹中的百年樹窟是這兩條蜈蚣精的老巢,看起來是一公一母,邊上的都是它們的徒子徒孫。驚異間兩人燈光掃過赫然發現,就在這兩條大蜈蚣的中間有一隻黑色的大蟲挺立着,兩須緩緩掃動一派雍容肅穆,于不動如山的威嚴中又不脫王者之風,兩條蜈蚣就盤踞其左右兩側如雙龍戲珠竟也秋毫無犯,看得老賭和小王兩人目瞪口呆整個人都快懵逼了,小王看到此蟲的瞬間竟有雙膝一軟的沖動,要說小王也是入手過天下第一蟲王烏背黃的過來人,普天之下再難有臨駕于烏背黃之上的蟲中霸王。可這隻大黑蟲的登場方式實在過于匪夷所思,在一群天敵中泰然自若,這讓小王大腦一片空白如見之鬼神般敬服。

老賭畢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抓蟲成百上千的行業老戰士,為了抓蟲連棺材都敢翻,從來不信什麼牛鬼蛇神,就算你是蟲神我也要抓将來瞅瞅究竟,是以首先恢複清醒。說時遲,那時快,老賭一把抓過小王手上的長柄山東網罩,将柄部略微壓低,擰成一個探洞取寶的造型,随後将網罩朝内樹洞内一探把這個蛐蛐罩住,兩條蜈蚣同時躍起撲向網罩咬下,結果發現咬了個空,網罩和将軍不見了。原來這頭黑将軍在網罩下來時剛好跳起準備逃跑,一跳後挂在網中,老賭的手法娴熟老到,立馬收回網罩,大手朝網底一托轉身就走。

此時樹洞裡群毒受驚,突然如炸開了鍋一般,無數蜈蚣紛紛爬出洞口循着光源前赴後繼撲來,包括了那兩條至少活了幾十年的蜈蚣精。老賭從拿罩抓蟲提網轉身走,這一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這是真正的絕頂高手,将軍到手馬上撤離現場,嘴中輕喝道:看着路,快走!這一句話猛地驚醒了夢中人小王。小王是氣場強大的年輕人,換作旁人見此景象早就哇地一聲發起喊落荒而逃了,被老賭一聲喝醒後強裝鎮定跟随其後撤退,隻是心中驚異萬分被吓得滿臉挂汗。我們這批從小捉蛐蛐的人,蛇啊,蜈蚣啊,墳墓啊見的多了!但說實話這種猛毒多見于罕有人迹的山林地區,在棒子地這種平原農耕區還真是少見,用老賭的話說身體那麼粗長,顔色這麼絢麗的蜈蚣,一出現還是兩條,而且帶着一群徒子徒孫撐排場的,他也是生平僅見。莫說是咬上一口,便是皮膚上被它們爬過也定教人疼癢難當。

老賭當時也害怕,隻是蟲癡心中的喜悅勝過了恐懼,他知道肯定抓到大将軍了,憑什麼?首先是一聲叫,其次就是此蟲的力量,這一罩下去感受到蛐蛐跳在網中的力量,雖然隻有一跳卻如子彈一般迅猛,老賭也大呼僥幸,在這黑燈瞎火隻有兩束光源的情況下,遇到這樣的蛐蛐但凡略有遲疑,待它跳将起來别說手腳跟上,即便是肉眼也再萬難追上。燈光下看此蟲頭大臉大身體空空,回家喂食之後尾部不突出,才知是一個五斟大披袍,此蟲四方大頭獅子臉,從頭到尾渾身漆黑無光,象一段木炭。唯有一對銀白細長鬥線深嵌腦殼,在蒙蒙黑砂頭霧中如兩條穿梭在黑水湖面下的銀色螭龍若隐若顯,标準一條黑将軍,逆配一付碗瓷白牙又寬又厚,齒峰銳利如鋼刃,一身黑肉六足蒼霾,鐵皮項深長厚實,長衣蓋及鈴門,乃是一條相貌威武霸氣外露的黑披。老賭是一個蟲界的傳奇人物,一生中抓住三條大元帥級或以上的好蟲,一條是棺材妖怪兩頭尖,一條雞棚大元帥黑黃,還有就是這條蜈蚣樹窟裡的真黑大披袍,均成為當年不可一世的蛐蛐。據小王後來告訴我,這條蟲嚴格的講應該是鄉飲村附近出土的,甯陽很少出黑蟲,這麼大厘碼這麼漂亮的黑披袍可以講百年一遇,如果是現在一定斷定為外來蛐蛐,隻能說當年甯陽地區的蛐蛐品種确實豐富。我玩了一輩子的蛐蛐,見到過的好蟲将帥上千條總是有的,去年中蟋網108将就已經100多條了,但真正的黑門類的蛐蛐隻見過十條不到,出将的更少,黑門類是蛐蛐中最稀有的一個品種,排名在最後。

老賭這年還是大有收獲的,他和小王兩人分頭行動總計收了七十多條蟲,至少有十幾條是團級以上的好蟲,其中又以自己抓的蜈蚣樹窟裡的黑披為軍團總司令,這個蟲一看就是大将風度,回來之後老爺叔站在台子邊上看此蟲,結果看得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講不出話,最後感慨了一句,讓老賭開心了一輩子。老爺叔講:單單這條翅子賣給我三萬元,我絕不還價馬上付錢。這是對老賭的一種高度肯定,物有所值啊,總共給了三萬蟲本,這一條蟲就值三萬,這是一種表揚和贊美,我們玩蟲的人,最愛聽的是一句表揚的話,吃好上風,尤其是高花米上風,無論是收到的蟲,還是調過來的蟲,被别人贊美一句:特棒,大兇頭,眼光好,總是特别開心,如果是親手抓的,更加要介紹一番,什麼産地的,什麼時間節點捕獲,早秋什麼皮色的,空皮多少份量的,怎麼逮到的,至少要吹上半天講得眉飛色舞地樣子,這是一個規律,我見過無數次的蟲友,圴是這種表現。從來沒有見過有人吃了上風,旁邊有人贊賞二句,白白眼晴低頭溜走的,如果真有這種人,估計就是出千設局的騙子了。後來想想老爺叔的表揚是否有點誇張了,想當年蟲王閃電俠烏背黃才開價一萬元啊,再細細回想黑披是三年後的行情了,蟲價已進入節節新高的大牛市行情,再說黑披又比烏背黃大兩斟,買起來總是大蛐蛐和披子吃價。這樣一想三萬一說倒也不算誇張。

很多創業者曾問我什麼是情商高?情商高就是老爺叔這樣輕描淡寫一句話可以令對方舒服一輩子,這其中不單是交流的藝術和技巧,如果隻有這點便隻是油嘴滑舌,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當事人和旁人打交道時滿懷着的體恤和尊重,具備這一優點的人想不成功都難,想沒朋友更難!

再說金不換,這年他去了甯津柴胡店蹲點,其實甯津收蟲與甯陽有不同的地方,甯津還保留着最早的趕集習慣,收蛐蛐的賣蛐蛐的都在每一天的清晨趕集,幾個村鎮輪流轉,上海人比較集中的是尤集,黃木腿,柴胡店,還有樂陵縣的張家店等。除了早上半天趕集之外,大家就各顯神通了,其中最著名的是潘志琏大師,他在尤集一住十幾年不換地方的,是以特别好找。我每次去甯津,潘大師的駐地是必去之地。小金這年帶着一批南通的蟲友,第一次到甯津探路确是有所收獲。當年的甯津屬于皇家特供蛐蛐産地,是明朝宣德皇帝指名要求上供的三大蟋蟀産地之一,還有二個是蘇州和杭州,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一号蟋蟀大領班宣德皇帝對甯陽蟲不感興趣,我認為目前為止,中國的蟋蟀産地數甯陽為第一,無論産量,品質圴為第一。甯津在20年前可能超過甯陽,但是這個地方蟲資源開發的最早,經過十幾年瘋狂的掠奪性開采,蛐蛐資源早已枯竭,反而是甯陽後來居上,近十年來頂級賽場上表現傑出的名蟲,排名前五十位的,甯陽蟲占到七成以上。

金不換在蟲界裡是最早發家的人之一,70年代未大批勞教人員釋放回城,譚敬,張聾彭,老劉及小金這批難友,都是從白茅林農場準許回城的。一關二十年,出來後人已經落後形勢了,畢竟金不換年富力強人又聰明,政府部門無法安排這批人的就業,于是開放個體戶經營政策,說白了就是小商販,當時從幾個傳統行業先開始試點,水果水産,農付産品,服裝鞋帽,小金是從水産個體戶發家緻富的,他的第一桶金是一個傳奇故事,這是金不換有一次喝酒多了告訴我的,事隔三十年後也可以揭密了……

喜歡故事的朋友請為我點贊加關注哦,這樣您才能看到更多、更新的故事~

秋鳴軒為您講故事之中蟀網小說:蜈蚣王傳奇(二)
秋鳴軒為您講故事之中蟀網小說:蜈蚣王傳奇(二)
秋鳴軒為您講故事之中蟀網小說:蜈蚣王傳奇(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