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移動辦公、宅家經濟影響下 曾經“雞肋”的平闆電腦又成廠商香饽饽?|一線

财聯社|新消費日報4月28日訊(記者 唐植潇),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越來越多的廠商在更新旗下手機産品線之餘,也更新了旗下的平闆的産品線。

2021年12月,時隔三年,小米重新開機平闆産品線,推出小米平闆5。

2022年2月,OPPO釋出OPPO Pad,這是OPPO首款平闆産品。

2022年3月,華為釋出HUAWEI MatePad 10.4英寸版,更加細化平闆産品線。

2022年4月,vivo釋出 vivo Pad,這是vivo旗下首款平闆産品。

再加上早就已經釋出過平闆産品的榮耀,國内手機出貨量排名靠前的廠商,都已入局平闆市場。

日前,記者通過對多個品牌的線下門店走訪獲悉,由于疫情影響移動辦公、網課、“宅家經濟”等需求增長旺盛,讓昔日被手機市場擠壓的平闆電腦的價值再獲業界認可。

與此同時,平闆電腦還存在着軟硬體适配問題,其線下消費熱度仍然不及手機。

移動辦公、網課需求旺盛 平闆市場複蘇

“我們賣的最好的産品是11寸的(華為Mate Pro 11),每個人一個月差不多能賣出7~8台吧,”華為品牌門店的店員告訴記者,“12寸的反而賣得不好,買回去都是上網課看視訊的,這個12寸的更偏商務一點。

由于移動辦公和線上授課的需求增長旺盛,也讓平闆電腦的銷量節節攀升。這一消費趨勢的變化,在中國市場尤為明顯。

移動辦公、宅家經濟影響下 曾經“雞肋”的平闆電腦又成廠商香饽饽?|一線

圖源:IDC咨詢公衆号

IDC的一份資料指出2021年全球平闆電腦總出貨量同比增長2.9%,達到1.68億台,是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中國市場,2021年出貨量約為2846萬台,同比增長21.8%,創近7年最高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疫情、宅家經濟、移動辦公等因素的影響,平闆之是以被手機品牌方再度認可,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手機增長的放緩,手機硬體廠商需要尋找增量市場。

移動辦公、宅家經濟影響下 曾經“雞肋”的平闆電腦又成廠商香饽饽?|一線

圖源:IDC中國季度手機市場跟蹤報告

根據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8,340萬台,同比下降3.5%。2021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3.29億台,同比微漲1.1%。

平闆的價值:硬體生态和使用者粘性

有業内人士指出,補足自家的硬體生态,也是一些品牌推出平闆電腦的原因之一。目前,平闆電腦仍存在着“入口”價值。

第一财經商業資料中心在去年底釋出的《平闆電腦選購白皮書》顯示,近七成消費者關注平闆電腦能否與其他電子裝置關聯使用。

線上下選購平闆電腦的時候,華為體驗店店員也多次向記者介紹華為平闆電腦能夠與智能手機,電腦,甚至是電視互聯互通,共享資料。

目前來看,由于平闆可實作大屏與小屏之間的互動、跨硬體裝置和作業系統的互動,在便利消費者的使用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地增加使用者粘性。這一點在當下智能手機廠商的紅海競争中,顯得尤為重要。

特别是安卓手機廠商在大力建構自家的IoT智能硬體“全家桶”,平闆電腦因能滿足影音娛樂和生産力工具等多項使用需求,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雖然平闆電腦的價值再次被肯定,但平闆電腦市場也非藍海。

2021年,蘋果、三星、聯想、亞馬遜這四大品牌的平闆電腦都保持了正增長,蘋果市場佔有率已經沖高到34.2%,聯想更是飚出了近20%的高增長,這四大品牌對于任何新進入的品牌來說,都有很強的競争壁壘。

平闆電腦的“困境”

盡管目前來看平闆電腦的銷量增長已經向好,但記者在多個品牌的線下門店走訪時發現,相比門店内的手機櫃台,平闆類産品的櫃台幾乎無人問津。有些品牌專櫃甚至都沒有展示平闆産品。

店員還告訴記者,和平闆電腦相比較,還是手機賣的更好一些。“最貴的折疊屏手機(Mate X2和P50 Pocket)年前都有幾十台賣出去了。”店員補充道。

有業内人士認為,這是由于平闆電腦類産品依舊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比如說軟硬體适配。

2021年3月,QQ HD從Apple Store下架。HD是英文“High Definition”的縮寫,譯為高分辨率。凡是标有HD字樣的應用,基本上都适用于平闆電腦。

實際上,在QQ HD下架前,就有非常多的應用已經停止或者下架了HD版本。

現在的平闆電腦上運作的應用,大都是所謂的“通用版”應用。應用通過簡單地拉伸顯示比例,進而達到對于大螢幕的适配,很多應用甚至沒辦法做到橫屏顯示。

目前,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的安卓廠商都隻是采用“平行視窗”和“分屏浏覽”的系統級适配的方式,強行讓應用畫面适應橫屏浏覽。這就讓平闆的大屏優勢得不到100%的發揮。

不過,平闆電腦所遇到軟硬體适配問題,與還在市場培育期的折疊屏的遭遇相似。

顯然,如果廠商們想要提升平闆電腦和折疊屏手機的銷量,還需要與開發者進一步完善應用生态,緊跟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以提升産品體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