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作者:青陌讀史

1880年1月25日夜,清末高官譚鐘麟的通房丫頭有臨盆迹象,此時的譚鐘麟正在睡夢中,就在丫頭折騰得死去活來時,他做了這樣一個夢。

在夢中,譚鐘麟夢見晚清大臣何文安(淩漢)衣冠來拜。他突然于夢境中驚醒,恰好丫頭房内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心中大喜的譚鐘麟就想,這孩子将來必定成大器。

随即,譚鐘麟走到小妾房内,看着剛出生的兒子,為他取名為譚延闿,字“祖安”,這個字就是“何淩漢”的字。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不管是真是,還是巧合,後來的譚延闿确實沒有讓父親失望,在仕途上一路高歌,成為光宗耀祖的大人物。

當然,譚延闿的功成名就,不僅給老祖宗長臉,還改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這個女人就是他的母親李氏 。

李氏出身貧苦,自幼就是有錢人家的丫鬟,幹着最卑微的活兒,看人家臉色過日子。若不是進入譚家做工,她在曆史上絕對不會留下一筆。

雖然李氏出身于社會底層,但她容貌不俗,且聰明伶俐,辦事利索,譚鐘麟在友人家見她後,就決定将她領回家,并讓她照顧自己的母親。

進入譚家後,李氏處處小心,此後起夫人來,也是細心到讓夫人頗為滿意。譚鐘麟經常初入母親房間,和李氏的接觸自然相對多一些。

随着時間的推移,譚鐘麟對聰明能幹又漂亮的李氏就多了幾分注意,而李氏也很仰慕譚鐘麟,畢竟他人高大帥氣又是高官,哪個女人不心動。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雖然此時的譚鐘麟已經有了幾房妾室,但絲毫不影響他繼續納妾。畢竟在那個年代,三妻四妾是常态。

就這樣,譚鐘麟寵幸了李氏。隻不過因出身卑微,李氏無名無分,僅僅隻是一個通房丫鬟,依然沒有地位,不但要幹活,還要看正牌夫人和其他妾室的臉色。

但李氏能忍,她在心裡發誓,要早日為譚鐘麟生孩子,借助“孩子”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李氏的肚子果然争氣,第一胎就生了男孩,就是後來讓她揚眉吐氣的兒子譚延闿。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果然,兒子的出生讓李氏地位發生了一些改變,不僅從通房丫頭變成了“妾室”,還不用幹粗活了,主要職責就是伺候丈夫、正室夫人、養育孩子。

之後李氏又為譚鐘麟生了兩個兒子。但她很快發現,雖然有三個兒子保駕護航,但她在婆家的地位本質上還是沒有太大提高。

最明顯的就是,沒有資格和家人一起吃飯。每次開飯的時候,她隻能站在一旁服侍老爺和正房。

當正房夫人說一句“好了”後,她才資格離開,并到偏廳去就餐,永遠上不了台面。而老爺子對自己雖然不錯,但親昵程度遠不如對其她夫人。

平日裡,那些正兒八經的妾室,也會對她趾高氣揚,呼來喚去。對于這些委屈,李氏隻能獨自吞咽在肚子裡,唯一發洩的方式就是,關起房門偷偷哭一場。

不但李氏受欺負,譚延闿也會被其他房的兄弟們笑話,話裡話外地嘲諷他是“庶出”。年幼的譚延闿還不能完全領悟他們的白眼,但李氏很難過。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雖然母子四人在夫人受盡屈辱,但李氏也不是逆來順受的人,相反她在心裡發誓,要想逆襲就必要兒子有出息。

于是,李氏就教育譚延闿,要努力學習,将來考取功名。譚延闿天資聰慧,是以父親譚鐘麟也願意栽培他。

當時,父親規定他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每天還要練習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孩子天性都頗為貪玩,但譚延闿卻從不,尤其是看到了母親受到的委屈,他更加勤奮。當其他小夥伴都跑去玩耍時,他卻安靜地在房間地讀書、寫字。

11歲那年,譚延闿開始學習八股文,比一般孩童提前了一到四年。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酥稱他為“奇才”。

1893年,13歲的譚延闿參加長沙的“童子試”,一舉奪得秀才。消息傳到譚府後,李氏高興到合不攏嘴,譚鐘麟更是拍大腿說,譚家後繼有人了。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兒子越發有出息,李氏的心裡也多了幾分底氣,丈夫平日裡也願意來到她房間裡小坐一會。但至此李氏依然是站着吃飯,依然要看正房夫人和其他妾室的臉色度日。

因為此時的譚鐘麟年事已高,考中秀才的譚延闿就在家中陪伴父親安度晚年。但譚鐘麟沒有放松對兒子的栽培,請了不少名師教育譚延闿。

譚延闿學習極其認真,每次老師講課他都認真做筆記,所有教過他的老師無不誇贊他:“好讀書,将來定有所作為。”

果然,譚延闿在24歲這年,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時,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他此次高中,破了一個記錄,填補了湖南在清朝200餘年無“會元”的空白。

消息傳來後,譚府上下一片歡騰。譚鐘麟更是喜上眉梢,李氏高興之餘,一汪淚水蕩漾在雙眼中,盼星星、盼月亮,她終于盼到兒子出頭之日了。

那日吃飯時,李氏本能地想去給丈夫和正房盛飯。突然,丈夫說了一句:“坐下吃飯吧!”短短的五個字,李氏卻覺得腦袋一片“空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聰明的丫頭已經将凳子搬到了李氏的身邊,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手撐住了桌子,才緩緩地坐下。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至此,她終于結束了“站着吃飯”的日子,她苦苦熬了24年,終于等來了“母憑子貴”。那頓飯雖然都是山珍海味,可李氏卻是眼淚就着飯菜一起下咽的。

此後的日子裡,李氏的日子越來越好過。譚延闿對母親的孝順是出了名的,每次吃飯他都必挨着母親坐下,友善給母親夾菜。

平日裡,對母親也是關懷備至,早晚問安從未間斷過。在譚延闿看來,若是沒有母親也就沒有自己的成功。

他自幼目睹了母親的“委屈”,是以才發憤圖強。同時,母親雖然大字不識,卻時刻教育他要苦讀書,考取功名,才能讓人尊重,讓人刮目相看。

婚後的譚延闿,曾對妻子說,希望你盡心盡力照顧我的母親。為此,外出做官的他還将妻子留在家中照顧老母親。

妻子方夫人也沒有讓丈夫失望,不但生兒育女,還全心全意照顧婆婆,譚延闿對妻子也是十二分地尊重和感謝。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1916年,李氏病重,眼看時日不多,但因為時局動蕩,方夫人并沒有如實将婆婆的病情告訴丈夫。

不久李氏走到了人生邊緣,在外做官的譚延闿遺憾未能見母親最後一面,是以他堅持要為母親辦一場風光的葬禮。

但在母親出殡時,卻出現了一個不愉快的場面。因為李氏是妾室,是以族裡人堅決不讓棺材走正門。

譚延闿身為民國革命家,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他據理力争,最後幹脆自己躺在棺材上,大喊一聲:“今日我譚延闿已死,擡我出殡!”

下人們見狀,自然不敢不擡頭,族人們也是鴉雀無聲,隻好乖乖讓出一條路。躺在棺材上的譚延闿想到母親一生艱難,頓時淚流滿面。

雖然和母親這一世母子緣分盡了,但他卻憑借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詛咒自己“已死”,摘掉了套在母親身上的封建枷鎖。

因母親是妾,出殡不讓走正門,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目睹了母親的不幸遭遇,譚延闿在婚姻中堅持“一夫一妻”制,哪怕自己功成名就,也沒有動過納妾的想法。

但天公不作美,在他40多歲時,方夫人病逝。

臨終前,方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再娶,将子女撫養成才!”譚延闿果然遵守誓言,雖然壯年喪妻,但終身未娶,獨自一人将子女們撫養長大。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方夫人病逝後,老友孫中山曾将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當時的宋家已經是名門望族,多少人都想和宋家聯姻。

但譚延闿卻拒絕了這個提議,并幹脆提着東西來到宋家,認宋美齡的母親為“幹娘”。

那麼,宋美齡也就是他的幹妹妹。而譚延闿之是以如此,都是因為他要對得起替自己盡孝的妻子。

1930年,譚延闿因突發腦溢血病逝,終年51歲。他的葬禮極其隆重,也為他風光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雖然生在舊時代,但譚延闿堪稱“ 完人”,對母親孝順,對妻子從一而終,試問就算放到現在,又有幾個男人可以做到呢?

——本文完結,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