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作者:好客山東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衣袂翩翩的飛天仕女、

憨态可掬的福祿虎娃、

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救死扶傷的沂蒙紅嫂……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

很難想象眼前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國風手辦”

竟是手工面塑所成,

而這卻是出自90後之手。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一團面如何幻化出千姿百态、

活靈活現的“國風手辦”?

新生代匠人與百年傳統手藝

又是怎樣碰撞出新奇的火花?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近日,帶着探尋的目光,

閃電新聞記者來到省級非遺名錄

沂蒙面塑傳承人韓紅元的工作室,

見到韓紅元時,

他正在塑造一組神舟十三号英雄凱旋面塑。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小小一團面,幾經揉捏,

幾筆勾畫,頃刻之間,

面團如同被施了魔法,

形态逼真的人物面塑便誕生在韓紅元的指間。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雖藏身于鬧市,

韓紅元的工作室卻别有一番靜谧,

一張古典的木制方桌就是韓紅元的工作台。

台上擺放韓紅元的“十八般兵器”

——剪子、梳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刀具。

說是“刀”,其實是長短不一、

或扁或圓、頂端尖利的塑膠制品。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韓紅告訴閃電新聞記者,

這些工具全都是自己手工打磨而成,

是制作面塑的特殊裝備。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面塑,俗稱面花、禮馍、花糕、

捏面人,是以面粉為主料,

融入不同顔色,

經雙手捏制而成的不同形象。

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揚,

面塑文化早已成為大陸民間藝術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韓紅元是沂蒙面塑第四代傳承人,

雖然還是一名“90後”,

卻已是擁有十餘年經驗的“老師傅”。

“從我小時候起,我們家就做面塑。

但是不夠精細,都是一些花馍馍、花燈。

成年之後,

我漸漸發覺這門手藝失傳的話就太可惜了。”

不甘心老手藝的日漸沒落,

韓紅元想用新思維傳承老手藝。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俗話說:“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

如何讓面團變化出神采奕然的人物形象,

這需要面塑藝人用靈巧的雙手塑造人物的氣質。

為了塑造出靈動傳神的作品,

韓紅元翻閱大量的資料,

研讀曆史書籍,熟悉人物典故。

期間,他也曾多次到外地拜訪面塑大師,

集百家之所長。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一個作品好不好,主要看的是氣勢。”

韓紅元介紹,萬事開頭難。

塑造人物先捏人物的頭部,頭像出來了,

再根據頭像的大小确定整個人物軀幹、

四肢的比例。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而氣勢一是來自人物頭部,

二是來自骨架的搭制。

五觀的刻畫要求十分細緻,

往往需要用到三庭五眼定位法,

講究與真人一模一樣的效果。

骨架搭制則是用鐵絲纏出人物的高度,

根據不同的人物特征盤制出特定的造型。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從救死扶傷的沂蒙紅嫂,

到衣袂翩翩的飛天仕女,

韓紅元的作品有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

也有古典文學中的傳奇人物,

然而每一個作品的人物造型甚至鬓角眉邊的細節,

無一不帶着故事,帶着個性。

有些年輕人喜歡給他的作品取名叫“國風手辦”。

“在工藝上,

我把面塑的制作流程做了更新,

重要的環節必須保留。”

在韓紅元看來,傳統要留住,

創新才會煥發新生。

新生代匠人“觸電”百年傳統手藝 沂蒙面塑變身“國風手辦”

如今,

韓紅元在臨沂多所學校開設了面塑課程,

讓傳統手藝走到學生中間。

“我們身處新時代,

應該把非遺這種寶貴的記憶傳承給更多的人,

更好地去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韓紅元說。

而韓氏面塑的起源地郯城縣花園鎮,

也已将韓氏面塑傳承納入保護工作中,

通過引導非遺傳承人參加各類教育訓練、比賽,

在提升技藝的同時擴大韓氏面塑的知名度。

來源:閃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