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4.27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圖源:pixabay.com

編者按

1989年的3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設立了第一家科研誠信辦公室,出台了首個負責任研究行為的教育訓練計劃。自20世紀80年代,科研倫理已成為美國及全球的一個公共問題。20多年後,2008年9月,張月紅悉知當年度全球出版創新獎花落“甄别剽竊的Cross Check項目”,10月,《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成了CrossCheck的首家中國會員。次年,該期刊成為全球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 1997年成立)的首家中國會員。張月紅笑稱,自己在科研誠信、科研倫理算是走在中國前列,但顯然與世界的發展仍有不小差距。這篇是她“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篇感悟,值得和同道們分享。

撰文 | 張月紅(浙江大學學報前總編,BDM負責人)

責編 | 邸利會

●  ●  ●

年初收到了一位美國教授兼期刊主編郵寄來的第3包關于科研誠信與倫理的書,其中幾本寤寐求之,愛不釋手。

或許最初是想解 “價值觀”之謎,不料科研倫理、誠信與價值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就囫囵吞棗地讀了三本(見圖1)。我也關注到近日中辦與國辦釋出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強調确立價值理念,倫理先行,引起各界讨論,更激起了我的興趣,這裡就所讀談一些認識。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圖1從左至右依次為: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ntegr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responsible conduct . National Academia Press, 2010 《科研誠信: 營造一個負責任的科研行為環境》;Judi Sture, The Ethics and Biosecurity Toolkit for Scientists” World Scientific ,2017. 《科學家的倫理和生物安全工具包》;Robert T. Pennock, An Instinct for Truth:Curiosity and the Moral Character of Science. The MIT Press, 2019. 《真理的本能: 好奇心和科學品德》。

圓桌與花瓶

誠信、倫理及價值觀,這三者有怎樣的關系?這裡我願意分享一個小插曲。

2018年,我在第6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茶歇間,與一位來自德國的哲學教授交流時,問她誠信與倫理是何種關系?她略思後,指我倆面前的圓桌及上的花瓶,對誠信與倫理及價值觀的關系從空間上給我上了一課。

這裡結合我的了解用示意圖诠釋如下:

小圈 (代表桌上的花瓶)意指從事科研活動的行業具有“誠信”責任。其特征重在個體的 “自律”,即人前人後要誠實。

大圈 (代表大圓桌)代表(各行各業)均有倫理規範。其特性重在社會的“外律”規範。即各行業均有倫理規範,限制成員的職業行為意指倫理,是對他人權利的一個敏感性的原則問題。

而價值觀是基于誠信(自律)和倫理(外律)的基礎上,并願意用生命來賭的理想信念。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圖2誠信/倫理/價值觀三者的關系圖

這三本原著中對科研誠信、科研倫理與科學價值觀的概念及範疇均有精辟詳盡的論述,在此提煉引述如下——

1科研誠信:首先是對知識誠實的承諾,以及對個人行為和一系列具有負責任研究行為的實踐,目的是確定知識資訊的客觀性和可重複性,避免偏見、捏造、僞造、剽竊、及不适當的各種幹預等。

2科研倫理:指人類為研究對象或參與者而引發的一系列對他人權利原則性的敏感問題。

它具有3個目标:保護人類參與者;確定研究以服務個體、群體、或整個社會利益的方式而進行; 審查研究活動的倫理健全,風險管控、保密及保護和知情同意等問題。

多數情況下,研究倫理從傳統上關注的是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問題。 生物醫學倫理的研究與應用在上個世紀已經得到很好的發展,出台了許多關于研究倫理行為的法規和指南。

然而,随着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各種新的倫理問題不斷顯現,如人工智能倫理,提出了新的倫理問題和義務。

3科學價值觀:科學隻有一個原則,即證明真理。這一信念把每一位科學家磁吸在這一使命中。科學無法解決良心、及超越可證明真理的價值觀和同情心,它或隻能滿足及阻礙它們。 而社會和道德賦權科學去證明真理,這就是科學職業的道德指南,即核心價值觀。

榜樣的作用

之前看到《美國科學院院刊》2022年2月起的一篇文獻 [1],獲悉Pennock教授領銜 “科學家美德項目(The Scientific Virtues project, SVP)” 。我于是搜尋了他這幾年的一些文章和論壇發言, 得知他跟蹤通路了近500多位精英科學家,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已獲得學科榮譽的年輕才俊。

其調研結果顯示:科學家們自身持有的核心價值觀排前五是——

Honesty 誠實(64%);

Curiosity 好奇心(60%);

Perseverance 毅力(34%);

Objectivity 客觀性(21%);

Humility to evidence 對證據謙遜(19%)[或者說是如果假設與資料不符,則願意放棄該假設( the willingness to reject hypotheses that do not fit the data.)]

上述結果也了然于SVP團隊在調訪過程中所持有的好奇心,他們的确想知道:

科學家彼此間最看重的特質是什麼? 什麼樣的價值觀構成能指導科學實踐? 科學家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品質美德? 這些在科學界是如何被證明、強化和獲得的?

如何才能更好地傳遞給科學專業的學生?

之後,他在《真理的本能:好奇心和科學品德》一書的序言中特别诠釋了SVP項目是自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創性地提出科學制度是基于正确的倫理價值以來,第一次對界定科學家的價值觀進行了這麼系統的調查。

“在我們的采訪中把導師作為榜樣的讨論很熱烈,受訪者說在最尊敬的導師和同僚身上看到了這些品質,讓他們的努力有了目标。 當知道這一套價值觀确實被科學家所接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提示我們應該如何教授科學及指導科學;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科學誠信崩潰的案例,以及可以做些什麼來支援科學職業的倫理文化。” Pennock寫道。

我發現Pennock教授在多篇文章中強調——

“科學作為一種職業,是緻力于發現和了解自然世界的真相, 這種追求是基于一套核心價值觀,說明科學有一個道德核心,可能默默地(tacit )靜靜指導着他們。這種美德為基礎的教育觀點對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CR)或許更有影響,尤其是在持有共同科學倫理文化的國際科學合作中。”

我還認同他的另一個觀點,即相比嚴厲強調遵守各項制度準則的行為效果,科研教育中注重科學價值觀的教育訓練是否更好?這值得科研機構探讨。

更重要的是從這個項目中,我們對科學家們為尋求世界的真相以誠實與好奇心為首的核心價值觀有了清晰的認知。 我也從中感受到,我們多年淡漠了的 “榜樣” 一詞又鮮活了,而且知道它一直在 “默默” 地影響着、指導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學人, 不是嗎?

科學家怎麼看倫理與信任?

2021年《科學美國人》在第4期 “科學倫理專輯” 的編者按中提示 “從計算機、疫苗到清潔能源,科學的進步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善。但科學本身是一項不斷發展的工作,在更加公平、合乎倫理和不同社群的需求中仍有巨大的潛力”。

該專輯中有一篇Pennock教授的文章, 題為 “科學家對倫理與信任的回報”(Scientists Reflect about Ethics and Trust)[2]。

文章說 “科學家自己對信任和倫理的觀點很少被報道,在美國國家科學等幾項基金的資助下,課題組對科學家超過500小時的采訪記錄中,對 ‘信任(trust)’ 一詞近數千頁的搜尋,有超過100頁的材料。提到信任一詞的科學家來自不同的領域和背景,但他們的回答表明,他們擁有共同的精神氣質。”

回顧這些回報可以整理出一個ETHICS倫理模型資訊圖 [3]。我對其資訊圖中的7個詞彙的資訊譯釋如下——

好奇心(Curiosity):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沒有日程表,他們真的隻是想了解這個世界 。

質疑精神(Skepticism):良性的質疑是必要的。在被自己和他人充分審查之前,不要完全相信你的結果。

誠信(Integrity):如果公衆開始認為科學家隻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進步,我們的社會将處于一個至暗之地。這将削弱人類為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并改善我們在其中的地位而開發出的最佳工具的優勢( 注意對 “誠信” 的回報界定是我現今看到的最耐人尋味的哲學解釋)。

背叛(Betrayal):當有人為了事業的發展或出于懶惰而偷工減料時,科學家感到被背叛了。

誠實(Honesty):你必須對自己的資料誠實,也必須對其他人的資料誠實。如果你不誠實,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信任(Trust):如果你不信任教授、你的合作者和這個領域的其他人,你将一無所獲。信任和懷疑之間必須保持平衡。 證據(Evidence):直覺和洞察力很重要,但最終唯一重要的是證據。

的确,雖然作者沒有提示,已經有讀者從文章的資訊圖看出7個英文單詞詞頭來組合,真的可以組合成ETHICS這個單詞。

我雖然沒有去求證作者,但真的可以诠釋為有鐵證Evidence; 才有信任Trust;而誠實Honesty與誠信Integrity的确能把具有好奇心Curiosity和Skepticism質疑性的科學家本質淋漓精緻地表達出來,于是我進一步了解了這個圖示中對誠信一詞定義的哲學寓意。

科研倫理的困境

之前在倫理的定義時提到, 從傳統的視角,科研倫理多涉及生醫學領域中的問題,但随着科技的發展,倫理研究已經涉及多個職業領域,如人工智能的倫理就是當下的一個熱點。

《科學家的倫理和生物安全工具包》的作者Sture博士從事科研倫理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背景。 她在書中為科學家提供了兩個倫理與生物安全的工具包:一是他人權利的倫理模型(The Ethics Toolkit 1:Ethics as Other People's Rights);二是你對他人責任的倫理模型(The Ethics Toolkit 2:Ethics as Your Responsibilities to Others)。

同時,她一再強調 “我們無法回避責任,公衆、基金資助者、期刊編輯和其他人都如此。即使新入職的,很快也要知道這些責任。鑒于我們已經取得的進步和現在我們正在操縱生活的潛質,必須考慮我們的工作被濫用的性質與範疇”。

這裡經過她允許,展示兩張對倫理的内涵與外延直覺圖解,幫助我們了解作者對倫理的精辟界定,即 “倫理是對他人權利的原則敏感性問題”——

倫理的漣漪效應圖: 你會把每一組人的行為放在你之後的何地?其漣漪影響會在何時何地結束?這張圖是本書對倫理定義與範疇的最好解讀。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圖3

倫理連續體(義務&目的):你會走哪條路?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圖4

此圖反映了公衆倫理的兩個概念,即義務倫理和目的倫理,從圖中可以看出它們具有背向性特征。

我們不禁要問,科研倫理處于何位才是最佳呢?

作者的确舉了一個不尋常的例子,德國醫生福斯曼在1929年在自己身上成功做成了首個心髒導管并于同年發表一篇文章, 讓他在1956年榮獲了諾貝爾獎。 但他的實驗行為充滿了倫理問題,首先他沒有獲得主管的同意,次之他 “脅迫” 護士助他實驗并獲得R-Ray影像片,雖然為此他被迫離開了這家醫院,但他的成功的确給人類帶來的福音。

這也成了醫學倫理學的一個典型案例。當他接到獲獎電話時,他不無幽默或百感交集地說了一句 “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剛剛得知被任命為主教的鄉村牧師。” 是啊,這些年,他可能一直承受着倫理家的評判。

同時, 這個案例也讓我想起幾年前的基因編輯事件,美國學術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值得思考。

科學中十大倫理問題

這個春天,兩辦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尤其在科技領域,科研倫理就成了行業讨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

這讓我想起近日看過一篇當今科學十大倫理困惑的報道 [3],不妨引譯如下——

倫理問題1:我們應該停止科學研究嗎? 科學研究也許會帶來好處和進步,但它們似乎與死亡和毀滅相伴而行。我們是否應該在科學領先的時候退出? 倫理問題2:我們應該進行地球工程嗎?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為了不讓它受到人類的傷害,我們應該走多遠? 倫理問題3:我們應該控制人口嗎? 我們的子孫後代可能要繼承一個過度擁擠、令人窒息的星球。采取行動可能意味着過去的禁忌将成為今天的常識。 倫理問題4:我們應該殖民其他星球嗎?随着越來越多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我們是時候扪心自問了:我們有權接管另一個世界嗎? 倫理問題5:我們應該給予其他動物權利嗎? 将其他生命形式的痛苦降至最低是一個值得稱贊的目标——但也要考慮人類的福祉。 倫理問題6: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基因編輯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通過基因編輯來防止孩子因遺傳疾病而早夭是可以接受的,但我們需要自問我們應該做到什麼程度? 倫理問題7: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 “正常” 嗎? 如果有更多的人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和行動,社會可能會更加幸福和安全,但這樣做的代價是什麼? 倫理問題8:我們應該放棄網絡隐私嗎? 網絡隐私和國家安全之間的争論已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最終結果取決于我們願意達成何種浮士德式的理想交易? 倫理問題9:我們應該給予機器人殺生的權利嗎?服從指令、不受人類情感影響的機器人士兵可能會減少沖突中的傷亡,但誰又将為他們的行為負責?

倫理問題10:我們是否應該開放人造生物體的大門?新的生命形式可能有助于解決從饑荒到全球變暖的問題,但将它們放生會引起生物安全方面的擔憂。

最後的話

現代倫理學随着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是一門不斷變化的、不斷更新的學科,當然,倫理學也是人類知識中一門最古老的學問。

在《真理的本能:科學的好奇心和道德品質》這本書裡,作者88次提到亞裡士多德,并說本書強調的美德是亞裡士多德意義上的美德,因為他将倫理與卓越美德聯系在一起,在SVP這個項目中調訪科學家的價值觀就是對這種科學思維方式的檢驗。

教育鼻祖孔子有一句經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們且思且學且行吧。

注釋:

1.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17831119#t012. 10.1511/2021.109.4.2023. 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scientists-reflect-about-ethics-and-trust4. The ethics issue: The 10 biggest moral dilemmas in science, https://www.newscientist.com/round-up/ethics-issue

“作者簡介

科研倫理,從何談起?

張月紅編審(教授), 現為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負責人,曾為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前總編、高校學報學會副理事長、全球學術出版協會(ALPSP)與國際出版連結協會(CrossRef)董事會委員; 發表中英論文66篇, 3篇短文發在《自然》;為《科學》審稿。2011年獲COPE基金, 2016年在Springer出版專著 “Against Plagiarism:A guide for Editors and Authors (反剽竊:對編輯與作者的指南)”。自2011年連續4屆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項中的期刊/編輯/圖書等獎項。”

制版編輯|姜絲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