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抓住春日小尾巴,看古人春遊玩什麼

抓住春日小尾巴,看古人春遊玩什麼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中的“女子樂坊”

草長莺飛,正是人們踏青、賞景的大好時節。踏青的傳統由來已久,展現了古人親近自然、擁抱自然、品味自然的人文精神。那麼,古人是怎麼安排春遊的?一起走進博物館,一窺古人春遊中的浪漫、自由、灑脫及動感吧!

古代“女子樂坊”

讓明人春遊富有浪漫氣息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曾修複了一座用三合土材料砌築的單室墓,根據門楣上的文字題刻和出土字磚記載,墓葬從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三月開始興建,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十二月十九埋葬,是一夫一妻一妾合葬墓。

墓室西壁繪制的是:在雕欄曲徑、假山嶙峋、牡丹盛開的遊園中,男子頭戴巾帽,身着寬袖盤領袍服,腰系革帶,左手端高足碗,身旁家人陪伴,面前畫案上擺放着硯台、筆山架和畫筆、一捆紙卷、一摞書冊。在牡丹的映襯下,一家人在春日的風景裡賞春、畫春,其樂融融。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南壁、北壁的畫面更是生動,為遊客呈現了“春日音樂會”場景。南壁背景為海上日出的屏風,7名女子身着不同顔色的大袖衫或長袖衫,或敲盞,或彈琵琶,或拍闆,或吹箫,或擊鼓,或彈琴;北壁背景為工筆海水、海島、樹木、雲霧的屏風,6名女子分别在彈三弦、擊掌合奏、吹笙、敲方響、吹笛、拍手鼓。

“‘女子樂坊’組成的團隊是明代非常有名的家樂。”文史專家說,家樂是王公貴族、達官顯貴為滿足家庭娛樂而私人畜養的樂舞班子,它與宮廷樂、民間樂構成了中國古代文藝演出的三種形式。家樂按性别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由女性組成的“家班女樂”,女樂在明代以後頻繁出現在士紳階層;一種是由男性組成的“家班優童”;還有一種是男女兼有的職業優伶組成的“家班梨園”。

“在燦爛的春光中,遊春、賞景、聽曲,是明代士紳階層喜好的春日活動。”上述負責人說,這組壁畫對研究明代繪畫藝術、服飾演變、文房家具、建築裝飾、器樂舞蹈、喪葬習俗等方面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

抓住春日小尾巴,看古人春遊玩什麼

三彩騎馬女俑

春季騎馬出遊

唐代女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寫照

在唐代,人們的出行方式以騎馬為主。唐代自由開放,唐人尚武好動,加之對女子的限制未像明清嚴格,是以女子可以像男子一樣自由外出,騎馬則成為她們出行的選擇之一。

“洛陽出土了多件三彩騎馬女俑,整體上釉色從上至下由淺而深,層次分明,形象怡然自得,是唐代女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寫照。”洛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黃超介紹,其中一件三彩騎馬女俑頭梳高髻、鼻梁高挺、櫻桃小口,上着翻領窄袖衫,雙手扶于鞍鞒之上,正身騎坐于一匹高頭大馬上;馬雙目圓睜,低頭側視,兩耳聳起,直立作原地休息狀。漫步在博物館,仿佛這名女子活了過來。在那個春日裡,她或策馬揚鞭于城郊野外,或閑庭信步于坊市之間,充滿自信地享受自由的快樂與春天的氣息。

現代女子春日出行防曬是“規定動作”,你可知道智慧的古人也有防曬秘訣呢?為了在騎馬的時候保護面部,防曬、防塵,唐代女子會戴帷帽。《舊唐書·車服志》載:“婦人初施羃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紗掩至頸,謂之淺露。”帷幔的長度一開始可以蓋住全身,後來逐漸變短,發展為“淺露”,即僅僅遮住面部而已。

抓住春日小尾巴,看古人春遊玩什麼

陶打馬球女俑

唐代女子馳騁馬球場

成為當時社會亮麗風景

唐代長安不僅男子打馬球,女子也打馬球。“對禦難争第一籌,殿前不打背身球。内人唱好龜茲急,天子鞘回過玉樓。”從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可窺唐女子策馬飛馳,揮杖擊球的飒爽英姿。

一件出土于洛陽的陶打馬球女俑,高35厘米,再現了唐代興盛的馬球運動,展現了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女俑身穿翻領外衣、腳蹬長靴、騎跨駿馬,左手挽缰、右手握拳,從其姿勢來看應是手執球杖側身俯擊。雖然她手中的球杖已丢失,但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馬球運動的激烈氛圍……

黃超介紹,除宮廷球場外,唐代宮城及禁苑裡多半築有打馬球的場地,許多達官貴人也都在自家建有專門的馬球場。唐人李廓在《長安少年行》中寫道:“長攏出獵馬,數換打球衣。”正是唐代青少年開展馬球運動的真實寫照。

文史專家介紹,在春天到來之時,馬球這一盛極一時的“時尚運動”也影響了唐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她們如男子一般成為受追捧者。“千群白刃兵迎節,十對紅妝妓打球”“廊下禦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她們策馬揮杖,馳騁角逐于馬球場上,散發着奔放的時代氣息,成為當時社會的亮麗風景。

抓住春日小尾巴,看古人春遊玩什麼

彩繪陶馴馬俑及擡腿陶馬

馬術運動盛行

成為唐代貴族喜好的活動之一

“從‘馬—騎兵—馬術’的變遷中,可以看到唐人對馬的青睐。”文史專家說,同時在許多文物中可見圍繞馬匹所展開的體育運動、競技活動也變得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起來。

一組彩繪陶馴馬俑及擡腿陶馬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唐代馴馬表演的場景。駿馬是這幅鮮活畫面的主角,人和馬都處在高度緊張的對峙中,仿佛帶遊客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馬術運動現場,感受“春的動感”。

文物中的馴馬人頭戴幞頭,上身穿一件窄袖圓領衫,雙目圓睜、兩腿跨立、雙肩平張,右手暗中蓄力牽引缰繩,手腕内側青筋暴起,左手外揚,扭頭看馬,神情極為投入。而馬的頸部向内彎曲,張嘴嘶吼,仿佛想用盡全身力氣掙脫缰繩。

文史專家介紹,中國古代馬術運動是在馬上進行各種運動的總稱,包括騎射、賽馬、馬球等項目。其曆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六藝之一的“禦”。春秋時期,賽馬活動開始盛行。漢魏時期,出現了關于馬球運動的記載。

“到了唐宋時期,馬術運動更是達到較高的水準,在宮廷等地盛行,廣泛使用于狩獵、馬球、馴馬表演等。”黃超說,據文獻記載,從唐太宗貞觀到唐高宗麟德的約40年間,全國養馬總數迅速增加到70餘萬匹之多。經過幾個朝代的發展,馬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日益成熟,成為貴族喜好的活動之一。

春光無限好,花開草又新,讓我們呼二三親朋,走進大自然中,擁抱生機勃勃的春日,沐浴溫暖和煦的春風,得享古人之趣。(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賈臻 通訊員 魏薇 杜甲飛 段躍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