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不知道你還是否記得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揪心的一幕:

一兒一女同時壓在一塊石闆下,你卻隻能選擇救其中一個,而救一個就等于放棄了另一個。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此時,面對如此兩難的選擇,你或許心底會閃現一個很不人道的念頭:如果其中一個已經遇難就好了。

這個念頭雖有悖母親的天性和道德,卻又在這樣難以抉擇的當下真實存在。這一沖突糾結的心理現象究竟是怎樣産生的,又該如何解釋呢?

毀滅吧 趕緊的 累了

牛津大學的Kate Barasz教授針對這一心理狀态做了9個相關場景下的研究:包括乳腺癌是否化療、韌帶拉傷是否摘除、生産是否剖腹等情況下,人們對診斷結果的期待[1]。

其中對于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尤為典型:當已診斷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但還沒有檢測出是中度還是重度時,你将會面對兩種不同的情景——

其一,結果為重度,手術後仍然有極大複發風險,醫生會強烈建議你化療;

其二,中度,手術後複發率較低,是以你可以選擇是否化療。化療可以進一步降低複發率,但對身體有很強的副作用,并且過程十分難受。是以如果不化療也沒有複發,那選擇化療豈不是白白遭罪?

很顯然,更輕度的病症應該是病人所天然渴望的。然而研究結果表示:人們竟然普遍渴望得到那個更壞的結果。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為什麼人們會更希望自己得重病呢?

事實上,這便是心理學原理中的“決策中的壞消息偏好”(paradoxical tendency to hope for worse news),指人們在面臨困難決策時,會更希望聽到相對糟糕的消息,以規避困難抉擇。

簡單來說,人們甯願接受一個極差的結果,也不願意在兩個較差的結果中選擇一個,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比如說,當你購買的基金又出現一路亮起的綠線時,你會希望它小跌一小步,還是希望它幹脆跌停跌爆了呢?

如果是一小步的話,你是趁此機會趕緊抛出及時止損,還是加大買入瘋狂補倉呢?——這當然與你的保守程度有關,但無論是選擇保守還是不保守,前提是你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将要負起的責任,與上述醫療決定中的對自己的健康的責任類似——對自己資産的責任。

這便是所謂的決策規避,是指人們不願意承擔決策後需要對結果所負的責任,而試圖回避決策的心理。是以,面對兩難抉擇時,人們會渴望由上帝直接宣布那個更差的結果,來避開令人糾結的決定,進而減輕自己在決策過程中所要負的責任。

用一句話概括: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凡事都有的例外

講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了:哦~原來是想逃避責任啊~

不過,難道所有情況下人們都會更喜歡壞消息嗎?

當然不!Barasz教授研究發現,當主觀上面對較難的選擇時,才會有“壞消息偏好”。也就是說,隻有會使你輾轉反側、糾結頭秃的選擇,才會導緻希望接受更差消息的傾向。

這是很顯然的。舉個例子,你在和相親/聯誼對象dating過後,會糾結是否應該繼續聯系以表達你的好感。這也是個兩難的決定:如果對方并沒有繼續發展的想法,那就是一個大寫的社死尴尬瞬間;但如果對方有這個意圖,但礙于你沒有主動發問而錯過一段良緣呢?

此時你就很容易懂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了:這困難程度顯然小了很多。你大機率會傾向于那個積極的結果,并主動聯系,因為失敗的代價不過是尴尬一下而已,為了愛情,這很值啊!(當然如果你是深度社恐患者,當我沒說)

請勇敢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讨論到這,你或許會發問:這種壞消息偏好是對人們有益的嗎?對自己這麼不負責任真的好嗎?

首先,不要急着批評自己的不負責,這種“壞消息偏好”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其次,我們也應當認識到這一偏好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壞消息偏好可能會給決策者帶來不正當的激勵,例如人們可能會更傾向于直接放棄改進和變好的機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爛”~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當《荒島餘生》中男主的未婚妻選擇相信遇到空難的主角已死而嫁人的時候,她放棄了等待那個微乎其微的生還幾率,但同時也放棄了男主因為得到堅持救援而順利回家的可能。抱着不評判的态度,我們相信她的善良,也相信自己在那個兩難境地下或許會做出一樣的決定。

但學堂君想強調的是,潘多拉的魔盒遲早會被打開。隻希望各位在那瑰異绮麗光芒乍現的時候,可以因為了解這一人類天然就有的心理現象,而能夠坦然面對任何一種結果。并可以在這或好或壞的事實面前,努力地、積極地、堅定不移地做出那個不用逃避的選擇——向陽生長,不負人生一場。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當面對慘淡的現實時,的确很難繼續抱有勇氣與熱情,隻想擺爛。就像面對現在肆虐的疫情,我想大家也難免會有疲憊、失望甚至憤怒。學堂君在這邊隻想對大家說,不論多難,都不要放棄希望,世界和我愛着你們。

參考文獻

Barasz, K., & Hagerty, S. F. (2021). Hoping for the Worst? A Paradoxical Preference for Bad New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8(2), 270-288.

作者 | MR.

編輯 | 阿某

美編 | Z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