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作者:大河網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本文授權轉載自明白知識公衆号(ID:mingbaizhishi)

法國大選結果已經出爐。

如同第二輪投票前多數媒體猜測的那樣,馬克龍又一次戰勝勒龐(Marine Le Pen),連任法國總統。

不過,比起勝者馬克龍,敗者勒龐卻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2022年4月,勒龐進入第二輪法國總統大選。

圖檔來源:Reuters

事實上,與形象和發言都相對中庸的馬克龍比起來,勒龐一直以來要富有争議性得多。

她長期敵視穆斯林移民,呼籲法國退出歐盟、退出北約,還希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

當然,隻有這些還不足以令人驚奇。

很多歐洲極右翼政客,都發表過類似觀點,也都以争議性言論著稱。

與其他極右翼政客不同的是,被一些媒體稱為「歐洲最危險的女人」的勒龐,還代表着一種政治理念的傳承。

在世界各國曆史中,有無數政治家的兒子繼承父親事業的故事。

可關于女兒承繼父親事業的故事,則要少得多。

但當下,每當人們提到瑪麗娜·勒龐時,總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她的父親,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簡稱「老勒龐」)。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讓-瑪麗·勒龐在家中。

圖檔來源:Reuters

這位老勒龐是瑪麗娜·勒龐的領路人,令她從少年時期便一步步踏入政治領域,并最終成為今日的樣子。

/ 01 /

女兒勒龐

多年以後,瑪麗娜·勒龐站在大選演講現場,大概還會想起父親的政治生涯為她帶來的那個恐怖夜晚。

改變勒龐命運的第一件事,發生在1976年,她8歲時。

這一年11月的某天夜裡,她與兩個姐姐在家中睡覺。

她們的家在巴黎15區,即「沃吉哈赫區」(Vaugirard)。

此區位于巴黎西南部、塞納河左岸,區内有巴黎市中最高的大樓——蒙帕那斯辦公大樓,人口稠密,治安良好。

沒有人會想到,這裡會遭受襲擊。

可襲擊就那麼發生了,一枚炸彈在她們居住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的樓梯間内轟然爆炸。勒龐在自傳《逆流而上》當中寫道:

「這枚20公斤重的炸彈炸毀了整棟樓,将它變成了一個娃娃屋(外牆被炸開)。」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逆流而上》(À Contre Flots)的初版封面。

圖檔來源:豆瓣

她還描述了更多讓她後來記憶猶新的細節,諸如:

一隻名叫「彩虹」的寵物兔子在沙發上被「燒焦」;

鄰居家的嬰兒被爆炸抛向天空,卻由于落在一棵樹上而幸運得救;

勒龐家庭相冊中的照片随風散落在街上,其中有三個女孩在家中赤身裸體的随拍。

勒龐後來才得知,這場爆炸的目标是自己的父親老勒龐。

老勒龐四年前建立了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發表了諸多争議性言論。

他曾公開為二戰時占領法國的納粹德國開脫。

他提到占領期間,德國人對法國公民的嚴酷要求,表示這種「強加的紀律令人痛苦」,但他表示同樣的紀律「也适用于德國自己的部隊,而且同樣嚴格」。

他說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是法國人「可怕的痛苦之源」,是「虛假的偉人」,而二戰時上司維希政府的貝當(Henri Pétain),在與納粹媾和時也不曾「忘記維護榮譽」。

此外,他多次稱集中營中用毒氣屠殺沒有那麼嚴重,隻是二戰曆史中的一個「細節」。

這樣的表态,令他在輿論中飽受批評,受到許多人的厭惡,乃至被人稱為「共和國的魔鬼」(Devil of the Republic)。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老勒龐夫婦與他們的兩個女兒。

圖檔來源:The Economist

而對勒龐來說,爆炸事件标志着她政治意識的覺醒,她說:

「在那個恐怖之夜,我重新發現我的父親......在政治意義上。」

爆炸事件之後,随着年齡增長,她開始與一切阻撓自己以及父親的人進行鬥争。

這些人的名單十分龐大,包括許多教育機構、宗教組織、主流媒體和社會精英。

在學校裡,她和姐妹遭受同學們的霸淩,且這種欺負被老師默許。

她說,她們面對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敵意,甚至不加掩飾。她不得不帶着滿肚子的怨氣去上課。

衆多媒體連篇累牍地攻擊她的父親,甚至将亵渎猶太人墓地的行為,都毫無根據地全部歸咎于勒龐的追随者。

她說,這些人對勒龐家族有意見,「隻是因為我們的姓氏」。

同時,母親先是在她16歲時離家出走,而後與老勒龐離婚,對她造成了巨大影響,令她更依賴父親。她在自傳中寫道:

「這帶來了最可怕、最殘酷、最令人心碎的痛苦。我的母親不愛我。」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1988年4月,老勒龐與三個女兒的合影。

圖檔來源:AP

不過,對勒龐本人來說,青少年時期經曆的種種,實質上也塑造了她。不僅塑造了她的政治立場,還塑造了她的性格和品質。

這些由于父親的政治生涯帶來的傷害,讓她從小開始鍛煉出一種不服輸的韌性。

實際上,我們在很多右翼或有極端傾向的政治家的青少年時期,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經曆。

最為著名的希特勒,他年輕時對奧匈帝國境内非日耳曼民族的強烈憎恨,在奧地利的求學失敗,以及差點死于一戰的經曆,對他在立場和韌性塑造上的影響巨大。

同樣,在川普身上,律師科恩(Roy Cohn)對他「絕不認輸」的教導,是他現在永遠向媒體抱怨「不公平」「這是污蔑」的重要因素。(關于科恩對川普的影響,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川普背後的精神導師》)

但是,與他們相比,勒龐有一點全然不同。

她遭受的一切,都與老勒龐有關。她面對的所有敵意,都由父親帶來。可正如勒龐自己所說,她是一個孝順的女兒。

是以,正如哈佛大學研究員魏格爾(Moira Weigel)談到的,勒龐那時将政治簡化為一種家庭上的忠誠。

簡而言之,與多數踏入政治的人或為了改變國家與社會,或為了獲得權力與财富的目的相比,勒龐參與政治的初心是為了父親與家庭。

這顯然非常不同。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2002年,老勒龐晉級法國大選第二輪後,勒龐對他表示祝賀。

圖檔來源:SYGMA

18歲時,勒龐正式加入國民陣線。而後作為法律專業人士(她畢業于巴黎第二大學法律專業),她進入國民陣線的司法部門,從事相關的法律活動。

2000年,32歲的她成為「勒龐世代」(Generations Le Pen)的主席。

這是一個與國民陣線關系密切的松散協會,也是一個非常适合勒龐的組織,它的目的是「去除國民陣線的妖魔化」。

換句話說,勒龐要繼續從事自小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即為父親上司的國民陣線進行辯護,以降低群眾的惡感。

然而,這并非一件可以輕易完成的工作。

在老勒龐二十多年來的打造下,國民陣線在許多法國人心目中,與「瘋子」乃至「納粹」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 02 /

驅除父親

國民陣線的這種形象,從老勒龐的成長與經曆中,可以找到某些淵源。

比起女兒,老勒龐的少年時期更為不幸。

他的父親是布列塔尼的一名漁民,1942年,他14歲,目睹了自己父親出海捕魚時被水雷炸死。

老勒龐在回憶錄《國家之子》(Son of the Nation)中說,他當時不顧母親警告,在戰争時期跑到海邊,看到了父親的遺體被沖上布列塔尼的海灘,深感震驚。他說:

「我母親哭了一整天,我晚上能聽到她的抽泣聲。」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老勒龐與他的回憶錄。

圖檔來源:Reuters

後來,或許為了複仇,他嘗試加入布列塔尼的一支抵抗部隊。

但是,他收到的第一枚「戰争勳章」并非是他殺敵後的獎勵,而是傳回家中後,被憤怒的母親打了一個「大嘴巴」。

這段經曆,對老勒龐的影響巨大。戰争與國家,成為了他一生的主題。

戰後,他前往巴黎讀書,開始參加右翼組織的活動,思想逐漸走向保守和極端。

他加入軍隊,成為法國外籍兵團的傘兵,他聲稱這是出于「愛國主義」,在1953年奠邊府戰役之後,與越南人繼續作戰。

而後,他在1956年作為法國最年輕的議會代表,對前總理弗朗斯(Pierre Mendès-France)進行侮辱。

1962年,在阿爾及爾之戰問題上,他告訴《戰鬥報》:

「我沒有什麼可隐瞞的。我們在阿爾及利亞使用了酷刑,因為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但他所謂的「我們」指的是法國軍隊。

他為身邊戰友使用酷刑的行為進行辯護,同時在受害人指認的情況下,否認了自己對叛軍家屬進行電擊、強奸和水刑的控訴。

最後,在二戰時曾與納粹合作的極右翼知識分子布裡尼奧(François Brigneau)的推動下,他于1972年成立了國民陣線。

勒龐自己評價說,國民陣線的成立是「二戰以來法國最偉大的一次冒險」。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1984年,老勒龐在法國裡昂的國民陣線會議上。

圖檔來源:AFP

可正如曆史學家魯塞爾(Eric Roussel)所言:

「勒龐已經達到了他一生的目标,即成為一個國家的煽動者。他的目标從來不是為了獲得權力。」

魯塞爾的評價很有道理。

比起一個有效而理智的批評者和建設者,他更像是一個極右翼的煽動者。

他堅定地反對猶太人,仇視一切外來者,歧視同志,貶低艾滋病患者,淡化乃至否認納粹大屠殺。

他将一切經濟和政治問題都歸結于上述因素,煽動仇恨。

他對外永遠是一副斬釘截鐵的好鬥形象,可他從未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案,他的所作所為更像在持續發洩不滿。

事實上,勒龐在連續為國民陣線進行了多年辯護後,大概也發現了這一點。

于是,2010年初,勒龐開始競選國民陣線的上司人。她希望将該黨打造成「一個不僅面向右翼選民,還面向全體法國人的大型群眾黨」。

後來,她成功當選。

競選期間及當選後,人們可以感受到,勒龐逐漸與父親拉開了距離,特别是對老勒龐最具争議性的言論提出了不同看法。

上文曾提及,老勒龐認為在毒氣室裡大規模殺害猶太人隻是「二戰曆史的一個細節」,勒龐則明确表示種族滅絕是「野蠻的最高境界」。

這被媒體廣泛報道,認為勒龐在試圖改善國民陣線的形象。

不過,勒龐當選之初,老勒龐依舊出任國民陣線的名譽主席。

可兩人之間的沖突開始加劇,勒龐逐漸在公開場合對老勒龐的看法提出更多異議甚至譴責。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2012年,勒龐父女在一次示威活動上獻花。

圖檔來源:NPR

兩人分道揚镳的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

這年,當老勒龐又一次發表過激言論之後,勒龐似乎對父親失去了耐心。她像老勒龐對待敵人那樣,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直接将父親驅逐出國民陣線。

不知道老勒龐在被女兒親手逐出自己建立的政黨時,是何種心情。他在自傳中寫道:

「鳥兒把雛鳥趕出巢穴,讓它們用自己的翅膀飛翔。但在勒龐家族,情況恰恰相反。雛鳥把老鷹趕出了它的巢穴。」

我們可以猜想,這裡面大概有一種憤怒。但又不是完全的憤怒,或許是憤怒中帶着欣慰。

畢竟,勒龐通過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證明了,自己成為了父親真正的繼承者。

就此,她與父親的沖突徹底公開,但兩人并沒有完全決裂。

她強調,不應将她對父親的公開譴責,等同于她會放棄父親的核心原則。

簡而言之,她公開批評父親,接管他創立的政黨,以及将他驅逐出黨的目的,并不是要放棄老勒龐提出的政黨核心原則,而是要完成她一直以來在做的那件事情,把國民陣線「去妖魔化」。

作為女兒不得不為了大局,做出驅逐父親的決定,也足以證明她有作為老勒龐政治上繼承人的鋼鐵意志。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2014年,勒龐再次當選國民陣線主席,老勒龐對她表示祝賀。

圖檔來源:AFP

然而,隻有意志是不夠的。況且,從小受父親影響的勒龐,也沒少發表争議性言論。

2010年12月,在對裡昂的國民陣線成員發表演講時,勒龐将穆斯林在法國城市的街道和廣場上祈禱的情況與納粹占領法國的情況進行了對比。她說:

「對那些想大談二戰的人來講,如果談到占領,那麼我們也可以談一談(穆斯林在街頭祈禱),因為那也是對領土的占領......是對部分領土的占領,對适用宗教法律的地區的占領......當然,沒有坦克,沒有士兵,但這是一種占領,而且對當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此話一出,立刻受到了暴風驟雨般的批評。

法國猶太機構代表委員會(CRIF)、法國穆斯林信仰委員會(CFCM)以及反對種族主義和促進人民友誼運動(MRAP)等機構,都對她提出了譴責乃至正式申訴。

直到2015年12月,裡昂法院才宣布,她「煽動仇恨」的罪名不成立,裁定她的言論「并不針對所有的穆斯林社群」,且「作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受到保護。

與立場和争議言論相比,她傳承自老勒龐更加鮮明的特點,是她的對外姿态。

就像勒龐的特别顧問奧利維爾(Philippe Olivier)所言,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像是一個「戰争機器」,「一頭沖鋒陷陣的公牛」,一個「意識形态主義者」,按照「政治邏輯」行事。

而且,她一直拒絕談論自己的私人生活。因為她不希望像當年父親的政治生涯影響了自己和家人一樣,再去影響自己的身邊人。

總而言之,她與父親一樣,有些「不太像人」。

但是,2017年大選的慘敗,讓勒龐開始尋求轉變。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2017年3月,勒龐總統競選期間。

圖檔來源:Wikipedia

/ 03 /

站在父親肩膀上

司馬光撰寫的《資治通鑒》當中,有這樣一段名言:

「(劉)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義于天下,奈何?』」

劉備說,自己跟曹操走不一樣的路,反而更容易成功。

勒龐或許沒聽說過這句話,但類似的道理她應該明白。

對勒龐而言,2017年之後,老勒龐就逐漸成為了「曹操」一樣的角色。

他就像是一面鏡子,為勒龐提供了一個參照。

她開始按照這一參照,對自身形象進行大幅改變,也開始在一些可以商量的問題上軟化态度,以試圖獲得更多選民的同情和信任。

這種改變是有效果的。

2022年4月初,在與德國交界的小鎮斯蒂林-溫德爾的演講過後,面對《紐約時報》的采訪,前來聆聽演講的選民說,勒龐變得「不那麼極端」,更加「成熟」和「自信」,甚至具有一種「總統氣質」。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4月第一周,勒龐在斯蒂林-溫德爾發表競選演講。

圖檔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法國激進政治觀察站主任卡缪(Jean-Yves Camus)則表示,勒龐已經學會了如何直接與她的基本盤——法國勞工階級對話。他說:

「問題在于,她的話聽起來是假的還是真的。對我來說,她的話聽起來很真實。......她正在試圖擴大她的選舉基礎,同時保持她的核心綱領。」

這種轉變還展現在,勒龐放棄了極右翼的一個長期立場:反對雙重國籍,轉而希望提升獲得法國國籍的困難程度。

俄烏戰争發生後,勒龐也改變了一貫的親俄姿态。

要知道,勒龐在之前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大多采取支援态度,包括2014年俄羅斯進攻克裡米亞——她認為這并不違法,因為經過了克裡米亞的公投。

當2022年初,俄羅斯開始在俄烏邊境駐軍時,勒龐說她不相信俄羅斯真的會進攻烏克蘭,法國應該将普京視為朋友。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2017年,勒龐與普京在克裡姆林宮會面。

圖檔來源:AP

而現在,勒龐終于表示出對俄羅斯的反對,以及對受戰火影響的烏克蘭難民的同情。

不過,這種反對不算很堅決。她同時認為對俄制裁過甚,認為一些措施最終會損害法國的企業和個人。

此外,勒龐終于開始談論自己,更多地談論童年的爆炸事件對自己的永久創傷,談論由于曾經的朋友的父母害怕老勒龐,而不讓他們和勒龐一起玩,談論由于她姓勒龐而飽受挫折的法律工作。

2021年秋的一次電視采訪中,勒龐還談到母親和她的長期疏遠,談到她的女兒,談到她對貓的狂熱喜愛,以及現在陪伴她的人——一位童年的朋友以及她的貓。

這些與她以往的強烈攻擊性不同的形象,令勒龐赢得了一些認可。

人們終于看到,她不再完全是一個冷冰冰的「戰争機器」,也不像她父親那樣,時刻像是一頭咄咄逼人的獅子,她也有很人性的一面。

上述種種,讓一些人開始覺得,勒龐雖然是極右翼候選人,但似乎也是體面而可以接受的。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勒龐演講時的支援者。

圖檔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然而,這其實更像是月餅盒外一層層的精美包裝,是為了适應民主選舉,争取中間選民的一種政策。

在核心立場和觀點上,勒龐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法國當地》(The Local France)4月13日的一篇文章中,就毫不諱言地指出這一點。

例如,移民政策上,如果勒龐當選,那麼法國所有移民法案都可能需要修改乃至重寫。

勒龐的選舉檔案中提出,新法案「将修改大陸憲法的一些條款,以便将移民問題納入我們的最高文本,同時也防止超越國家的司法機構強迫法國遵循違背法國人民意願的政策」。

具體而言,新法案可能會删除1946年憲法序言中的重要部分。而這一序言的開篇包含這樣一句話:

「法國人民重新宣布,每個人,不分種族、宗教或信仰,都擁有神聖而不可剝奪的權利。」

勒龐還拟将「國民優先」的概念寫入憲法。

顯然,這會從法律上确定,法國國民和外國人在社會福利、住房醫療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和歧視。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勒龐的支援者與勒龐的競選巴士合影。

圖檔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對待穆斯林上,勒龐在2月的一次電視辯論中說:

「我不打算攻擊伊斯蘭教,它是一個與其他宗教一樣的宗教。我想維護其組織和崇拜的自由。」

然而,兩個月之後,在大選第一輪投票前,勒龐又表示,将對公共場合佩戴頭巾的穆斯林婦女處以罰款,并且将其與開車不系安全的性質等同。她還曾說:

「我提出了一項旨在打擊伊斯蘭主義意識形态的法案。這些意識形态與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曆史和我們的文化不相容,它們源于一種極權主義的社會生活觀。」

那麼,哪種表态才是勒龐的真實态度?

結合她長期的表态和國民陣線的立場,答案顯而易見。(關于法國的穆斯林問題,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紮在法國胸口的一根刺》)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4月初,勒龐在佩爾圖瓦的競選活動中,與一位戴着頭巾的女性交流。

圖檔來源:AFP

女性權利上,長期以來,勒龐在女性權利上的立場一直很模糊,特别是關于堕胎問題上,她的姿态經常搖擺。

而在4月初,她表示如果當選,政府将不會有負責女性權利的部長,隻會有一個國務秘書的職位來處理相關事宜。

這令人不得不懷疑勒龐對待女性的真實态度。

其他方面,諸如反歐盟、強化國家權威方面,勒龐的立場同樣沒有太大變化。(相關内容,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法國:主流政黨衰落,極右勢力崛起》)

當然,并非無人能看到勒龐這種精心包裝下從未改變的實質。

在斯蒂林-溫德爾的演講中,馬克龍的支援者武洛(Vincent Vullo)也前來聆聽。

這位62歲的老人希望了解一下,真實的勒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會後,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她沒有什麼大改變,她的很多話依然是「純粹的、鐵杆的種族主義」:

「她是個騙子——她想讓我們,相信她已經變得穩定,比以前更加溫和,沒有那麼強烈種族主義。但這隻是她進入第二輪選舉的方式。」

是的,勒龐并沒有真正改變她傳承自父親的政治遺産。

誰塑造了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勒龐落敗法國大選背後

◎ 兩位勒龐的支援者,在聆聽勒龐的演講後,表示「我們對她目前的綱領更滿意」。

圖檔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而在《逆流而上》的結尾,勒龐将法國本身描述為一種類似家庭和傳承的關系。

她認為,法國人之間的紐帶之深超出了理性,如同一種親屬之間的關系。這種認識的言外之意是,親屬關系隻限于法國人之間,與外人無關。

縱觀勒龐的人生,她會生出這種看法,并不奇怪。

這種判斷,或許是她受老勒龐影響而形成的,随之成為她後續政治立場的根源所在。

而勒龐父母之間的傳承則再一次證明,雖然他們的政治理念在細節上會出現變化,會在具體路線上會根據選舉情況,産生偏移或者軟化,但對于權威、民族、家庭傳承、共同體等觀念的一貫強調,并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他們之間政治理念的傳承,一直在持續。

然而,如魏格爾所言,問題不在于傳承,而在于這種理念本身:

「基于血緣繼承和盲目情感的民族性觀點,在歐洲有着危險的前車之鑒,但勒龐對從過去吸取教訓不感興趣。」■

參考資料

Immigration, abortion and crime: Is France's Marine Le Pen truly far-right?. The Local France, 2022-04-13.

Adam Nossiter. Approaching 90, and Still the ‘Devil of the Republic’.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3-16.

Eleanor Beardsley. Marine Le Pen's 'Brutal' Upbringing Shaped Her Worldview. NPR, 2017-04-21.

Lara Marlowe. Jean-Marie Le Pen: Self-portrait of a vulgar but at times erudite politician. The Irish Times, 2018-03-03.

Moira Weigel. Marine Le Pen's Memoir: a Dutiful Daughter's Sanitizing of Far-Right Politics. The New Yorker, 2017-05-06.

Norimitsu Onishi, Constant Méheut. A Reinvented Marine Le Pen Threatens to Upend French Elec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4-07.

Rim-Sarah Alouane. Marine Le Pen Is as Dangerous as Ever.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4-20.

Sophie Pedder. Marine le Pen, L'Etrangère. The Economist, 2022-04-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