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身,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話來形容馬建飛——從一位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的轉變再貼切不過了。因為,了解馬建飛的人都知道,他在藝術這條路上是受過困,有過坎坷的,且他為了畫畫是出了名的能吃苦。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乾坤灣的春天》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上世紀六十年代,陝北綏德的農村還是非常的貧困,人們隻能靠吞糠咽菜維持生計。後來,由于生活所迫,馬建飛随父母轉赴延安,落戶在延安棗園張天河村。

此時,家境雖有好轉,但收入也僅夠維持生計,并無多餘的經濟能力支援馬建飛學習油畫。然而,對一心想成為畫家的馬建飛來說,家庭的拮據并沒有徹底讓他放棄畫畫,他望着自己熱愛的家鄉,經常“不由得地在想像中畫着自己喜歡的油畫,并不由自主地用手比劃着,直至旁人問他在想什麼事時,他才從讓自己魂牽夢繞的油畫想像中清醒過來。”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就是這種對油畫的癡迷與執着,讓馬建飛在學習油畫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了下去!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小村》

功夫不負有心人

馬建飛正式學習油畫是在1983年,那時他已經20歲了,“爸爸領我去靳老師家,征求意見後,我開始正式學畫的。”也就是從那時起,馬建飛成了著名油畫家靳之林先生的門生,走上了專業繪畫之路,可以說靳之林先生是馬建飛的油畫啟蒙老師,也是“靳老師使我(在繪畫上)有了質的飛躍”。

2001年,馬建飛迎來了他油畫學習生涯的轉折點。這一年,老師靳之林陪靳尚誼先生來延安,當時作為一位基層美術幹部的馬建飛有幸在一旁觀看靳尚誼作畫。他在《自序》中對這段經曆這樣描述:“看靳尚誼先生畫畫,初看時感覺也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但越畫越精彩。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完他那引人入勝的作畫過程後,覺得受益匪淺,也燃起了我畫畫的熱情,似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而馬建飛的這次“偷師”之作——母親的肖像,也得到了靳尚誼的稱贊,這使馬建飛備受鼓舞,也使其意識到了向名家學習繪畫的必要性。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母親》

同年初秋,靳之林先生回延安作畫,馬建飛跟随老師靳之林到陝北黃河畔乾坤灣的小程村寫生。他說:“那次去黃河邊寫生是我西安美院畢業後第一次随他去寫生,學風景油畫,那次比原來進步了許多。”

此後經年,馬建飛都陪靳之林到陝北各地寫生,他們一起到不同的地方畫黃河、畫黃河人家,畫北國風光的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畫名人故居、曆史遺迹……寫生期間,馬建飛的刻苦作畫給靳之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靳之林在《馬建飛油畫》一文中這樣寫道:“數九寒天,我們一起畫榆林大漠雪景,我因為身體原因不敢多畫,他則不同,一畫就是十幾天。耳朵凍爛了,手腳凍爛了,他無怨;炎炎夏日畫黃河,早出晚歸,管不了妻子,管不了兒子,他無悔。”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紅高粱》

2007年,馬建飛同靳之林到延安宜川壺口畫黃河。這一次,馬建飛的油畫作品受到了靳之林的高度贊賞,“從來沒有哪一幅陝北寫生讓我這樣仔細地看過”。這對馬建飛而言無疑堪比千金,更加堅定了他繪畫的信心,至此,馬建飛更加深刻的體會了靳之林的本原哲學,在繪畫中努力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除了同老師靳之林到陝北各地寫生,馬建飛更多時候是獨自一人開着車,載着繪畫工具出去寫生。他喜歡陝北,熱愛陝北,外出寫生幾乎跑遍了陝北、畫遍了陝北,那裡的山山峁峁、坑坑窪窪都出現過馬建飛的身影。陝北之于馬建飛就如同魚翔淺底、鳥翔空谷,“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馬建飛就是陝北的遊魚、飛鳥。馬建飛說:“這裡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繪畫源泉,有着豐富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的所在地,是紅色革命的聖地。這片土地的博大厚重,讓我創作出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油畫作品。”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春耕三月》

十年如一日不斷地寫生創作使馬建飛的繪畫水準有了質的飛躍,而且還得到了老師的贊譽,但是馬建飛并沒有志得意滿,仍保持謙虛求教、不恥下問的學習态度。每每有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的畫家到延安作畫,他都全程陪同,并帶上自己的作品去當面請教,認真聆聽畫家的指導。此外,馬建飛還喜歡參觀展覽,對每一幅作品都認真觀看,仔細揣摩,然後将在展覽作品中的感悟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去,進而使得作品更加豐滿。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黃河蒙眬》

馬建飛就是這樣锲而不舍地堅持向名家學習,堅持寫生,才有了繪畫藝術上質的飛躍:繪畫風格由執著的寫實轉向山巒峭立的筆墨寫意;作品由技法層面的模拟自然到情感抒發、筆墨合一的意境,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陝北油畫風格。

如今,馬建飛已經實踐了一個畫家由不懂到成熟的三個過程,即由無理作畫到以理作畫,再到以情作畫。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黃河萬裡雪》

曆經千帆終有成

靳之林說:“油畫的靈魂是色彩意境。陝北黃土高原的色彩意境很難畫,難就難在它是那樣的質樸無華。色調灰灰的,但又是那麼樣的明朗通透,那麼樣的獨具魅力。這也正是陝北人文特有的氣質。”畫好油畫需要把握好色彩及其色彩關系,然而“很多人畫的陝北,色彩的使用是對的,色彩關系把握得也不錯,但畫出來的始終不是陝北人所熟悉和鐘情的色調與色彩意境。”而馬建飛卻領悟到了陝北風景油畫的真谛。這得益于他十幾年的勤奮藝術實踐,大量的寫生讓陝北的早與晚、陰與晴、明與暗早已成為他筆下再熟悉不過的線條藝術,他的寫生作品大都表現了陝北人具有的特有魅力以及對色彩意境和筆墨合一的情感抒發。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雨後壺口》

2014年,馬建飛迎來了他藝術人生中第一個個人油畫展,“黃河哺藝——馬建飛油畫展”,這次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一經展出便非常轟動,獲美術界力挺,參加開幕式的和觀展的全國著名藝術家有靳尚誼、邵大箴、靳之林、範迪安、肖鋒、吳長江、趙友萍、蘇高禮、杜健、杜滋齡、李延聲、王勝利等,其中兩幅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是延安油畫第一次走進國家美術殿堂舉辦個展。展覽主題“黃河哺藝”由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親自題寫,充分表達了對這位從延安走來的藝術家的褒揚。展覽作品充滿了來自黃河之畔、陝北高原的濃郁氣息和醇厚色澤。2016年,他的個人油畫展“從陝北走來——馬建飛油畫展”相繼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和甘肅美術館舉辦。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棗園春雪》

有人說馬建飛的油畫作品具有“土”味的标志,充滿着鄉土、鄉情的樸素,有着鮮明的黃土特色與情懷。然而,正是作者用心和色彩互動,以及長久的陝北生活所積澱的品格,才使其作品“文質”兼備,既恰到好處的表現了陝北山河樸素粗犷的“質”,又讓觀者感受到陝北光華烨然的“文”。

中央美術學院範迪安院長評價說:“馬建飛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反映出的陝北文化、黃河文化品質,正印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功夫不負有心人’的成才道路。這位來自寶塔山下、延河岸邊的藝術家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顆富有理想追求的赤子之心,還有那由黃河哺育出來的獨特藝術風格。在黃河的哺育之下,我相信他的藝術會不斷地精進,他的藝術人生也會像黃河一樣,以頑強的毅力穿越九曲十八灣,不斷走向寬闊的前景。”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綏德靈寶山》

馬建飛曾說,他是一個消費型畫家,走的是董希文、靳之林、靳尚誼的畫風體系。

馬建飛說繪畫中所表現的松動特征是從生活中來,他時常被大自然的風景與和諧意境所感動着,有時會突然生發出對生命的沖動,力圖表現含蓄與厚重的特征;有時想迅速抓住最感動人的地方,形成渾然一體的感覺。

“吾将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馬建飛這種執着的藝術熱情、堅持寫生創作的精神,以及對黃河與陝北故土的熱愛,讓他十幾年如一日地在陝北大地上奔走創作,用畫筆和顔料向世人訴說着陝北的自然、人文景觀。

提一桶青山畫意,背一肩大地情愛。這就是馬建飛。他猶如一位行走在黃河之濱、陝北高原的歌手,用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叙述對于黃河與陝北的熱愛與眷戀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寶塔山最後的殘雪》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初夏》

從農村小夥到油畫藝術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建飛 《陝北春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