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衆所周知,封建社會的本質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父系社會,在古代,女子的地位一直低于男子,在大部分朝代,為官做宰更是獨屬于男子的權利。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依然有不少傑出的政治女性在曆朝曆代的史書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清朝孝莊文皇後就是其中之一。

孝莊文皇後一生曆經四位帝王,其政治才能無人敢于質疑,而在她臨終之際,曾留下一句遺言,康熙皇帝至死都未能想出解決之法,最終38年後被雍正帝輕松解決,那麼,這句遺言究竟說的什麼呢?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孝莊臨終遺言,康熙為難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庭内宮傳來昭聖太皇太後孝莊病危的消息。

得知這個消息的康熙帝第一時間就趕到了祖母身邊,不分晝夜地随侍在側,親自侍奉湯藥。

康熙帝自幼在孝莊身邊長大,祖孫之間的感情異常深厚,是以,在孝莊病倒之後,康熙不顧自己帝王身份,親自帶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為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孝心誠意能夠感動上蒼,讓祖母延年益壽。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為此,康熙皇帝甚至願意折損自己的壽命來換取祖母的生命,“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緻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孝莊在康熙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然而,古代帝王雖自稱受命于天,然而卻并非真正的“天子”,生老病死,人之序倫,又怎會因為人力而有所更改。

更何況,當時的孝莊太後已經年過花甲,她曆經四位草原王者,在時人眼中,已經足夠稱得上高齡了。

無論康熙帝如何誠心,孝莊太後的身體還是日漸衰敗下去。

臨終前的一段日子,每當康熙陪伴在側時,孝莊太後口中反複叮囑的都是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後人揣測,或許是因為當年的順治帝太過重情,這才使得孝莊太後心中始終有個心結,是以她在教養康熙帝時,一直希望他能将大清江山放在首位。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後安靜平和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屬于她的傳奇本該就此封存,但卻因為她的一句臨終遺言,又給了之後的兩位帝王一個難題。

孝莊太後臨終之前,她對康熙囑咐道:“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将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吧。”

孝莊太後臨終前,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也對康熙這個由她一手撫育長大的孫子表示了肯定,她的句句臨終之言,幾乎都是圍繞着大清的江山社稷而言,隻唯獨對自己的身後事,留下了這樣一句囑托。

或許孝莊太後自己也未曾想到,這句臨終遺言,幾乎困擾了她最疼愛孫子一輩子。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衆所周知,古人雲,生同衾死同穴,皇室宗親更是如此,甚至,在三妻四妾的封建社會,能夠與丈夫合葬一穴,更是每個妻子自身地位的象征。

清朝太後崩逝後,都會葬入先皇陵寝,與其共葬,稱為帝後同穴,國祚之恒。

然而,孝莊的臨終遺言卻對自己的墓地另有安排,這樣一來,就讓康熙為了難,一面是祖宗規矩,一面是祖母臨終遺言,無論遵循哪個,背棄哪個,都并非兩全之法。

于是,康熙帝左思右想之後,隻能先取了折中之法。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他給祖母上了非常尊崇的谥号—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簡稱孝莊文皇後。

并且根據她的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時安放在京東清東陵,并将孝莊生前居住的慈甯宮東王殿五間拆建于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

但是,衆所周知,這隻是權宜之計,一國之後又怎可能一輩子暫居于此,這不過是康熙皇帝既想滿足祖母的願望,又未曾想到合适的機會時的權宜之計。

然而,就連康熙帝自己也未曾想到,這件事一直為難了他整整38年,直到兒子雍正帝上位,才得到解決。

孝莊太後崩逝之後,康熙帝曾多次想要遵循祖母遺願,為其另擇他地修建陵寝,然卻遭到清朝王氏宗親的抵制。

康熙帝既不願違背祖母的臨終遺願,又無力抗衡所有宗親,是以也隻能将孝莊太後的靈柩安放于暫安奉殿,因為此地也是孝莊太後生前最喜之地。

隻是沒想到,這件為難之事一直到康熙帝駕崩也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雍正帝下旨

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帝下旨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将孝莊文皇後的靈柩葬入其地宮。

此舉一出,又遭到了不少王室宗親和滿清大臣的反對,畢竟,倘若事情如此容易解決,康熙帝也不會猶豫38年還未能讓祖母入土為安。

不過,困擾康熙帝多年的難題雍正帝早在下旨之初就有了主意,因為孝莊文皇後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他下旨稱其為“昭西陵”。

而在地理位置上,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東陵風水牆内,反而形成阻隔,這樣一來,孝莊就地葬入地宮,既滿足了與皇太極合葬一穴的規矩,又實作了她臨終前的最後遺願,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盡管當時的皇室宗親依然有不少反對之音,但是畢竟此時距離孝莊文皇後崩逝已經有三十八年之久,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更何況是一國太後,是以,皇室宗親之中雖仍有不少反對之音,但是已不像康熙帝在世時那樣堅決。

加之,雍正帝上位之後,再次加強了中央集權和皇權,使得帝王的權利進一步增強,加之雍正帝已經為此事想出了一個好的說辭,因而諸多宗室族老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至此,這樁纏繞在康熙帝心頭多年的難事終于得到解決,而孝莊文皇後的臨終遺言也終得實作。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孝莊為何這樣的遺言

孝莊文皇後的臨終遺言不僅困擾了康熙帝多年,也讓後世的史學家們多番揣測。

時至今日,史學界關于其原因有這樣三種推測。

首先,便根據孝莊文皇後臨終所說,她認為皇太極已經去世多年,自己如果要和他同葬,勢必要大興土木,這樣一來,無疑會打擾皇太極的在天之靈,孝莊文皇後出于尊重之意,是以不想與其合葬。

而第二種說法,則是蒙上了一層愛情色彩。

據說孝莊文皇後曾和多爾衮有過一番情誼,而她入宮之後也并未受到皇太極寵愛,甚至在皇太極去世後,她能一路扶持自己兒子登上皇位,都是因為多爾衮的扶持,因而在她心裡,或許并不願意死後與其他男人合葬,即使這個男人是她名正言順的丈夫。

當然,這一觀點雖流傳最廣,卻并未有充分的史料予以佐證。

而第三種觀點,則是和當時剛剛興起的火葬風俗有關,據說當時要與皇太極合葬,也必須火葬,之後骨灰才能入葬昭陵,但是孝莊文皇後并不願意,因而才在臨終之前留下那樣的遺言。

這三種觀點均是當今史學界流傳較廣的幾個觀點,當然,關于孝莊文皇後的臨終遺言史學界還有很多其他揣測,不過均無更多佐證。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曆經四位霸主,三位帝王

孝莊文皇後一生不僅曆經四位草原霸主,輔佐三位帝王,更是親自培養出了清朝興盛之主康熙,她既是一位賢德的宮妃,也是一位優秀的女性政治家。

她原本出身蒙古貴族部落科爾沁,後嫁給皇太極為側福晉,皇太極登基為帝之後,冊封其為莊妃,位居四妃之末。

盡管後世對這位奇女子諸多褒揚,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在皇太極生前,孝莊文皇後并不十分受寵,即使她生下後來的順治帝,也依舊沒能成為皇太極的寵妃。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直到皇太極去世,孝莊文皇後輔佐幼子登基,與攝政王多爾衮共同臨朝,這才真正開始了她的傳奇一生。

不過,後人更多的都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她和多爾衮之間的愛恨情仇,而忽略了在順治帝親政之前,她為清王朝所做的貢獻。

皇太極在世時,孝莊文皇後雖不十分受寵,但她的聰慧之名就已經遠揚蒙古諸部落,盡管她出身蒙古貴族,但是卻十分懂得團結漢人的重要意義,是以在皇太極初登帝位之時,她也曾給皇太極出過不少頗有意義的奏議。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後來,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之後,順治繼位,名義上多爾衮為攝政王,然他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征戰,統一國土,真正臨朝的是孝莊文皇後。

這一期間,朝廷上下一心,對外征戰各部,收攏土地,對内輕徭薄賦,穩定朝堂,可以說,清初的政治清明,是離不開孝莊文皇後的臨朝觀政的。

甚至有史學家稱,當時的孝莊文皇後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機會和實力,不過,她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而已。

隻是順治帝親政之後,先是剝奪已故多爾衮的爵位稱号,後重用漢臣,親近漢族後妃,更是因為獨寵董鄂妃多次與孝莊頂撞,最後導緻母子倆心結難解。

或許,作為大清的太後,孝莊文皇後已經對得起清朝王室,但是作為一個女子,她不受丈夫寵愛,與兒子離心,也是一大悲劇。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撫養康熙,培育明君

盡管孝莊文皇後後來與兒子順治帝的關系并不十分親近,但是後來的清聖祖康熙帝卻與這位祖母感情深厚。

康熙帝的生母佟妃出身漢八旗,起先也受寵過一段時間,然則董鄂妃入宮之後,便漸漸不再受寵,而她生有一子,即後來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作為順治的第三子,非嫡非長,加上當時順治帝獨寵董鄂妃,是以對他并不十分關懷。

孝莊文皇後雖不喜漢人後妃,但是對自己的這位孫兒卻非常疼愛。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而後,康熙身染天花,經過救治,順利脫險,更讓孝莊文皇後認定此子身負大造化,于是更加對其更加看重。

公元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帝突然崩逝,臨終前,他立下遺照,将皇位傳給黃三子玄烨,随後駕崩。

康熙繼位時不過八歲,順治擔心主少國疑,特地為其指派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希望在康熙帝親政之前,四人共同輔佐,互相制衡。

自此,年僅八歲的康熙帝除每日學習讀書外,大部分的時間便受孝莊文皇後的親自教導。

康熙帝少年時期并不受父親疼愛,母親佟佳氏在他十歲時病重,可以說,孝莊文皇後是他年少時給予他最多疼愛的長輩,這也是為何後來孝莊文皇後崩逝前,康熙帝如此傷心不舍的原因之一。

康熙後來以十四歲稚齡擒拿鳌拜,其膽氣勇武也并非天生,其中不乏孝莊文皇後夜以繼日地耐心教導,甚至于,在康熙之後的親政生涯中,無論是為政風格亦或處事方式,很多方面都與孝莊文皇後相似,可以說,孝莊文皇後對康熙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遠超于其父順治皇帝。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清昭西陵

康熙帝以孝治國,十歲時,其母佟佳氏病重,他不舍晝夜,親奉湯藥,赢得朝中上下交口稱贊。

後孝莊文皇後病重,更是如此,康熙帝不僅茹素多日為祖母祈福,更是願以自己壽命換取祖母安康,可見其孝心。

但是,孝莊文皇後臨終前的一句遺言,卻讓康熙帝犯難了三十八年,從私情上來說,無疑康熙帝更想成全祖母的臨終遺願,但是他身為帝王,也有太多的無能為力,是以也隻能取折中之計。

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松破解

甚至一直到他臨終,都未能想出解決之法,這也是他的一大憾事。

所幸,雍正帝繼位之後,了解父親的心結所在,經過多番思索,最終想出兩全之策,将孝莊文皇後就地葬入地宮,并在原地修建陵寝,稱其為昭西陵。

雍正三年,即1725年,也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周年,雍正帝特地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重提舊事,他以孝莊文皇後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曆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将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莊文皇後葬入地宮。

昭西陵作為清王朝的第二座皇後陵寝,其規模宏大,也是清朝級别最高的皇後陵,這不僅寓意着孝莊文皇後對清初朝廷所做的貢獻,更代表了清朝數位帝王對其政治才華的認可。

其中,昭西陵多處構造與皇後陵寝規格不同。

清代的衆多陵寝之中,無論是帝後陵,還是妃園寝,其墓室的大殿都是歇山頂,差別也隻有單檐、重檐的分别,但是唯獨昭西陵大殿是庑殿頂的,而庑殿頂則是古代建築中最尊貴、最進階的形式,從這裡也展現了墓主人的地位。

除此之外,清代所有陵寝的周圍都隻建造了一道圍牆,但是昭西陵卻有内外兩道圍牆,這也成為了清陵中唯一的特例。

參考文獻:

《清昭陵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