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二戰後發動的對外戰争彙總

作者:無理山泉

美國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以來,在240年的曆史中,沒有戰争的時間僅有21年。據不完全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全世界有153個地區發生了248次武裝沖突。其中,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實施人道主義援助、維護世界和平、保護美國公民生命财産安全等為由,發起了其中的201場,占到81%,導緻3億人死亡。

現以時間為序,曆數二戰後美國發動的13場海外戰争,以此考察美國頻繁發動戰争背後的種種動因:

一、入侵北韓

(1950.6.25—1953.7.27)

北韓戰争和越南戰争是二戰後美國在亞洲用軍事手段遏制“共産主義擴張”的具體嘗試。其中,北韓戰争起源于北韓半島上朝韓之間的内戰,分别支援朝韓雙方的蘇聯、中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緻使内戰迅速演變為國際戰争,成為冷戰時期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

1945年8月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時,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簡稱“三八線”),在北韓劃界而治,留下内戰隐患。

1950年6月25日,北韓不宣而戰,進攻南韓,曆時三年的北韓戰争爆發。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号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南韓抵禦北韓的進攻。8月中旬,北韓人民軍将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南韓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包括英國、法國、加拿大、澳洲等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隊在南韓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北韓請求赴朝,與北韓并肩作戰,曆經數次戰役,最終将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韓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進行停戰談判,于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北韓停戰協定》。戰後,美國的年度軍費由北韓戰争前的150億美元飙升至400億美元以上,同蘇聯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導緻冷戰局面進一步加劇。

二、武裝幹涉黎巴嫩

(1958.7.15—10.25)

黎巴嫩位于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屬于中東國家。中東地區因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冷戰中成為美蘇争奪的重點區域之一。

1957年,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出關于中東的特别咨文,中心思想是“中東出現的真空必須在俄國人進來之前由美國來填補”,要求國會授權他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他還送出了中東決議案,宣稱保持中東地區國家的獨立和完整關系到美國的重大利益,進而授權總統動用2億美元,給這些國家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美國可在這一地區使用武力,以對付“國際共産主義的武裝侵略”。3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該決議,決議的基本原則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1958年7月,根據艾森豪威爾主義,美國出兵黎巴嫩,幹預黎巴嫩内政。

黎巴嫩總統卡米勒·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引起人民的反對。

1958年5月,黎巴嫩爆發了反對夏蒙政權的武裝起義。7月15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應黎巴嫩政府請求和“保護黎巴嫩主權”、“保護美國僑民”為由,準許了“藍蝙蝠行動”(Operation Blue Bat),宣布出兵黎巴嫩,保護其“被國際共産主義威脅的政權”,以加強親西方黎巴嫩政府,支援夏蒙總統反對來自叙利亞和埃及的威脅。7月16日下午3時,在美國海軍第6艦隊護送下,1400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人員,在貝魯特以南國際機場附近的哈爾迪灣實施登陸。爾後,美國又通過西德“空中走廊”不斷增兵。到8月上旬,美國侵黎兵力達到4.8萬人。

美國的武裝幹預持續了大約三個月,直到要求援助的夏蒙總統完成其總統任期。美國和黎巴嫩政府部隊成功占領了貝魯特港口和國際機場。危機結束後,美軍于10月撤出。

三、侵略越南

(1961—1975)

越南戰争簡稱“越戰”,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武裝幹涉越南,支援南越(越南共和國)與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援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相對抗的一場戰争。

1965年,北越向南越發動攻擊,美國出兵援助南越,代号為“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該行動由美國空軍、海軍和越南共和國空軍于1965年3月2日至1968年11月1日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由于北越獲得盟國援助,擁有了精良的空對空和地對空武器系統,使得該行動成為冷戰時期最激烈和艱難的空戰。一年未到,美國已損失170架飛機,南越空軍損失8架飛機。空襲北越耗資約9億美元,整個越南戰争花費美國約7380億美元,期間有超過5.8萬美國士兵陣亡。1965-1975年間,美國空軍在越南、寮國及高棉投放了大約760萬噸炸彈,幾乎是二戰的三倍。美國最終在1973年撤軍,北越于1975年統一了越南。美國最終戰敗。

關于美國在越戰中為何失敗,當時主導越戰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認為,主要是因為美國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義精神力量,高估了自身現代化武器對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戰争的力量;約翰遜總統的國防部長克拉克·克利福德認為是美國所支援的南越政府A錢腐化,内鬥不已、軍心渙散、兵無鬥志;尼克松總統和福特總統的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将此歸咎于美國國内激烈的反戰運動;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大師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則認為,越戰是美國對第三世界進行的武裝幹涉,是一場不義的戰争,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對,是以難逃失敗命運。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戰争,也是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敗得最慘的戰争。越戰極大改變了冷戰态勢,使美國由冷戰中強勢一方轉為弱勢。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内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于分裂狀态,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四、入侵格瑞那達

(1983.10.25—11.2)

北美洲島國格瑞那達位于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門戶,扼守着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馬運河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3月,格瑞那達國内發生政變,親西方政權倒台,新政權親蘇聯、古巴傾向日趨明顯。為遏制蘇、古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美國借格瑞那達内部發生政變之機,聯合中美洲七個加勒比國家,對格瑞那達發動了代号為“暴怒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的武裝入侵,這是自越南戰争失敗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采用突然襲擊方式,對格瑞那達實施傘降和機降着陸,陸海空聯合作戰,揭開戰争帷幕。1983年10月26日,美軍攻占格軍司令部。28日,美軍控制首都聖喬治,主要戰鬥基本結束。此後,美軍派出小分隊,對撤至格島北部山區的對方殘部進行搜剿,查繳了島上所有武器彈藥庫。至11月2日,美軍完全控制了格瑞那達,戰争遂告結束,整個過程曆時僅8天。此次戰争的結果是,美軍僅19人陣亡,116人受傷,損失直升機9架。格瑞那達軍方亡40餘人,被俘15人,其餘逃散。

美軍控制格瑞那達後,由英國女王任命的格瑞那達總督重新組織新政權,美軍陸續撤出。總體而言,這場戰争是美國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侵略戰争,遭到包括其西歐盟國在内的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美國的國際形象是以大為受損。

五、空襲利比亞

(1986.4.15)

20世紀60年代,北非國家利比亞政局動蕩。1969年9月1日,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紮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九月革命”,推翻伊德裡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後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1976年,美、利關系緊張,卡紮菲下令收回美國在利比亞德惠勒斯空軍基地,使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受損。70年代,利比亞為抵制美國的影響和滲透,廢除與美國簽訂的一系列軍事、經濟、技術協定。卡紮菲在推行反美政策的同時,積極向蘇聯靠攏,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争(1973.10.6—10.26)以後,蘇利關系發展迅速。1980年,美國宣布利比亞為“支援恐怖主義國家”,關閉了駐利比亞大使館。

1986年4月5日,在西德柏林,美國駐軍常去的一家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兩名美軍士兵和一名土耳其裔德國婦女死亡,另有230人受傷,其中包括50多名美軍人員。美國聲稱從東德的利比亞特工處獲得了有關襲擊事件的電話記錄。在與歐盟和阿拉伯合作夥伴進行數天外交談判之後,羅納德·裡根總統于4月14日下令對利比亞進行打擊。

1986年4月15日,美國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由,發動代号為“黃金峽谷”(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的行動,對利比亞實施海空聯合打擊行動。在此次行動中,美國使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戰、精确制導、高速反輻射雷達和遠端航空等高技術武器裝備,對利比亞實施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空襲作戰。美國海空軍以電子戰飛機為先導,首先壓制幹擾對方的防空系統,爾後再出動大批戰機實施精确打擊,僅用短短23分鐘,就摧毀了重點預定目标。在此次襲擊中,卡紮菲本人受傷,其一歲半的養女死亡,兩個5歲左右的兒子炸成重傷,美國達成了所謂“降低了利比亞支援和訓練恐怖分子的能力”的作戰目的。

其間,美國飛機從英國基地起飛,準備對利比亞城市的黎波裡和班加西進行轟炸,但由于法國和西班牙拒絕為美軍飛機開放領空,美軍飛機通過空中加油才得以完成轟炸任務。

六、巴拿馬戰争

(1989年—1990年)

中美洲最南部國家巴拿馬連接配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橋梁”。巴拿馬戰争是指1989年底,美國為争奪巴拿馬運河權益、悍然入侵巴拿馬、推翻諾列加政府的軍事行動。

1989年12月15日,巴拿馬全國群眾代表大會采取緊急措施,任命軍事強人曼紐爾·諾列加為政府首腦,授予其絕對權力,并宣布巴、美處于戰争狀态。12月16日晚21時,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士兵發生沖突,美海軍陸戰隊一名上尉死亡,另一名軍官受傷,巴拿馬3人受傷,其中一人是路邊女童。

1989年12月20日淩晨,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财産安全”為由,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着夜色對巴拿馬實施“正義事業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首次動用了6架F-117A隐形戰鬥轟炸機,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标同時發動突然襲擊。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準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衆,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美國作戰行動在48小時内完成,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諾列加被迫走出梵蒂岡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1990年1月12日,巴拿馬戰争結束。

美國總統布什聲稱,美軍入侵巴拿馬的目的是“為美國人創造安全的環境;確定巴拿馬運河的完整;為自由選舉的安達拉政府提供穩定的環境;把諾列加捉拿歸案”。在此次沖突中,美軍23人陣亡,325人受傷;巴方205人陣亡,1236人被俘,産生難民約2萬人左右。

七、賴比瑞亞武裝撤僑

(1990.6.3—1991.1.9)

賴比瑞亞共和國位于非洲西部。1980年,原住民塞缪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率領士兵發動政變,結束了美國黑人移民後裔的統治,建立軍政府。1989年,賴比瑞亞全國愛國陣線上司人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率部打回國内,内戰爆發。

1990年6月3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内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由,宣布實施“利刃行動”(Operation Sharp Edge),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5日,位于賴比瑞亞海岸的美國特遣部隊的海軍陸戰隊攻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開始了撤離行動,最終撤出2690人,其中包括330名美國公民,以及賴比瑞亞、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的國民。美國海軍支援了這次行動,成為美國海軍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

八、海灣戰争

(1991.1.17—2.28)

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兩德統一,美蘇之間結束長期冷戰狀态,全球戰略格局從兩極向多極轉換,國際政治力量失調,局部地區力量失衡,區域不穩定因素增加。

在中東,伊拉克為了解決與科威特的邊界糾紛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淩晨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占領了科威特全境,引發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争的直接導火索。美國在海灣地區擁有巨大經濟利益。8月7日淩晨2時,布什總統正式準許了“沙漠盾牌”行動(Operation Desert Shield)計劃,向海灣地區緊急增兵,以阻止伊拉克進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複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發動了局部戰争。此次戰争代号“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持續僅42天,是人類戰争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軍費最多的一場戰争。

在海灣戰争中,美軍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取得了壓倒性的制空優勢、電磁優勢。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了各種用途的飛機,實施空中作戰,對伊軍進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襲。戰争開始前,美軍使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軍電子裝置實施強烈幹擾,壓制伊軍的通信和預警雷達系統,保證空襲行動的突然性。

在作戰過程中,美軍針對伊軍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戰,對伊軍電子裝置、防空雷達和通信網絡等進行了壓制,緻使伊軍指揮失靈,通信中斷,空中搜尋與反擊能力喪失,隻能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此外,美軍飛機、坦克、步兵戰鬥車乃至單兵武器都裝備有紅外夜視裝置、雷射夜視儀和紅外熱成像裝置等夜視夜瞄器材,能夠晝夜不停地連續作戰,有效打擊了伊軍。最終,多國部隊以較小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660号決議,從科威特撤軍。

在海灣戰争中,伊拉克損失慘重,2—3萬名士兵陣亡,超過7萬名受傷。美國在這場戰争中使用了貧化鈾武器,造成伊拉克軍方和平民的癌症發病率在4年内上升了大約20倍。

九、武裝幹涉索馬裡

(1992.12.4—1994.3.21)

索馬裡位于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裡半島上,因其突出的地形而被形象地稱為“非洲之角”,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索馬裡局勢長期動蕩,内戰連綿不斷。

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以“人道主義援助”為由,組織名為“重建希望”(Operation Restore Hope)的維和行動,宣布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裡的援助行動。索馬裡勢力最大的軍閥法拉赫·艾迪德認為維和部隊阻礙其擴張勢力,是以伏擊了巴基斯坦部隊,造成24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1993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維和部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艾迪德。10月2日,“線人”報告,艾迪德的兩名進階助手出現在摩加迪沙奧林匹克飯店。10月3日,美軍開始抓捕行動。該行動由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合作進行,但由于準備不充分及情報錯誤,導緻該行動陷入混亂,兩架美軍160航空團的黑鷹直升機被先後擊落,機上幸存人員陷入民兵的包圍之中,原本計劃1個小時完成的秘密抓捕行動衍生成戰争事件。陷入索馬裡民兵甚至平民重重圍攻下的美軍在摩加迪沙激戰15小時後,才在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掩護下撤回安全區。

行動中,共有19名美軍喪生,1人被俘,70餘人受傷;除上述兩架直升機被擊落外,還有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索馬裡平民和民兵傷亡超過1000人。此次行動成為美軍自越戰以來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10月4日下午,美國的電視螢幕上反複出現索馬裡人用繩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國特種作戰隊員的屍體遊街示衆的畫面,被俘美軍也上了電視。美國輿論一片嘩然。1993年底,美國克林頓總統最終下令撤軍。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裡撤出。

十、科索沃戰争

(1999.3.24—6.10)

科索沃位于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北面為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南臨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面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原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中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區。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在鐵托總統的管控下,民族沖突暫時掩蓋。鐵托去世後,多種勢力湧動。科索沃戰争便是一場由南斯拉夫民族沖突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動下爆發的局部戰争。

科索沃阿族人希望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但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緻使局勢動蕩。1999年3月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聲稱“防止科索沃人道主義危機”,于3月24日起對南聯盟發動代号為“盟軍行動”(Operation Allied Force)的大規模空襲。在持續78天的轟炸中,聯軍投射的炸彈總數超過2.5萬枚,其中精确制導攻擊炸彈約8千枚,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科索沃戰争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絕對的空中優勢,打擊弱勢的南聯盟,通過武力,迫其就範。此次戰争的作戰樣式為典型的非接觸式交戰,即雙方始終都未在戰場上近距離作戰,這在世界戰史上極為少見。在交戰過程中,北約主要采用三種戰法:一是在距戰場上千公裡處發射巡航飛彈進行攻擊;二是從美國本土或盟軍基地出動隐形轟炸機,在電子幹擾機的支援下,深入戰區,投射精确制導炸彈;三是在掌握戰區制空權的前提下,使用作戰飛機從防區外發射精确制導武器,攻擊預定目标。

南聯盟作為弱勢一方,在戰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複雜的地形優勢,修建了許多洞庫和地下設施,在北約空襲前将大部分飛機、坦克、飛彈等重型裝備藏于地下,躲過大規模空襲,儲存主戰裝備和作戰部隊實力,但沒有有效的反擊手段。6月中旬,北約同南聯盟簽訂停戰協定,由3.7萬人組成的國際維和部隊打着聯合國旗号開進科索沃。

這場戰争造成南聯盟約296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1700名平民死亡,約1萬名平民受傷。境内7個地區的20多個軍事目标被擊中,位于貝爾格萊德市中央的中國駐南大使館也遭到轟炸,死傷超過20人。此外,北約盟軍至少向科索沃和塞爾維亞境内投放了1.5噸的貧化鈾彈,被認為是造成該國癌症病發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十一、阿富汗戰争

(2001.10.7—2014.12.29)

“9·11”恐怖襲擊之後,布什政府提出了一反國際法規則的所謂“先發制人”政策,被稱為“布什主義”,即在國家安全政策和對外交往中遵循“美國利益至上”和“以實力求和平”兩大原則,對恐怖主義和謀求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友好國家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政策,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上以更具進攻性的軍事部署為基礎,采用強硬态度追求美國的國家利益。在“反恐”名義下,布什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争兩場戰争,将“布什主義”推向了極緻。

“9·11”事件後,美國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涉嫌策劃“9·11”恐怖襲擊的“基地”組織頭号人物本·拉登為由,發動軍事行動,打擊塔利班政權。塔利班是由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于1994年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成立。“塔利班”源于阿拉伯語,意為“學生”,如此命名源于成員多是當地不滿軍閥混戰的學生。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起了代号為“持久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軍事打擊行動,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發起戰争。美軍動用15架轟炸機,25架戰鬥機,6小時内實施4輪轟炸,攻擊30多個阿富汗境内目标。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軍共出動作戰飛機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彈飛彈1.2萬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确制飛彈藥。通過軍事打擊行動,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基地”組織在阿富汗基本被摧毀。

阿富汗戰争是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以空中精确打擊為主要打擊樣式的戰争。由于雙方實力對比懸殊,屬于非對稱戰争。2011年5月1日,奧巴馬宣布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境内擊斃了本·拉登。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争結束。

十二、“第二次海灣戰争”

(2003.3.20—2011.12.15)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援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由于伊拉克戰争實際上是1991年海灣戰争的繼續,是以,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争”。

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起向伊拉克發動代号為“斬首行動”(Decapitation Strike)和“震懾行動”(Operation Shock and Awe)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

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戰争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争開始,強調戰争将“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伊拉克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确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飛彈500枚。與此同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向全國發表講話,号召伊拉克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2003年4月9日,美軍進入巴格達。5月1日,喬治·布什宣布,伊戰主要作戰行動結束。2003年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裡特抓獲薩達姆·侯賽因。

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此次戰争曆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11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發表講話,宣布伊拉克戰争正式結束。

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國撤軍之後,伊拉克叛亂激增。恐怖主義活動轉為伊拉克叛亂組織反對中央政府以及伊拉克各派之間的沖突。美國撤軍後的頭兩個月,伊拉克有一千多人遇難。2003年至2014年期間,共有4491名美國軍人在伊拉克喪生。

然而,直至伊戰結束,指控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兩大罪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均查無實據,戰前情報的錯誤及其出兵理由使美國在國際上面臨廣泛的批評。

根據2007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全球服務節目調查報告顯示,在25個國家超過2.6萬人中,73%的人不贊成美國操縱的伊拉克戰争。2006年,英國和加拿大的多數人認為,伊拉克戰争“無正當理由”,英國人批評其政府支援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英國廣播公司(BBC)2007年9月調查發現,世界三分之二的人認為美國應從伊拉克撤軍。

十三、利比亞戰争

(2011.3.19—10.31)

在政治上,卡紮菲支援巴勒斯坦事業。為此,1979年,美國将利比亞列為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之一。2011年2月15日開始,利比亞和平反政府示威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了激烈的軍事沖突。交戰雙方為卡紮菲上司的政府軍和由赫夫特上司的反政府勢力。據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資料顯示,在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援下,赫夫特于1988年建立了利比亞國民軍。2011年3月14日,赫夫特傳回利比亞,負責發起推翻卡紮菲的運動。并非巧合的是,奧巴馬總統也在這一時間簽署“總統調查令”,授權中央情報局采取秘密行動,推翻卡紮菲政權。

2011年3月17日,美國及北約自稱為落實聯合國安理會1973号決議,結成“廣泛聯盟”聯合行動,執行武器禁運、設立禁飛區、保護平民等任務。3月19日起,美、法、英等國戰機和艦艇打擊利比亞當時卡紮菲政權的相關目标。3月31日,北約正式從美英法等國手中接管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指揮權。8月22日淩晨,反政府武裝控制首都的黎波裡,并于10月20日完全占領卡紮菲武裝最後一個據點蘇爾特,卡紮菲被抓,因傷重不治而身亡。10月31日子夜,北約結束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在這次行動中,美國在開始階段動用戰機空襲利比亞,随後由北約接手指揮權。美國之外的國家執行75%的空中任務,美軍主要負責情報收集和空中加油等輔助任務。整個行動中美國一直沒有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隻向反政府武裝提供非武器援助并支援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向利比亞派遣軍事人員。

結語

可以說,二戰後,沒有任何一位美國總統可以稱其為“和平時期的總統”。譬如:

第33任總統杜魯門任期期間,美國發動了北韓戰争;

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黎巴嫩、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剛果;

第35任總統肯尼迪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古巴豬灣、幹涉越南;

第36任總統約翰遜任期期間,美國武裝介入越南戰争、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國;

第37任總統尼克松任期期間,美國在進行越南戰争的同時,武裝入侵高棉和葉門共和國以及策動智利政變;

第38任總統福特任期期間,美國繼續越南戰争;

第39任總統卡特任期期間,美國介入尼加拉瓜内戰;

第40任總統裡根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黎巴嫩、格瑞那達、玻利維亞、洪都拉斯,空襲利比亞,襲擊伊朗;

第41任總統老布什任期期間,美國武裝入侵巴拿馬,并發動海灣戰争;

第42任總統克林頓任期期間,美國突襲索馬利亞、海地和南聯盟;

第43任總統小布什任期期間,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

第44任總統奧巴馬在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便下令空襲利比亞;

第45任總統特朗普于2018年4月下令對叙利亞進行軍事打擊。

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21日釋出的《2012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統計,美國是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對外發動戰争最頻繁的國家。2001-2011年間,每年約有1.4萬至11萬名平民死于美國上司的“反恐戰争”。2017年3月9日國新辦釋出的《201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顯示,2009年以來,美國無人機攻擊僅在巴基斯坦、葉門和索馬裡就造成超過800名平民傷亡。2014年8月8日至2016年12月19日,美國空襲伊拉克7258次,空襲叙利亞5828次,造成733起平民死亡事件,共導緻4568-6127名平民死亡。人權紀錄援引制止戰争聯盟網站2012年6月14日的文章說,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行動制造了生态災難,緻使伊拉克戰後兒童出生缺陷率“驚人增加”。

關于美國為何頻繁發動戰争,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曾總結出五個最主要原因:

一、美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别是面對微弱的軍事力量,很難抵制住訴諸武力的誘惑;

二、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任何地方沒有實力相當的競争者;

三、美國實行志願兵制度,由自願參與行動的人完成軍事行動減少了公衆反對戰争的壓力;

四、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多奉行行動主義,往往贊同美國使用武力;

五、美國的軍事力量控制在總統和少數野心勃勃的顧問手中,篡奪了美國國會宣布戰争的權力,緻使“政府機關之間互相制衡”系統在實際中無法操作。

然而,美國不斷發動海外戰争還有其深層動因。正如美國國際關系專家羅伯特·基歐漢所說:“強國總是尋求建立一種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識形态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具備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護一種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使其免遭敵對國家的破壞,是成功的霸主應有的前提條件。自二戰以來,美國就保持足夠的軍事力量,對蘇聯推行‘遏制’戰略,在其軍事力量的後盾下,美國以多元化原則和制訂展現美國利益的規則為基礎,建立了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美國的軍事力量是為保護其控制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發揮作用的。”

可見,在軍事安全上把控局勢是美國在國際社會掌握政治、經濟主導權過程中可資利用的王牌。從上述戰争可以看出,美國主宰亞洲和中東的計劃在二戰結束時便已顯現。亞洲人口多,消費力強,資源豐富;中東位處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帶,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此,波蘭裔美國地緣政治專家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便曾指出:“今天美國全球力量的範圍和無所不在的狀況是獨一無二的。美國不僅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而且還發展了可以海陸空協同作戰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軍事能力。這種能力使美國能夠以在政治上有意義的方式把它的力量投送到内陸。美國的軍事部隊牢固地駐紮在歐亞大陸,還控制着波斯灣。”

是以,亞洲和中東自然成為美國頻繁發動戰争的主要戰場,美國在亞洲、中東以及歐洲發動的戰争是其二戰後為實作全球戰略目标而進行的實戰演練。

可見,擁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絕對優勢的美國以“保護美國利益”為由進行各種軍事幹預,其目标随着時間和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背後主要動機基本一緻,即為了占據地緣優勢、攫取資源、開拓市場,鞏固和擴大美國在全球的霸權。

在原文之上做了精簡和編輯,原文:http://www.yhcqw.com/14/12773.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