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作者:海大秋
我是海秋,一個愛讀書愛寫作的90後寶媽,如果你也喜歡用溫柔的文字記錄生活,那就右上角“關注”我吧↗

雖然我家是未完待續版本,但是綜合經驗和孩子實際的表現,我覺得我的操作方向是正确的。

比起家裡一書架的繪本,在帶領孩子走向閱讀的路上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家長閱讀的方式

在閱讀的開始階段一定是親子閱讀,而親子閱讀,你是怎麼讀的?

①一字不落地閱讀②聲情并茂地閱讀

③一本繪本連續讀幾天④每天不重複的繪本

我這幾種都做過,但是都是不同時期的

一、一字不落地閱讀,注意力集中進行時

初識繪本,我會一字不落地閱讀,因為孩子第一次跟這個繪本見面,他的注意力都在圖上,甚至因為我拿書的手指頭擋住了圖檔,而挪動我手的指頭。

這個時候,他的注意力最集中。他需要知道故事裡講的是什麼,我們要認真地告訴他。

小雨從1歲時我給他讀了第一個繪本,一直到現在四歲了,他的書越來越多,而我對給他選書有兩個标準:①買他感興趣類型的書②買他出現問題可以幫助他的書。

這兩個标準可以幫助他注意力集中,仔細聽故事内容。

但是對于小朋友來說,一本繪本讀一遍他是記不住的,每次讀完一本,我會問他要不要還聽這本。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

小朋友都有個神奇的本領,就是能夠複述故事裡的内容,不光我家小朋友,問過很多寶爸寶媽,小朋友對熟悉的繪本内容,當你說錯了一個字,他立馬給糾正過來。

我家小雨4歲了,還熱衷于讓我給他讀故事,我依然會一字不落地給他讀,尤其他喜歡的故事哪怕天天讀依舊會聚精會神。

在3歲的階段,他會捧着書,模仿我給他讀書的樣子,讀他喜歡的消防車繪本。

有個階段,小雨不愛去幼稚園,放學跟小朋友玩也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哭哭啼啼,對于社交問題我也無從下手,我沒有辦法用他能了解的方式去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于是我想到了用故事去深入他。

于是我買了關于逆商培養的故事,他聽得津津有味,偶爾我會把繪本裡的人物換成他和他的朋友。短時間内,我沒有看到什麼效果,但是至少我不焦慮了,因為我相信我的方向是正确的。

時間長了以後,才發現這小子很會跟人相處,我想這跟心裡有底氣,内心有力量有很大關系。不再像小時候唯唯諾諾了。

二、聲情并茂地閱讀,滿足好奇心

當繪本熟悉得差不多了,我就開始跟他互動式閱讀了,會在遇到某一個環節跟他讨論。他也會天馬行空地突然想到相關的話題,再反問我。

我倆一個短短的故事,會延伸出很多。

平時走在路上,他也會遇到問題就問為什麼,我也會不厭其煩地引導他分析。

并且告訴他,有些東西爸爸和媽媽不是都知道答案,如果我們不懂,可以一起去查。

于是,他學會了不懂就問,從書本故事裡尋找答案。學會了遇到不懂的問題,去pad上查查,或者問小愛同學。

前兩天,我給他洗澡,他在澡盆裡用玩具輪船弄出波濤粼粼的海浪。

我說“哇,海嘯來啦,快跑”

“什麼是海嘯”

“就是水裡的地震,海嘯一來,把岸上的樓和人都給淹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起來沒完

我很嚴肅地說“海嘯跟地震一樣,是災難,如果是災難不管是人還是物都會受傷,雖然災難不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是不可以放聲大笑,很沒禮貌。”

他不解,問我海嘯長什麼樣子。等洗完澡出來,自己把pad拿來讓我給他看,看完之後,他意味深長,我也給他講了一個日本的記錄故事《巨浪下的國小》,給他延伸了一下。他也就了解了我為什麼說不可以放聲大笑。

總之,孩子的好奇心我無限滿足,也會跟他一起探索這個世界,我們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求知和好奇。

我也從來不限制他看電視,但是會限制每次看的集數,我們兩個都互相信任,因為我們心裡都有底。

他不會覺得我看完這次下次沒着落,而心裡惦記能否偷偷多混一集。我也會在開始看電視前跟他約定看幾集,并且在快結束時不斷提醒他。

并且他會給我講卡通片裡的内容,津津有味。

我覺得很多孩子小時候有很多繪本,長大卻不愛閱讀的原因,大機率就是心裡的渴望沒有得到滿足,繼而産生厭煩心理。

之前小雨外婆帶了他兩天,給他講了兩天睡前故事,我發現了問題所在。

問題在于他外婆。

外婆給他讀故事,在于讀,而不是講!

中間小雨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外婆匆忙地回答然後也不管小雨這個問題有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就繼續讀故事。

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

我媽讓我學口才,學電子琴,學很多東西,都是因為想讓我學,而并不是我感興趣,也不管我願意不願意,一切都是以為我好為出發點,導緻哪樣我都沒有堅持下來。

因為她不會聽我的回報。

當我成為媽媽并且有規劃地培養孩子以後,我發現我小時候走的彎路,其實在于父母。

于是,我跟他外婆認真溝通過這個問題。他外婆太雞血,讓我給他買大量的書,然後填大量的詩詞。

我沒有聽。

我認為要想以後喜歡上閱讀,第一要尊重他的興趣,第二就要保留他的想象力。

三、一個繪本讀好幾天,精益求精

我帶他讀繪本,希望可以精益求精,不希望有很多書,但是走馬觀花什麼也沒記住。

我重視的是繪本以外的想象世界,而不隻是本身。

這點,至少在我和小雨身上發揮得還不錯。

我們除了他看書的房間以外,在床頭也專門放置了收納書本的盒子,裡面放着他在睡前都會認真挑選的書。

他經常“噔噔噔”地光着個小腳跑來跑去搬書。

是以我會固定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更新睡前故事盒子。這件事讓我覺得,他不會煩一個故事講很多遍,他喜歡做這件事,而且一個故事每次講的細節都有不同,每次也有新發現。

也許小時候不了解的畫面,随着長大重新有了新的認識。也更喜歡通過故事去思考。

我希望他是一個有主見三觀正的孩子。

前幾天,碰到幼稚園的寶媽,孩子們在一起玩,就會讨論,是否要完成幼稚園的作業打卡。

因為我每天都會積極完成作業,是以我在她們以“家長互相攀比”“要做快樂的國小渣”的論調下,不敢吱聲。

因為這些觀點我不敢苟同,觀念不一樣,沒法繼續溝通。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沒有對錯,隻是每個人對孩子規劃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我仍然覺得,保持學習的習慣,為以後上學自己能夠自己完成作業打下好基礎。

這并不耽誤我們玩,相反,我告訴小雨,老師的任務很重要,玩也很重要,我們完成任務的時候認真完成,玩的時候敞開了玩。

我允許孩子趴在土地上,看螞蟻洞;允許他去撿石頭;允許他扣泥,也同樣允許他把自己變成一個小髒孩。

不會像有的家長一樣,這個不能碰,那個很髒。

在安全範圍内,在我們家長把控範圍内,盡可量讓他去嘗試,去試錯。

我覺得探索大自然,可以讓内心很富足,能夠在快樂的童年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并不是高喊“要做個快樂的國小渣”然後把孩子扔一邊,自顧自玩手機渡過一上午,要強的多。

我覺得,家長要佛系育兒,就把自己的懶惰抛得一幹二淨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弟,就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人。他小時候,我二姨經常給他報名參加夏令營,讓他出去玩,是以他能在這種探索生活中,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他愛看書,讀了很多閑書,大學時給人做文章批改掙錢,碩士博士學分都修得很快,寫起論文思路清晰,邏輯嚴謹。

這讓我看到,對于男孩來說,讀書就是格局。

四、把選擇繪本的權利交給他

每個孩子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需求。

3-6歲時,會對圖畫感興趣,喜歡聽故事講故事,你讓他硬看字讀書,他讀不下去也不了解;6-12歲,喜歡看《小屁孩日記》《米小圈上學記》,你讓他讀《紅樓夢》,他會讀不下去;他12-18歲喜歡看武俠小說,你讓他看《活着》,他沒有這個文學需求。

他能在看圖的年齡看圖,看漫畫的年齡看漫畫,看小說的年齡看小說,那他自然會在他成人後的時間裡去讀自己喜歡的書。

是以,孩子長大不願意看書了,是不是曾經在他需要的某一時刻,被家長給打斷了。

我和他爸都喜歡看書,很雜,尤其我現在寫作,經常會根據想寫的内容,去讀相關的書,有時候是小說,有時候是散文。

小雨現在4歲半了,周末,我和他爸帶着小雨就泡在圖書館,給他帶上水果吃的,能呆上大半天。

我們帶他去兒童閱讀區,任他挑選,他一般都是看哪個圖好玩,選哪個。

我也沒有看過這些繪本内容,有的很棒,有的一般,但是我從來不評價他選擇的書。

反而鼓勵他自己做選擇。

因為隻有自己做了選擇,即便是錯誤的,他也會自己承受結果,并且知道下次怎樣挑選。

在《父母的格局》中,作者對孩子無比尊重,讓他選擇自己的學校,在參加夏令營時明明母親很舍不得他去遊玩的時間,但是仍然尊重他選擇的6個星期,而不是母親希望的4個星期。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是以,孩子在跟母親的電話溝通中即便透露想家的資訊,仍然會跟母親說,自己要堅持。

隻是因為自己的選擇,反而更不容易去逃避。

作者介紹:海秋,一個學醫的在職寶媽,擁有自己的公衆号【海秋的格子屋】,專注個人精進和兒童成長,如果你也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那就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