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3歲兒童心理健康并發症的評估

作者:心理咨詢師張博

本文内容整理自:Mental health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0-3:A brief overview, Dr.Meyleen Veiasquez,LCSW,LICSW,RPT-S,PMH-C,IPCF兒童與家庭整合式心理中心

你将收獲:

  1. 如何評估嬰幼兒的發展
  2. 嬰幼兒各種心理障礙的識别
  3. 創傷對嬰幼兒的影響
  4. 如何搜集嬰幼兒的相關資訊

什麼是嬰兒心理健康?

你覺得嬰兒心理健康的是什麼樣的?

如果我把2歲的嬰兒帶去做心理咨詢,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嬰兒會需要心理咨詢呢?

嬰幼兒的心理評估是需要全面性的

嬰兒早期的大腦在迅速發展,需要提供好的環境讓嬰兒探索和學習,因為嬰兒不是單獨的嬰兒,而是環境中的嬰兒。

嬰兒所處的家庭、社群、城市的實體環境,家庭文化、價值觀、家庭關系、乃至傳統文化等心理環境,都會影響到嬰兒的心理健康狀态。

文化是重要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病理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嬰兒在家庭環境中,被家人認為是正常的,即使在别人眼裡是誇張的,也不會被認為是障礙。

不僅僅把嬰兒看作個體,而是放在環境裡面去看這個嬰兒。家庭、房屋、朋友家、親戚家、社群,國家,都會讓嬰兒感受到所處環境的氛圍。

是以除了有詳細的兒童診斷評估手冊,可以獲得具體标準。

當我們評估嬰幼兒心理狀态,需要根據年齡階段,做跨學科的工作。

不僅在工作室裡面,還要跟兒科醫生、幼稚園、言語治療師、家人做通力的合作,做全面的評估。

在評估的時候,要注重關系領域,不僅了解嬰兒本身,還要了解家庭環境,沒有單獨的嬰兒,隻有家庭中的嬰兒。

我們要去了解0-3歲嬰幼兒的感受、想法、和家人的關系。

0-3歲兒童的心理健康最容易被忽視

但0-3歲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容易被忽視的,0-3歲其實是最容易被忽視和虐待的群體。

很多家長有誤區,認為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擾。但事實恰恰相反,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到壓力的侵害。

很多治療師,和0-3歲工作的時候,都有沖動要大展拳腳,想做各種幹預。但是不要忘記了先退一步。因為雖然家長本身有誤區,有很多錯誤的想法,但是家長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專家,我們要去傾聽家長的陳述。

我們要去了解孩子特殊的行為,有什麼意味,對家庭有什麼影響。家長在養育中的體驗是什麼?孩子在家庭中的體驗是什麼?治療師在訪談過程中的體驗、感受和思考是什麼?如何了解這個家庭的故事?治療師充當背景角色留出空間,觀察嬰幼兒和家人的互動,讓親子産生連接配接。

養育者的功能

父母在養育中的承諾、情感投入和适應性(和嬰幼兒保持協調一緻)對于嬰幼兒非常重要。

養育者忍受沖突情緒是一個過程,家長是否可以忍受對孩子的沖突情緒。孩子有沒有投入到社交興趣的能力,家長有沒有對孩子産生興趣的能力,家長有沒有不舒服但是還能安靜的坐着的能力。

給家長支援,讓家長能滿足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表現出病理性的狀态,父母是否可以涵容痛苦、自責的情緒,而且去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身上的情感經曆。

如果嬰幼兒有病理性表現,對于家長來說很難接受,感到很愧疚,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照顧是不是對的。

我們看到家長有壓力,我們如何去涵容家長的情緒,幫助家長去更好的忍耐這種不舒适的體驗。同時家長也不是毫無行為能力的嬰幼兒,他們可以收拾好情緒去更好的幫助孩子。

識别兒童心理障礙

首先要去識别嬰幼兒身上典型的發展階段,必須知道這些典型的内容,才能識别障礙病理性行為。做出準确的診斷,才能采取适合的方法,這需要和跨學科的專家做更好的溝通。

評估幼兒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過度的壓力會讓一個人行為失調。

如果年齡小的孩子如果存在行為的失調,會比大一些的孩子失調水準更高,尤其語言能力不完善,沒法用語言跟治療師描述。

典型的行為模式也被病态化。比如多動症孩子,有的是經曆了創傷的,有的是沒有的。

男孩子更容易被診斷為攻擊行為的,其實有些行為是正常的。

正常的壓力是必要的

促進0-3歲大腦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壓力,兒童也會經曆各種正常壓力,需要積極的壓力(可以忍受的壓力),才能促進大腦發展。

持續的高強度的壓力是有害的

如果這個壓力源是不能忍受的,那麼長期反複暴露在高強度的壓力下,這個壓力源就是有害的,比如嬰幼兒持續哭鬧,過長時間沒有人來照看。

雖然嬰幼兒有很大的複原能力,但是刺激過大,會影響健康發展,影響到大腦神經的生長和連接配接。

以及内化不正确的早期信念“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沒有人幫我”“沒有人站在我身邊”等等。

嬰幼兒心理問題的危險信号

有些嬰幼兒看起來是好寶寶,從來也不哭,從來也不鬧。大人會誇小寶寶“真乖,啊從來不哭”,但這其實可能是危險信号。

因為小寶寶是必須哭的,哭是嬰幼兒和外界溝通的途徑,如果不哭是有問題的。我們聽取小寶寶的情況,如果和典型發展狀态不符,那麼我們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發現了就可以考慮轉介或者跨學科會診,看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不正常,是否和典型行為不一樣。

同時我們也觀察嬰幼兒身上是否經曆了壓力,是否有行為表現和功能失調。有沒有影響二者,如果有就是信号和線索,我們就需要進一步評估,做家庭的咨詢。

另外一點,我們觀察嬰兒行為,要看是否有文化适應性,比如在有的民族是正常的現象。我們需要謹慎誤診了,錯誤地将文化特有的行為視為不正常。

典型的童年不良經曆

如果嬰幼兒經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有越大的生病和心理問題的幾率,導緻如心理疾病、自殺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爆發。

2017年美國擴大研究了對兒童不良經曆的影響。如目擊暴力事件、被歧視都會影響大腦發育。

兒童早期經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會引起死亡的發生機率,所有的危險因素,都會影響。

如腦部創傷、損傷、骨折、燒傷,妊娠并發症、疾病傳播等早期的逆境具有持久的影響力。

嬰幼兒需要及早幹預

如果一個兒童個體在早期經曆了過多的經曆,面臨疾病的情況就會越大。

是以我們對于0-3歲嬰幼兒幹預,是可以促進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态。

是以提供這些資訊,是希望對接待的家庭做及早的篩查,家長們的經曆,如何影響和孩子的親密關系的。

全面審視嬰幼兒心理狀态

從不同方面去審查

不僅要看孩子的行為表現,同時也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響到孩子的,需要系統性的觀點去評判嬰幼兒的發展狀态。

身體發展

是否符合每一個階段的典型特征。各種生理健康問題,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态,導緻一定的問題行為的表現。

評估生理健康也要多元度考量,圍産期有沒有問題,是否早産兒,是否過敏,有沒有接受過手術,記錄這些生理狀态。也記錄家長的描述,如“羊水進了小寶寶的大腦的”這條就記錄在【家長報告】這項裡面。

心理社交壓力

同時,我們也必須關注孩子所處的心理社交壓力,比如何表親如表哥表姐表妹的關系,搬家,離婚,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還需要關注有沒有死亡發生,如近親去世。是否搬過很多次家。是否父母離婚,比如跟着媽媽,媽媽上班就把寶寶放在事先串通的人所。

以及每個事件發生的節點在什麼時間。

是以我們在觀察心理和社交的壓力源的時候,我們要去觀察壓力源是什麼樣的,如果遭受的壓力源越多,遭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嬰幼兒生命中的關鍵節點,和他身邊的大人的關系是如何的。

為什麼說一定要去了解嬰幼兒照顧者之間的關系呢,比如一個照顧者這麼說,另外一個說了完全相反的話,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造成嬰幼兒巨大的混亂。

是以我們需要去觀察嬰幼兒家長的照顧情況。家長之間願意配合去了解嬰兒身上的問題嗎?會怎麼去解決?會不會通力合作去促進嬰兒的發展,嬰兒的兄弟姐妹的關系是否融洽,都會影響到嬰兒的生存感受。

家庭成員對于照顧孩子的貢獻都有哪些?他們對孩子的興趣如何,有沒有陪孩子玩遊戲,對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齡階段的,有的家長有對孩子有超出年齡階段的不現實的期待。

了解家庭中有沒有日常行為準則,慣例。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習慣,統一的連貫的一緻的家庭習慣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了解嬰幼兒所處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有的寶寶脾氣好,遇到壓力表現鎮靜。而有的寶寶有強烈的性格個性,可能會讓家長措手不及、難以忍受。

嬰幼兒的臨床問題有哪些

臨床問題,為什麼放最後呢?因為臨床問題可能影響到嬰幼兒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神經發育障礙

我們觀察兒童臨床表現,首先看有沒有神經發育障礙,如自閉症,多動症等等。

對于神經發育障礙是比較難處理的是,因為大部分是遺傳性的,遺傳學是神秘的學科,有各種變體。如果有神經發育障礙,很難完全的治愈, 隻能幫助孩子提高功能,讓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治療師是不能診斷自閉症的,但是可以找到迹象,讓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幫助或者轉介。讓孩子及早治療,及早預防派生問題的發展,越早幹預,就越減少壓力狀态,可以有更好的結果。

感統障礙:感覺反應過度vs 感覺反應不足

感覺反應過度的小朋友有感覺回避的行為,如對大的聲音很敏感,感到不舒服。還有對觸覺敏感,對撫觸、觸碰不舒服。

感覺反應不足的小朋友有感覺渴求的行為,比如舔牆壁或者見到的每一個物體,以讓自己獲得更強的感覺刺激。

焦慮障礙

近期的研究表明,焦慮症發病于年紀小的嬰兒身上,我們很容易忽視焦慮對嬰兒功能表達的影響。

年齡越小的兒童受到焦慮的影響的反應強度更大,比更大年齡的兒童反應還要強烈。

比如嬰幼兒沒有辦法忍受分離焦慮,如果不符合年齡發展階段,觸發了就大哭1個小時都沒法停下來,這是一直處于應激的狀态。

特定恐怖症

如嬰幼兒對新鮮事物産生非常大的恐懼,沒有辦法接受新的事物,甚至見到新的玩具都非常焦慮。我們就要看焦慮水準有沒有影響到兒童的發展,與人建立聯系的能力,和家庭的關系。比如沒辦法出門,一直待在家裡。這樣就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狀況。

我們現在處于疫情,确實會減少外出,也要看對社群的影響,這些影響會怎麼影響嬰幼兒本身,我們如何去做平衡。

情緒障礙

比如抑郁的情況,以及出現攻擊性問題,如非常憤怒的狀态。

嬰幼兒早年的任務之一是學會調節情緒狀态,那需要用關系去調節,有的人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或者關系,是因為早年沒有穩定的關系幫助自己調節情緒。

當然,我們要從是否符合年齡階段的角度去看上述情況,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狀态或者日常生活。

觀察孩子身上是否有情緒障礙,觀察大部分時候孩子的情緒障礙狀态是怎麼樣的。

強迫症

年齡小的孩子,要鑒别診斷強迫症是很困難,因為本身孩子是有重複的特點的,比如同一個視訊看20遍。

那我們要評估強迫症,需要觀察是否有特殊的行為表現,比如不停的扯頭發,撕扯自己的皮膚。而對于年紀小的是難觀察的,就需要很仔細的觀察,看頭皮上是否有傷疤。

對大一些孩子,撕扯毛發會比較明顯,比如眼睫毛和眉毛。但對于小的孩子,精細動作沒有好的發展,就不會在見睫毛或眉毛上表達,而摳皮症會更加明顯,可以通過皮膚看到傷痕和抓痕。

我們一定要注意,要把強迫性行為和正常的發育表達差別開來,比如小的朋友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時候,可能會不小心把臉抓傷,和強迫的抓頭皮和撕扯頭皮是不一樣的。

最後是對功能的影響,有沒有影響和同齡小朋友的正常互動,是否影響家庭的日常生活。

當然如果要做診斷,也要看孩子的年齡是否36個月以上,強迫行為是否持續3個月以上。

睡眠飲食哭泣障礙

這是最可能帶孩子看急診的,小的嬰兒,睡眠飲食和哭泣就是嬰兒最重要的任務。

對于小的嬰兒,睡眠飲食哭泣障礙是很常見的,不宜太早下診斷,要看父母的忍耐程。

有的小嬰兒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家長怎麼了解這種哭泣行為呢?嬰兒的行為表現會影響父母對他的态度,父母對嬰兒的态度又成為影響嬰兒情緒的刺激條件,如果父母能涵容嬰兒的情緒,這個循環是正向的,則不是問題。

家長需要有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期待。

有的媽媽問“我很擔心孩子總不睡覺,怎麼回事,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你小孩多大”“我孩子剛出生四周”。那對于4周的嬰兒這種情況是太正常了,是以要對新手爸媽做知識普及。

睡眠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家庭認為孩子要盡早獨立睡覺,無論是搖籃或者自己的床上都可以,但是不要睡在父母的床上。

也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對孩子做安全性的保護,會對孩子睡的方位和場所有講究,我們不去對父母做幹預,而是看孩子的睡眠障礙有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發展發育,有沒有影響到家庭的日常生活。

同樣,孩子有進食障礙的時候,要看是進食障礙還是感統問題。

感統裡面有内髒覺,内髒對大腦的資訊傳遞,比如内髒感覺是餓了,但是大腦不知道餓了。

“孩子昨天沒吃晚飯,早上起來都不知道吃早餐”,需要判斷是孩子自主不吃,還是真的不知道餓,可以去做身體檢查,結合一些身體名額來判斷。

創傷和關系障礙

PTSD,以及回避性依戀的問題,對年齡小的孩子心理評估是困難的,要足夠小心,。

舉一個例子,9個月大的兒童來訪者,3個月大經曆了家裡非常嚴重的家暴。爸爸經常缺席,兄弟姐妹經常會到場。

小朋友雖然表現的不錯,但是和父親沒有什麼互動,要求和父親做單獨的咨詢,就明顯出現了創傷反應。就是當時,邀請兒童來訪者的時候,一進咨詢室就明顯的手腳并用的要爬出治療室。

爸爸的聲音、氣味、身高,在9個月的嬰兒身上留下了神經系統的反應,很明顯這些資訊給孩子留下了強烈的恐懼的反應。

與照顧者的關系在0-3歲身上是非常重要因素,要考慮在孩子身上有沒有關系障礙。

如果孩子确實有臨床問題,神經發育障礙等等,無論哪種環境中,都能觀察到臨床上的表達。

隻有見到關系中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比如見到奶奶,爸爸,老師不會有問題,但是單獨見到媽媽就表現出關系障礙的症狀。

還有對于特定環境的行為表現,孩子在家裡,在學校,都可以睡着,但是去奶奶家就不能睡着,感到壓力非常大。

關系障礙,是唯一沒有明顯症狀,主要看是不是特定關系中表現出各種問題。

如何搜集關于兒童的資訊

量表評估

評估一個嬰兒的發展階段,可以選擇量表來評估。不管哪種量表,要看的也是那幾種,評估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發展,情緒體驗。

同時我們也要評估家庭,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轉介過來的話,可以從兒科醫生那裡拿到一些心理量表。當然常常我們更可能是第一個接待家庭的人,是首先評估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的人。

和家長的訪談

首先必須和嬰幼兒的照顧者溝通,跟家長做詳細訪談,調查曆史背景,每一位成年家庭成員的狀态,與孩子的關系如何,成年人之間的關系如何。

如果給所有家庭成員訪談不現實,那最少和其中一位做訪談,其他成員可以用電話溝通快速做一些資料搜集,了解一些擔憂。

我需要了解以下資訊:

家庭對于懷孕,是有計劃的,還是無計劃意外懷孕的,對此感受如何,對出生的孩子的看法如何。

兒童情緒的功能是否正常,家長尋求幫助是出于什麼擔憂,這些行為問題是在什麼樣的年齡段和節點觀察到的,家長是怎麼認為的。

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态和技能,精細、粗大動作,語言,關系發展如何。

跟兒童做感統障礙的篩查,詳細篩查到底是什麼問題引起的行為表達。

直接觀察

雖然受限各種原因,日常執業無法去好的觀察。但還是有比較理想的觀察嬰幼兒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這些方式。

首先,最理想情況下,從自由遊戲去觀察嬰幼兒的行為表現,可以到治療室去自由玩耍,就像在家裡自由的玩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進行結構化的觀察,引入壓力源,觀察嬰幼兒在壓力之下如何合作和表現。

分離性觀察,觀察孩子一個人留在治療室的表現如何,等反應非常大的時候再讓家長進入治療室,結束分離性觀察。

居家觀察,幼稚園觀察,最好二選一。觀察嬰幼兒在家裡或者在幼稚園的表現,在正式見孩子之前,先去幼稚園觀察一下孩子的表現。

如果小家夥認識咨詢師就會不斷跟咨詢師打招呼,是以在他還不認識你的時候就先觀察,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