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乎需要給自己一個确切的答案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中國企業家

“不就是賺錢嗎?”

4月22日,在美上市一年後,知乎回港。上市首日,開盤價24.3港元,較32.06港元的發行價下跌24.2%。截至收盤,報24.5港元,跌幅23.58%,總市值79.89億港元。

知乎是通過不增發新股的方式,來完成在港股的雙重主要上市。不同于二次上市,雙重主要上市的流程更複雜,但會同時擁有在兩個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也就是說,如在其中一個上市地退市,并不影響在另一個上市地的上市地位。

就在上市前一天,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釋出了第五批“預摘牌名單”,知乎在列。在目前中概股危機下,知乎的雙重上市,不失為一個規避退市潛在風險的優選。

不過,也正是從4月8日通過港股聆訊的當口,知乎在美股股價連續多個交易日下跌。21日股價微漲0.61%報1.66美元,距離上市首日的8.05美元/股,跌去了79%,市值也蒸發了200多億元人民币。

回港上市,隻是知乎暫時安全的第一步。

數天前,知乎曾經押注的重點項目——視訊,再一次出現裁員風波。據《财經天下》周刊和Tech星球的報道,知乎視訊部門被降級,知乎視訊總負責人蔡林已于3月離職,任期不滿一年。此外,除産品之外的近百人團隊,或被内部“活水”轉崗社群及會員業務,或被裁員。

這是2月至今,知乎視訊傳出的第3次裁員傳聞。對此,知乎三次否認裁員。并稱,視訊是知乎内容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未來,還會在視訊領域持續發力,不斷改進。

一位知乎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雖然自己認識的視訊部門同僚沒有離職,但視訊部門的架構調整确實存在。另一位員工則稱,“知乎在2月宣布了組織架構調整,之後開始‘磨刀霍霍’向員工。從2月至今,陸續都有人離開。雖然知乎回應視訊沒有裁員計劃,但它的政策是拉長戰線,逐個擊破。”

此外,知乎首頁“視訊”入口被“想法”取代的内測,也是很早就被發現的。曾經,在首頁的“視訊”,與“推薦”“熱榜”并列,是知乎App三大一級欄目。

針對傳言中的裁員、視訊戰略位置、破圈等問題,《中國企業家》聯系到知乎,對方從業人員回複“抱歉幫不上忙”。

知乎視訊的問題,隻是一個縮影。

如何在社群氛圍和商業化之間做好平衡,是社群平台的傳統弱項。在過去的幾年裡,小紅書、虎撲、知乎、B站都在沖出邊界,尋求商業化的突破,以證明自己的使用者價值和不斷增長的未來。但大多都遇到了“新增不見,舊人已去”的沖突和落差。

知乎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但割裂卻随着決心愈加明顯。2016年以來,知識付費、廣告、視訊、電商、教育等,都曾是知乎商業化路徑的涉獵範圍。但收獲的,卻是使用者對品質變低、付費故事、情感炒作、視訊導向的聲讨。

據财報顯示,近三年,知乎淨虧損共計28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共計19.12億元。

知乎,需要給自己一個确切的答案。

裁員疑雲

2021年下半年,徐慧加入知乎。

在此之前,知乎剛剛“加注”了視訊。10月,知乎将自己的優勢項目與其結合,推出了圖文與視訊内容的聯合創作模式。與此同時,對平台的版本繼續進行了改版, “視訊”與“推薦”“熱榜”一同成為了App三大一級欄目。

徐慧告訴《中國企業家》,當時招聘她的從業人員介紹,“知乎視訊是公司戰略級重點項目,成立了獨立BU(業務單元),負責人是曾經在阿裡任職過的蔡林。項目推動很快,業務空間大,已有很多來自位元組、微網誌、網易等優秀同僚加入。”

知乎曾在2020年推出5億現金激勵、百億流量扶持等激勵計劃,希望刺激視訊類内容增長。在一年以前的知乎十年演講上,周源還肯定了知乎視訊的地位。“在過去的一年,知乎社群增長最快的就是視訊,湧現出一批圖文+視訊的新一代創作者。”

于是,在事業前景的吸引下,徐慧入職了知乎,成為一名視訊創作者營運。

但現實很快給了她一記重擊,“由于與原有營運業務的沖突,一線業務實際上很難推進,當時意識到蔡林可能與原知乎老人不和。另外,基建特别差,而且業務之間基本不溝通。沒有導師機制,進來全靠問和摸索,效率特别低,資訊壁壘太多,非常不開放。”

徐慧口中的基建,指的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基礎設施。她形容知乎的基建為 “上世紀鄉村風”,并稱無論是技術架構、營運背景、資料都效率很低。

而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

據徐慧介紹,自己入職半年間,内部發生諸多變化:視訊部負責人蔡林離職了;視訊部被降級,融合到社群部;之前的戰略負責人張甯調整成為大社群負責人。

此外,公司還展開了“長戰線式”裁員。

“今年2月經曆了組織架構調整後,裁員持續到現在,一周可能會有一兩位營運人員被裁。身邊有30多人的團隊,已經走了22人。持續時間很長,這樣的氛圍下,沒有辦法認真做業務。”徐慧告訴我們。

此前,對于近日出現的裁員傳聞,知乎方面則堅定地回複媒體稱,視訊業務無裁員計劃。“視訊是知乎内容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在2021年,我們通過視訊回答、聯合創作和多場景的視訊内容推薦,推動了知乎的媒介更新。2022年,我們會在視訊領域持續發力,不斷改進。我們在視訊業務上沒有裁員計劃,還要歡迎視訊業務的優秀人才加入,特别是産品、營運等崗位,請大家關注各大招聘網站。”

搖擺、停滞,視訊是知乎困境的濃縮

2016年前,知乎一直是個“慢性子”。周源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提到,知乎是一次長跑,希望團隊能夠耐心地服務于核心使用者。

直到知識付費成為風口,作為知識領域的代表,知乎跟風,由此開啟了商業化之路。

2016年愚人節,知乎的新功能“值乎”上線,使用者分享一條有價值的資訊到朋友圈,關鍵部分被打碼,使用者可以通過付費閱讀完整資訊。在值乎的官方視訊裡,周源露臉:“很多人老是問我們怎麼商業化,我很煩。于是我就帶着一個團隊做了一個商業化的東西,不就賺錢嗎?”

“不就是賺錢嗎?”周源的這句調侃,卻在往後的日子,成了知乎的魔咒。

視訊化,便是讓知乎“賺錢”的嘗試之一。

據了解,知乎短視訊,最早在2017年4月開始研發。這一年,也被稱為“短視訊元年”。今日頭條釋出短視訊戰略,騰訊投資快手,在阿裡大文娛的助推下洋芋全面轉型“短視訊”,當年,短視訊正是網際網路巨頭争搶的又一個流量高地。

最直覺的就是知乎在App頁面上的改變。

2018年6月,知乎App改版,原先“關注”“熱榜”“推薦”的首頁結構上,新增“視訊”專區,展示知乎上的短視訊内容。短視訊時長為3~5分鐘,内容除了知乎擅長的科普向内容外,還包括生活、美食、健身、旅行、影視、好物等多個次元。

但好景不長,半年後,也就是2018年年底,知乎短視訊團隊就被大幅壓縮,原本幾十人的團隊被大幅縮減。

據界面新聞引用一位離職員工的話稱,感覺當初做視訊更像是拍腦門決定,但一直以來,社群視訊的創作量和浏覽量都未及預期。“這個産品的方向一直都不明确,産品團隊的人也換了幾波,公司盲目擴張導緻很多不熟悉知乎産品的人加入,也不會用心做。”

此外,據報道,由于當時知乎的短視訊與西瓜視訊、秒拍等産品的内容并沒太大差别,很多條短視訊的評論數都在個位數,熱度高一些的評論數也隻有幾百條。

再往後,2018年12月,知乎又對少數種子使用者内測了一款名為“即影”的短視訊App。三個月後,知乎App再次改版,視訊産品和功能進一步更新,并增加“視訊回答”入口。不過,短短一個月之後,2019年4月,知乎就傳出了解散短視訊項目的消息。

知乎初嘗短視訊無果,但進入視訊賽道的優秀選手卻越來越多。除了抖音快手、愛優騰等本身具有視訊化基因平台的長期明争暗鬥外,小紅書、微網誌、陌陌,甚至微信等社交平台也都開始争奪視訊紅利。

比如小紅書,最初是以圖文筆記為大衆熟知。但在2020年8月的小紅書日上,創始人瞿芳宣布小紅書将以視訊化驅動進行社群2.0的更新,她甚至将此稱為“全員二次創業”。同年8月,小紅書上線“視訊号”産品,視訊時長突破短視訊的5分鐘,最長可容納15分鐘時長。到了2021年11月,小紅書月活已達到2億。

在視訊化這塊,知乎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2020年,知乎大手筆加碼。争奪優秀的創作者和内容,是第一抓手。當年5月,知乎釋出視訊創作者招募計劃,提供流量曝光、現金激勵扶持;同年10月,知乎推出了視訊專區,上線了圖文轉視訊等視訊創作工具,還推出旨在激勵創作者視訊轉向的海鹽計劃,該計劃包括五億現金激勵、百億流量扶持、視訊工具、簽約機會和創作者學院等内容。

“我相信今後5至10年都是視訊的時代,每個産品都會有自己的視訊。”知乎副總裁張榮樂2020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在視訊政策上的高舉高打,卻引發了使用者的割裂感。大部分使用者對知乎“強推”視訊表示不滿,一位知友直言,“陌生,無比的陌生。眼睜睜看着揚短避長,心痛。”

“擅長圖文的不一定擅長視訊,擅長視訊的不一定擅長圖文。”《劉興亮時間》《亮三點》創始人劉興亮則從創作者的角度指出知乎視訊化的問題,他認為圖文和視訊創作者是兩類人,知乎都想相容,并不容易。

他也是較早一批被邀請成為知乎視訊創作者的大V。他的知乎賬号從2020年7月開始更新至今,視訊已經有近300條,文章也更新了200篇,但在知乎上隻有3萬的粉絲。他坦言,“與其他平台相比,效果并不明顯”。

據知乎港股招股書披露,2021年第四季度,知乎MAU(平均月活躍使用者)達到9590萬人。而快手2021年MAU則為5.44億,2021年第四季度B站MAU為2.72億。另外,根據極光資料,2022年3月,騰訊視訊、愛奇藝、優酷MAU規模分别為4.17億、3.87億、2.32億。

知乎體量最小。

據《财經天下》周刊報道,這次事件的漩渦蔡林離開最直接的原因,也是由于資料下降。盡管知乎在最新财報中披露去年第四季度 MAU同比增長了36%,但實際上,知乎的DAU(日活躍使用者數)是下降的。“之前是2000萬,蔡林走的時候是1800多萬。”DAU的下降更能展現産品營運的情況。

無論是新的增長,還是破圈需求,對本身就有強自身社交屬性的平台來說,是一步非常危險的棋——“不破不立,先破後立”的決心之後,如何立得住、如何融合才是關鍵。

對于知乎視訊,徐慧稱,由于長視訊有愛優騰的壟斷,短視訊市場已成定局,是以知乎在去年定位中視訊戰略方向。但随着蔡林的離職,業務也就停滞了。目前産品頁“視訊”計劃變成“想法”,即短内容,也是希望通過想法等時效性内容拉一些新增。

“隻能說拭目以待了。短内容上,時效資訊有微網誌,生活化有小紅書,知乎比較難找到切入口。”徐慧說。

根據網友發出的内測“想法”頁面,為雙排流設計圖文。由于極似“小紅書”,被人質疑要做“小藍乎”。值得一提的是,在4年前,“想法”首次上線知乎時,定位幫助使用者即時、輕量地分享靈感、觀點或思考的新場景,上線首日就被人問“知乎是要做微網誌還是朋友圈?”

破圈難題,知乎也沒給出好答案

如何在原有社群文化之上,建立起新的社群——這個社群既能吸引新的居民,滿足增長需求,又能讓原住民滿意,陷入這一困境的不僅僅是知乎。

在知識付費風口上的2016年,“值乎”、知乎Live、書店等相繼上線。到了2017年7月,知乎正式組建了商業化團隊,一年時間,團隊就擴張到超過400人,與此同時,2017年知乎商業化收入達到了2016年的5倍。

不過,知乎的知識付費業務還無法承擔太多商業化的任務。知乎的知識付費上線之後,一直處于調整之中,據界面新聞當時報道,從2017到2018年,知乎的知識付費團隊負責人已經換過幾次,OKR(目标與關鍵成果法)不達标是主因。

同樣是在2016年,知乎還上線了資訊流廣告。最初,這種廣告主要出現在問答評論區裡,經過多次改版,漸漸地,知乎首頁也被資訊流廣告給占領。2020年初,知乎推出了“商業内容解決方案”和“知+”這一内容營銷工具,意在更好地承接各種企業廣告。

值得一提的是,廣告服務業務在過去一直是知乎的重要收入來源,占比一度高達近9成。2019年、2020年、2021年間,知乎的廣告服務占比分别為86.12%、62.36%、39.23%。

視訊隻是知乎“破圈”的一環,卻也是知乎商業化困境的現實寫照。電商、教育等,都是知乎的涉獵範圍。

不過,也正是從2016年開始,知乎在原使用者眼中,變得漸漸陌生。多位使用者對《中國企業家》表示,現在除了必要時,很少打開知乎。原因在于,廣告太多,還強行插入視訊,另外,答案開始被付費小說代替,内容也開始泛娛樂化,已經不是原來幹貨滿滿的問答社群。

“氛圍變了”,則是許多知乎資深老使用者的形容。

Tianxi在知乎有将近40萬的關注者,也是2017年榮譽答主并受邀在當年的鹽Club上演講的答主,并曾将自己20萬字的回答集結成書。但後來,他把知乎簽名改成“已退乎”,幾十萬字的回答也被他删除到了隻剩四句話。

“一個社群如果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氛圍,那會是它強大的護城河。可知乎正在用土把這條護城河埋上。很難說知乎是迷失了自我,它絕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麼:更高的DAU、更高的使用者粘性和ARPU(每使用者平均收入)。知乎在回答裡插入付費小說、強推視訊并且将使用者首頁從關注變成推薦。這是知乎的資料需要的,卻不是使用者喜歡的。”Tianxi在《“我是愛知乎的,但我們不能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文中寫道。

對于知乎内容變水的話題,周源并未回避。他在知乎十周年演講上,還當成笑話講述,“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知乎總是給他推送談情說愛方面的内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

周源的回複是:“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輕人難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這些内容,對他們來說,能夠滿足需要,也能解決問題。我們也思考,怎樣既能擁抱越來越豐富的内容,又盡量減少給使用者帶來的内容噪音。”

大家都想成為克制的張小龍,但現實卻很骨感。

《财經天下》周刊報道,知乎視訊DAU下降,并不能完全怪視訊政策。另一重因素在于知乎商業化程序中,廣告變多,直接導緻使用者體驗下降,一位接近高層的人士說,“這是最嚴重的核心問題,但大家在管理層不好提,因為有賺錢壓力。”

知乎仍然在虧損。近三年,知乎淨虧損共計28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共計19.12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知乎淨虧損分别為10億元、5.18億元、13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為8.25億元、3.38億元、7.50億元。

商業化是社群繞不開的坎。虎撲、B站、豆瓣等,都在面臨“小而美”和“大而全”的抉擇。

如B站,找到遊戲這一現金奶牛,并開始破圈,營收結構逐漸轉向遊戲、廣告、增值服務、電商齊頭并進發展的模式;又或者如豆瓣、貼吧、虎撲,都曾在商業化的路徑上探索。

過去數年,雖然破圈的方式不同、成敗不一,但目标卻格外相似——尋求商業化突破,向資本證明自己的使用者價值。

“要麼舍棄,要麼迎合更廣泛的大衆,首先問你需要什麼。豆瓣、知乎這種帶有明顯文藝氣息、知識分享特征的社群,在走向大衆化的路上,沒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劉興亮說。

(文中徐慧為化名)

參考資料:

《知乎裁員背後:精簡業務線,但在知識付費領域已經出局》,界面新聞

《擺爛、内耗、養老,知乎視訊裁員内幕》,AI财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