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村鄉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護士,一個5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抗疫從業人員,老公也是抗疫在一線的後勤保障人員。

4月11日起,我工作的地方從綠華鎮集中隔離點變為長興島隔離點,開始實施“21+7+7”的工作新規定。這次已經是我第3次進駐隔離點了,我們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登記資訊、查驗核酸、測量體溫、詢問症狀,每天的工作繁忙而瑣碎。
到長興隔離點的第三天,這裡來了一位密接人員,他心裡很擔心自己将會感染病毒,我耐心地勸導他,“目前确診的都是輕症,經過7-10天治療就會好的。”給他複測核酸時,雖然确認是陽性,但由于前期和他做好了說服,他沒有特别恐懼,坦然去了方艙醫院。
第五天,我上門給一位阿姨測體溫,阿姨說她剛從方艙醫院轉陰,現在在這裡監測7天,怕傳染給我們。我頓時心裡五味雜陳,又有一絲感動,我對她說:“沒有關系,您現在已經是陰性了,而且我們也做好了防護措施,不會被傳染的。”“謝謝,辛苦你們了。”當我聽到阿姨的回應時,心裡的壓力都化成了無限的動力。
機關裡的每一位同僚,每天都奔赴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支援浦東、長興、城橋采樣,支援方艙、集中隔離點,義無反顧地奮戰在“疫”線。面對連續的高強度防疫工作和一些人員的不配合、不了解,我也會感到委屈、失落。但每當這時,我就會想到,我們同時也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和尊重,我們必須完成使命,絲毫不能懈怠,再咬咬牙,我們的城市不久就能回歸正常。
每個抗疫人員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疫情面前,沒有人是孤島,我們都願意做一點螢火,彙聚成那滿天的星河。
從3月初疫情開始,我和丈夫就把女兒送到新河鎮奶奶家照顧,到如今我已經快兩個月沒有抱過女兒了。剛開始和孩子視訊時,她都哭着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去,我們隻能哄着她說,爸爸媽媽去打怪獸了,等打完怪獸,我們就帶好吃的回去,等長大了爸爸媽媽帶她一起去打怪獸。作為一名母親,我也有不習慣的時候,從孩子出生到咿呀學語到蹒跚學步,我都沒有錯過她的每一次成長,這一次也許會錯過一點點,但能夠在城市有難、人民有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是我一輩子都驕傲的事情,我想等她長大了,爸爸媽媽的經曆也會是她的驕傲。
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疫情一定會過去,期待見到所有人摘下口罩後的笑臉。最後希望我的同僚們、一線的戰友們都平安無恙,加油上海,加油崇明!
作者:顧雪娟
編輯:陳錦源
責編:李琳、陳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