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8年1月,抗美援朝志願軍總司令楊勇将軍深夜還在辦公室忙碌着。

抗美援朝戰争已經結束五年,但依舊還有大量志願軍留在北韓,抵禦美軍,保障北韓人民安全。

1957年1月,毛主席與北韓領袖金日成終于就撤軍一事達成共識,1958年3月中方軍隊将會陸續從北韓撤兵,年底之前會完成所有的收尾工作。

也就是說,北韓人民軍将會接替志願軍的工作,繼續守衛北韓。抗美援朝結束八年後,所有的志願軍終于可以榮歸故土,這本來是件天大的好事,但楊勇卻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愁容滿面,這又是為何?

原來,他愁的是北韓人民志願軍今後該何去何從,這數十萬人民志願軍回到國内如何安置,安置到哪,待遇怎麼算都是大事。

連日來,楊勇一直愁眉不展,思考良久後,終于給上級遞交了建議,中央對這件事情又持什麼态度?

撤兵準備工作

1950年10月,毛主席一聲令下,130萬解放軍一夜之間将番号改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這次戰争不但關乎北韓,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大事。

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拿下北韓,越過三八線,沖過鴨綠江,下一個受傷的就是中國人民。

飽受戰争殘害的中國人不願看到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于是組成志願軍,在毛主席的一聲令下,去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韓為北韓人民軍助陣。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3年,打了三年的抗美援朝以中朝簽訂停戰協定,聯合國軍部隊被我們打回北緯38度線為結局告一段落。

但這隻是形式上的“結束“,真正的鬥争似乎一直沒有停息。

停戰協定隻是暫時把美軍抵擋在了38線之外,如果美軍撕毀《停戰協定》,那麼戰争還是一觸即發的狀态。

更加嚴峻的是,中、美、朝三國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都沒有第一時間撤軍,而是謹慎的保持觀望态度,大家都很怕這種“君子協定“不起作用。

從國家角度來看,38線也不是标準的國界線,即便美軍不顧臉面再度沖過來,世界上隻要對外宣稱他們沖過了軍事緩沖線即可。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為了保衛北韓,130萬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這才在戰争結束五年後,依舊駐守在北韓。為了就是給中朝兩國上個雙保險。

隻要我們扛着鋼槍,美帝國就無機可乘,我們就能相安無事的繼續過日子。但我們放下槍,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準。

五年内,志願軍将士嚴格按照“不拿對方一針一線,愛護北韓一山一樹”的方針,即便生活再困苦,也從來不抱怨。

北韓人民每每看到志願軍的身影,總是笑盈盈的。在他們的印象裡,志願軍會化身天使來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改善生活條件。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無條件援助,中朝雙方的友誼才愈加深厚。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可如今早已今時不同往日,1958年越南戰争爆發,美國作為罪魁禍首如今已經有了新的目标。啃不動北韓這塊硬骨頭的他們,戰略目标已經向南轉移了。

中朝雙方雖然同情越南的遭遇,卻也松了一口氣。美國必然不會冒險兩邊同時作戰,也意味着志願軍可以從北韓撤兵,回到國内了。

1957年11月,毛主席和北韓最高上司人金日成在莫斯科會面,洽談撤兵一事,最後雙方達成一緻,認為北韓志願軍可以逐漸從北韓撤兵。

1958年年底,所有志願軍将會分批班師回國。

組織撤軍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撤軍指令一下來,北韓駐軍部隊将士都熱血沸騰,他們等這一天已經等很久了,一得到撤軍訓示,都翹首期盼的等待首領配置設定收尾任務。

總參戰部和志願軍總部全權負責本次撤軍工作,中共開國上将楊勇,作為開國“三楊”之一聲名在外,此事交給他去辦最為靠譜。

其一,楊勇十幾歲就參加了工農紅軍,戰鬥經驗十分豐富,而且又是基層人員。跟着紅軍隊伍一起成長起來的他,對部隊感情深。

其二,楊勇戰鬥經驗豐富,參與過抗日、解放以及抗美援朝戰争。即便本次撤軍工作出現什麼意外,他也有較強的應對能力,擔得起這個重擔。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3年4月,楊勇入朝作戰一直陪着手下的将士們堅持到現在,功勞雖然不如彭德懷、鄧華、解方,但任勞任怨做事的他,敬業如黃牛,幾次在戰場上帶領将士扭轉敗局,是軍中很多人眼裡的“定海神針”。

剛來到抗美援朝戰場,楊勇就帶着将士們發動了第一次、第二次夏季進攻,且都是以壓倒性大比分獲勝。

金城戰役中,楊勇提前勘察地形、揣測敵軍用意,一擊即中扳回漂亮的一城,将南北韓引以為的“王牌副師長”生擒,軍中士氣大漲!北韓方面因為此事,士氣一蹶不振。可以說,正是金城戰役打擊了敵方自信,才有了後來的美國停戰。

與此同時,楊勇也是在北韓“呆的”最久的中國将軍,志願軍将士認他,北韓人民軍也認他,在北韓他就是一塊活的金字招牌。提起家園重建、經濟建設,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

中央也給予了這位漂泊他鄉的将軍的最高程度的信任。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8年1月28日,中央正式頒布撤軍指令,可這時楊勇卻犯了難,撤退容易,可這麼多兵回國了之後會處于什麼樣的境地?

無獨有偶,楊勇和彭德懷彭元帥都看到了這個隐藏問題,也都在盡力給這些曆盡千辛萬苦的将士們求一個好前程。

彭元帥千思百想都不得其解之際,楊勇将軍拿出了自己思考多日的結論,解了彭元帥燃眉之急。

那麼,他都提議了些什麼?

楊勇谏議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彭德懷治兵雖嚴,但對待将士卻也寬厚。明白彭元帥心思,也心疼這些兵士的楊勇,苦思冥想給中央,就回國如何駐守、應該歸屬于哪個機關提出了寶貴建議。

甚至連撤兵——應該怎麼撤都詳細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楊勇認為,撤兵不僅要撤出氣勢、還要鬧得人盡可知,最大可能把撤兵的影響鬧到最大,隻有這樣才能看出“聯合國軍”的動向,我們才不會陷入被動。

如果他們有任何偷襲迹象,我們都可以随時作出反應。

按照中央部署,首當其沖撤回中國的就是一直奮鬥在一線的16軍和23軍,而這兩支部隊也是之前打敗美軍的主力部隊。

對此,志願軍必須做出萬全準備,應對任何可能性。16軍、23軍撤退過程中,必須安排二線部隊“偷偷補上”。二線撤退、三線部隊補上,以此類推,保證撤退過程中即便發生沖突,也不至于毫無準備。

此外,楊勇将軍使用了較長篇幅描述志願軍安置問題。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楊勇認為,撤退部隊可以先留在東北,在長春成立一個新的軍區收容最先退回國内的16軍和23軍。

這樣東北邊區的邊防建設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與南方的武漢軍區聯合成一個流動的指揮所,若有緊急情況兩軍關聯可抵萬軍。

第二批次撤回的軍隊自然不能和16軍、23軍一樣都留在長春。這樣長春光是軍費支出每年都要耗資無數不說,軍隊也施展不開。倒不如讓其與濟南軍區合并,與東北軍遙相呼應,還能發揮出軍隊的最大勢力。

彭德懷看完報告之後,十分贊揚楊勇的思路,認為這個方案不僅可行、而且非常出彩,沒做什麼改動就轉呈給了毛主席。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2月3日,毛主席批示了這個撤軍方案,但未發表任何意見,隻留下“已閱”等字眼。

這就表示,毛主席對這個思路高度贊同,接下來就要落實細節。

一聽到要安排回朝将士,總參謀長粟裕将軍也來了精神,送出了幾篇志願軍撤軍及回國部署的報告,希望能夠添磚加瓦盡一份綿薄之力。

巧的是,英雄所見略同,粟裕将軍與楊勇将軍的意見高度重合,都認為應該分批撤軍、分批安置。

回國部署

2月13日,中央軍委143次會議的議題就是“志願軍的回國安置與部署。”

會議由彭德懷主持,多位知名将軍參與此次研讨會。會議上大家一緻認可可以采納楊勇将軍,将第一批撤回中國的部隊安置在東北地區的建議。

但二、三批如何安置,大家讨論得相當激烈,粟裕将軍不同意楊勇的建議,主張應該将二批次安排在華北,三批次安排在華中、四川等地。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粟裕将軍的決定是出于分散兵力的打算,不同于楊勇打算将兵力全部安置在北方。粟裕将軍認為,南北均衡才能提升國家安防能力。

最後大家一緻認可結合粟裕将軍和楊勇将軍的建議,安排撤軍事宜。

彭德懷元帥總結發言時說:“一線兵力不可過密、集中,盡量遷就住房、不再安排新營房。”

彭将軍考慮的是此後的長久發展,若是再重建新的營房,國内壓力巨大。撤回士兵甚多,安排本就費力。

應以“先前沿、後西海岸,再中間”的方案依次撤軍,這樣既穩妥,也保險。

開始撤軍

1958年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親自去到北韓,監督撤兵事宜,并通知北韓軍方我們最新的撤退方案,請求朝方配合。

周總理将東北平原安排的四個軍,與撤退後的兩個軍也将駐紮東北的消息告訴朝方,解了朝方擔心後方無人的憂慮。

雖然再起戰亂不太可能,但北韓得志願軍庇護多年,還是會膽怯美國突然下黑手。

我們在東北保留六個軍隊,其實也是給北韓人民軍打下一劑強心針。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撤軍事宜全部布置妥當,志願軍将士這才知道可以撤回國内的消息,這群将士們已經在國外度過八個春夏秋冬,一提到回國都泛起無限憧憬。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擔心,在北韓生活多年,回到國内自己會面臨什麼處境,軍隊是不是會解散,他們是不是要“卸甲歸田”,回去種地。

有人已經在構思回到國内轉業經商、務農,想着為了活下去起碼要找個生路。

但聽到中央軍委已經給他們安排了好去處,頃刻間便放棄了不當兵的念頭。

粟裕将軍作為軍中首領,自然知道撤兵令下來後,将士們難免胡思亂想。也及時安撫,說明了軍隊會駐紮在東北、關内等地區,也會保證大家回國後的吃穿用度。

聽到這裡,将士們疑慮全消,都時刻準備着回到故鄉,撤軍過程中也再沒出過任何亂子。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8年3月5日,第23軍(原華野四縱)、16軍(原中野一縱)共6個師按照指令,終于坐上了回到中國東北的列車。回到中國後,他們将繼續延續“軍人的天職”,助手在黑龍江和遼甯。

與此同時,19兵團的後續指揮部和後勤分部也在同步推進回國事宜,他們将會回到西北戈壁,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位核武器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0029飛彈試驗場工程、0673核武器試驗場工程、0674核武器儲備庫工程中奉獻自己青春的十萬多人中不乏兵團的身影。

同年7月,第54軍作為第二批傳回部隊搭上了回國列車,回到了四川重慶。同行的21軍,去了北京軍區和山西大同發光發熱。

130萬志願軍回國後歸宿?楊勇上将提議這樣做,中央:準許

1958年9月25日,第1軍作為收尾部隊,結束了在北韓的八年軍旅生活,回到武漢軍區,駐守在河南開封。

所有志願軍終于都回到了中國,隻是楊勇将軍一直到10月22日完成所有任務,才和其他總部官兵一起回國。

至此,所有志願軍将士(活着的)都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當然,也有安眠在北韓戰場的無辜将士。楊勇将軍在10月30日的聯席會議中彙報撤退事宜,也提到了北韓人民軍烈士陵園。

他說:“他們好好的睡在那裡。”

這些英魂,死後雖然沒能回國,但當地的老百姓修建了烈士陵園給他們,祖國也永遠會銘記他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