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作者:枕夢子

複雜的真理往往以最簡單的語言表述出來,好比“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自無數人記事起,這句話便一直萦繞在耳邊。

那麼,這句話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呢?自然是無數遭到破壞的大自然。比如,曾經寸草不生、荒蕪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在近代卻在快速消失。

這到底是好是壞?背後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有沒有想出辦法讓它起死回生呢?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毛烏素沙漠前後對比

在統治者的建設下逐漸繁榮

毛烏素沙漠,聽說過的都知道,是大陸著名的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陝西省的榆林市。用蒙古語翻譯,可以将毛烏素了解為“壞水”。

顧名思義,毛烏素沙漠的風評并不好,因為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片沙地災禍四起,風沙極大,幹旱頻發,氣候極其惡劣,是寸草不生的蠻荒之地。

好在這些都是過去的面貌描述,而現在毛烏素沙漠已經在黨政府的号召,和老百姓的努力與堅持下,煥然一新了。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經高達93.24%。林業局表示,其沙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了472萬畝,取得這一成績的确是振奮人心。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毛烏素沙漠

與此同時,毛烏素沙漠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實作了區域性的荒漠化逆轉。

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片被人類徹底征服的沙漠即将出現。不過,既然曾經的它窮兇極惡,又為何會逆轉呢,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毛烏素沙漠并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毛之地。曾經的它也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毛烏素是蒙恬北逐匈奴時,從胡人手中奪過來的。緊接着,秦始皇在毛烏素的基礎上,圍繞它建立了九原、上郡等郡縣。

本來一開始,毛烏素的樣貌無可挑剔,為此,秦始皇曾動員大量百姓,舉家遷徙至此。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沙漠

新定居的老百姓開始不遺餘力地進行農業開發,取得了無數傲人的農業成績,莊稼收成一度居高不下。

在這種情況下,毛烏素搖身一變,一度成為與關中相媲美的“新秦中”。後來,秦朝滅亡,匈奴卷土重來,再次将毛烏素據為己有。

但是漢武帝時期,在衛青的帶領下,漢族重新占領毛烏素,于是漢武帝将70多萬平民遷入毛烏素地區,并且因地制宜,設定軍屯。

在漢朝老百姓的辛苦耕耘下,毛烏素重振雄風,使其摘得“沃野千裡,莊稼殷積”的美譽。該地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富庶與繁榮,甚至可以有效解決國家的饑荒問題。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毛烏素沙漠

在氣候和居民的破壞下“毀容”

然而,日月星辰、鬥轉星移,似乎許多事物都會經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毛烏素沙漠也不例外。尤其是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期,它的“顔值”迎來了斷崖式的下降,根據氣象學家竺可桢的研究顯示,當時,中國進入了氣候的幹冷期。

處于這個階段的毛烏素沙漠降水量陡然減少,與此同時,胡人已經将這塊肥碩之地占領,經過朝代更疊,又成為了匈奴赫連勃勃政權壯大的心髒地區。

進入隋唐時期,中國的氣候開始變得濕潤,到唐太宗大敗東突厥時,毛烏素沙漠再度回歸中原,在唐朝的規整下,該地區成為突厥的屯田和遊牧之地。

遺憾的是,唐朝末年,風沙天氣在毛烏素此起彼伏,其嚴重程度可以用風沙高于城牆來形容。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沙漠

而所謂的風沙與風中帶沙有本質上的不同,而且那時候并沒有什麼先進的治理方法,人們的家園隻能任由這種災害性天氣肆虐,沒過多久,飛沙成堆已是常态。

公元822年開始,毛烏素沙漠的面積繼續擴大,鄂爾多斯地區竟然也開始逐漸沙漠化,無法支援舉足輕重的農業。若要說起沙化的原因,與氣候的幹冷大有關系,另一方面,與六胡州牧民的胡亂開墾、随意放牧也密切相關。

是以,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是在氣候變化,和六州胡人不加節制使用的雙重壓力下形成的。

宋朝時期,毛烏素成為西夏的囊中之物,到宋夏兩國交戰時,已是國家短兵相接的前沿地帶。由此,毛烏素地區的破壞程度進一步加劇。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沙漠

明清時期,毛烏素沙漠正式形成,并且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向着東南推進,到達延綏長城一線。

延綏長城是萬曆初年重建的,由于長城沿線遭到風沙的強烈侵襲,由強風攜帶過來的沙子已經能與城牆一樣高,蒙古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翻過城牆進入内地。

進入内地的蒙古人對當地百姓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為此,明朝的政府必須每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開展扒沙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因為扒沙功效不明顯,是以飛沙與流沙跨過城牆,繼續向東南擴散,使得内地的河流迅速沙化,不得已,榆林城的百姓隻得向南遷徙。

清朝時期,毛烏素沙漠的面積仍在擴大,榆林城百姓賴以生存的家園正在一步步消失,他們沒辦法阻止沙漠的侵襲,隻能選擇再次南遷。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榆林城

在人民的努力下重返綠色

毛烏素沙漠的擴大是持續性的,時間越久,它的面積越大,到了20世紀70年代,它所覆寫的面積已經達到最大。

當時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毛烏素沙漠的形成過程中,氣候變化是主導因素,在他們看來,沙漠的變化與自然變化呈正相關。比如,在氣候偏暖濕的時候,毛烏素沙漠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變成适合農耕和放牧的風水寶地。

但是一到氣候幹冷的時候,毛烏素地區便會面臨水源減少、植被退化的考驗,然後沙漠面積進一步擴大。除去氣候原因,還有不少學者認為,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最大的原因是人類隻索取,不克制的行為。

因為早在明清時期,當時有從國外引進一些糧食作物,進行種植與生産,使得毛烏素地區的糧食産量大幅度提高,進而引起了人口的激增。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毛烏素沙漠

人口暴增之後,需要用來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在需求激增的情況下,毛烏素地區的土地成為居民的首選。

時間一長,它似乎越來越無法承載來自人類的無情殘害,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隻管如何拓荒,不懂如何維護,如何讓土地休養生息。

于是,人們在毛烏素地區進行的活動,在歲月的作用下,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傷害的時間越久,沙化的面積越廣闊,到後來,甚至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

1949年,毛烏素的沙化早已勢不可擋,沿着長城靖邊等地區的流動沙丘,多如汪洋大海,榆林城在流沙的影響下,無可奈何地将身軀放置在了沙漠之中。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榆林城

毫不誇張地說,人們可以踩着城牆這邊的沙堆,走到城牆那邊,令人扼腕歎息的是,曾經的“塞上名城”已經淪為“沙下名城”了。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到解放初期時,榆林市僅剩下60萬畝天然林,0.9%是殘存的一點森林覆寫率。

大片的農田和牧場已經在流沙的影響下不知去向,剩下的農田和牧場情況堪憂,它們被大量沙丘包圍,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沙化、鹽漬化和大面積退化。

雨水天氣一來,大量泥沙經過沖刷,随着河流一起流入黃河,每年因水土流失而進入黃河的泥沙有數億噸。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黃河

總之,為了防沙治沙,人民政府開始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他們勵精圖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治沙活動。

1959年,榆林政府為動員全市老百姓加入治沙隊伍,鼓勵大家把治沙活動當成自己家的事去做、去拼搏,并且釋出相關的補貼政策。

全體市民在政府強有力的号召下,扛起鎬頭,背起樹苗,雄赳赳氣昂昂地向毛烏素沙漠挺進。有了補貼,大家幹勁十足。

一邊出力,一邊拿錢,千家萬戶風風火火建樹林,大力擴建防風林帶,與此同時,不忘引洪淤地,很快,大家的付出有了成果,毛烏素地區的情況慢慢好轉。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治沙

在全體成員共同奮鬥的過程中,中國人運用智慧創造出了一項又一項切實可行、功效顯著的技術,飛播灌木、栽種喬木、引進常綠樹種這三種方式貫穿始終。

此外,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根據毛烏素地區的特點和長期工作的經驗,發明了與衆不同的“草方格”技術,讓水源得到進一步涵養,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住了水土。

有了範本,“草方格”技術很快得到無數專家的認可,在國際上推廣開來。如今,毛烏素沙漠的面積越來越小,植被覆寫率越來越高。

曾經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毛烏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

毛烏素沙漠

曾經談之色變的沙漠化災害,早已成為人們口中的往事,放眼望去,毛烏素地區褪去黃沙,換上新裝,又有了很久以前“妙麗女子”該有的模樣。

都說曆史是一個輪回,的确如此。毛烏素逐漸返老還童,無疑是在驗證一個事實:在不久的将來,中國定會實作偉大的民族複興,迎來又一個盛況空前的“漢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