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為何杜蘭特破不了凱爾特人的防守。

G1G2,籃網已經看得很清楚,凱爾特人會在杜蘭特進入三分線後收附近兵力封堵他突破路線,杜蘭特進入三分線下不了球。布魯斯·布朗被放得狠,綠軍的意思是讓杜蘭特把球給布朗,看看布朗能鬧出什麼動靜。G2,布朗23分,12中8,三分4中3,4助1失誤,從回應角度來說,布朗幹得不錯了。但想要擊敗綠軍,這還不夠,杜蘭特本人的效率太低,運動戰無法進球,而歐文G2沒有存在感。
納什說,他給杜蘭特設計了13套戰術,用來在G3破解凱爾特人防守。其實都不需要看納什這13套戰術是啥,也就猜到納什的意圖是讓杜蘭特能在甜點位接球,直接進入攻擊狀況。如果你持球無法破“夾擊”(凱不是直接夾擊,效果一樣),要麼找持球人出球品質的問題,要麼找球隊空間問題,籃網這兩方面都有問題,那就需要從無球方向想辦法——别持球去甜點位,無球去,然後再把球傳給你。
還記得主攻弱化版哈登對恩比德的意義嗎?大帝持球破夾擊費勁,需要有個後衛讓他可以在甜點位接球,減少持球破夾擊的環節。
籃網要做的是同樣一件事,納什菜單列出來了,然後發現沒有人去扮演哈登之于大帝的那個角色——好家夥,哈登哪去了?——布朗扮演這個角色,一般比賽可能行,但對手是凱爾特人,而凱爾特人教練是烏度卡,烏度卡制定的G1G2防杜蘭特的方案,怎麼破他心裡會不知道?納什會怎麼破,烏度卡也很容易就猜到。
破無球的辦法也很簡單——防你接球就是了。這場比賽,塔圖姆、布朗這些球員,在杜蘭特身後玩命用勁頂,就等你接球的時候身後捅,破壞你接球節奏。塔圖姆這場6個搶斷,布朗5失誤,杜蘭特5失誤,好多是這種情況。綠軍把你接球都破了,籃網要怎麼辦?
你說布朗,甚至德拉季奇給球品質不高也可以,但杜蘭特下盤要不住位,也沒有做大範圍跑動接球,這些問題都存在。受過大傷的杜蘭特,在消耗如此巨大的比賽裡,沒法像過去一樣用落低位、跑無球的方式破夾擊,也算正常。但他要是持球、無球都不能破綠軍防守,那籃網進攻要怎麼辦?
這場比賽,籃網配角延續了G2的堅挺,極大回報了杜蘭特遭遇的嚴防,布朗26分,庫裡、米爾斯、格裡芬合計8記三分,全隊搶到12個前場籃闆,在配角投射回應和前闆率兩方面,又一次沒輸綠軍,夠意思了。但是,這些都是綠軍能承受的,籃網自己防守不行,隻靠配角的進攻發揮赢不了球,配角、杜、歐,三組有兩組發揮才能赢,而G3跟G2一樣,杜歐的輸出沒打出來。
歐文有在綠軍嚴防下保護球和突破的能力,他運球技術是曆史級的,但G1釋放光了神奇,G3比G2存在感大一些,防守、助攻都有,投籃效率還是低了。杜蘭特完全成了一個牽制點,不管定位是“組織前鋒”,還是一個需要後衛上球的“低位内線”,這兩個定位跟杜的标簽都不符,也沒法把他的價值最大化。
這是個無解問題嗎?
對籃網來說,可能是的。納什這場比賽做了兩次重要的臨陣調整:
一次是啟用格裡芬。用格裡芬不是為了加體型,因為格裡芬打的五号位。這也可以,好歹格裡芬有投籃,這場也回應了兩個三分,在進攻端能好打一點。防守效果也比那些後衛好。但這也不足以扭轉比賽局勢——納什早幹嘛去啦?有些試錯要早做,能G1解決的問題不拖到G2,G3才想起試一下格裡芬,效果好和壞,你都不敢确定是用對了人還是偶然性。納什也沒有嘗試過大陣容上下半場先各拼5分鐘的防守和消耗,再用小陣容收割的辦法,而這種辦法是很多球隊常見的布陣。
另一次是最後用了五小陣容。把庫裡和米爾斯都拿上來,不用中鋒。這是追分拼進攻的搏命陣容。米爾斯争氣,三分硬,但這套陣容也明顯沒法防守,籃下被爆慘了。
納什沒有一個100%完美的方案,但這既不是納什的理由,也不是KD的理由。事實上,籃網配角攻防不能兼顧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全世界都清楚,納什不可能不知道。這種配角功能性極端的球隊,正常來說,應該根據對手和比賽的現實情況靈活用人,而納什是怎麼做的呢?
也許是為了穩定輪換,加速磨合,解決賽季人員變動大的問題,納什在杜蘭特複出後,基本在保持一種輪換模式,且隻使用适合自己理想體系的球員,而完全放棄了跟他理念不符的球員,比如阿德和格裡芬。籃網管理層更是把賽季後期大量使用,跟球隊磨合不錯,絕對實力雖然有限,卻是籃網陣中較為稀缺的組織前鋒,詹姆斯·約翰遜,給裁掉了,僅僅為了給一個水準打不了季後賽的新秀轉正。
這些坑挖下,惡果在這輪系列賽集中爆發,籃網在體型上嚴重吃虧,被綠軍完全懲罰。
那問題來了,阿德、格裡芬、詹約,這些三分不夠穩定的點,能加體型的同時,還是會被綠軍防守利用,一定能幫球隊赢球嗎?
籃球比賽要打48分鐘,而不是一直打唯一陣容。球員體能、犯規數字是動态的,而不是一直100%狀态打球。很多球隊都清楚,自己最強陣容是下大體型非空間點的的一大四小或者五小陣容,為何他們還要開場擺大個?這是48分鐘全局的比賽。大陣容先拼防守,小陣容再收割,換一個更正常的教練,基本都會這樣布局。
是以,籃網在G2G3開場都展示出頑強的防守抵抗力,為何越打越崩盤?
因為巨大的對抗差距,以及年齡差距,導緻他們比綠軍消耗更快。反過來,他們缺少消耗綠軍的辦法。這種全局觀,納什并沒有,納什隻有他的“潔癖籃球觀”,他不是合格的主教練。
那麼,杜蘭特呢?
可以了解杜蘭特遭遇了多少困難,但杜蘭特挂的是曆史級無差别單打手這個标簽,在三分線外也上演過無數次幹拔硬解,而綠軍在三分線外并沒有激進的包夾他。G2G3,杜蘭特一共隻出手5次三分,有兩次是定點,三次幹拔裡有兩次是直面防守人的幹拔,均命中,但他沒有更多用這種方式終結回合——這是草率的進攻選擇,杜蘭特想尋找更進階的方式赢得比賽,但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想多了。
他是杜蘭特,那個才是他,這個他以為的他,并沒存在過。當他不得不用這種方式比賽時,他已經不是他了,而他本來可以不用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