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作者:萌大綠

手沖是個一但入門,就發現愈來愈多要了解的世界。

不同的處理法、烘焙度、咖啡香氣特質,都可能影響我們采用不同的沖煮架構,來開發新式咖啡的香氣之美。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這些年,厭氧、酵母、紅酒等處理法當道,這些新穎的咖啡後制處理方式,不僅改變了咖啡風味,也改變了咖啡豆的實體性質。

很自然,我們的沖煮習慣也需要因應而有所調整。

最近生活中,剛好遇到兩件與厭氧豆沖煮有關的話題,是以興起了跟大家分享此文的念頭。

1

厭氧最好二分鐘内結束沖煮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最近一位熟識的烘豆師,遇到客人請教沖煮厭氧處理法咖啡遇到的問題。

原來,這個客人買了一包埃塞俄比亞的厭氧處理咖啡送給同僚,但同僚怎樣沖都是苦的,然而客人自己卻不會。

因為烘豆師曾是手沖咖啡比賽冠軍,對沖煮的專業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于是客人問烘豆師,他的同僚應該從水溫,還是研磨度,還是哪裡調整起?

烘豆師詢問了這位客人他自己平常的沖煮經驗,又問了客人同僚的沖煮方式,發現他們兩位無論濾杯還是濾紙甚至研磨度都是雷同的,最後烘豆師問客人一句:去問一下你同僚,他的總萃取時間有多長?

客人問同僚結果得到的回答是,大約二分半左右。(使用V60,粉20克)

烘豆師便回答說,在這樣的研磨度與水溫下,如果要使用V60沖煮這包厭氧咖啡,建議你同僚先将總萃取時間控制在二分鐘内完成。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為何時間這樣重要?我問了烘豆師他建議從時間調整的原因。

烘豆師告訴我,厭氧因為制作方式的特别,他的經驗是,通常厭氧豆萃取率比較容易快速拉高。

在金杯定律中建議的咖啡豆萃取率是介于18-22%之間,但是哪種豆要比較低萃取,哪種豆合适比較高萃取,就要看從處理到烘焙的整體結果而定。

但厭氧因為處理法的特性,導緻這種咖啡很容易不小心就拉高了萃取率,是以從總萃取時間下手學習控制短一點,對消費者來說比較容易學習掌握。這是他建議标竿二分内結束萃取的原因。

2

厭氧最好高濃低萃粗磨

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精品咖啡莊園,已都或多或少,開始采用厭氧發酵方式來處理咖啡,其中,哥倫比亞算是一個很積極擁抱厭氧發酵後制的國家。

2018年,天堂莊園以一款雙重厭氧法制作的波旁,得到當年卓越杯競賽(Cup of Excellence) 第十名,而這個咖啡的COE競标金額,竟高出第一名的咖啡每磅達11美元之多。

第二個分享的沖煮案例,就來自天堂莊園的厭氧咖啡。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哥倫比亞天堂莊園以厭氧處理咖啡聞名于世

一位學農藝的咖啡圈朋友,從咖啡後制學的角度,跟我分享沖煮天堂莊園這類厭氧咖啡的幾個竅門,他是這樣說的:

用厭氧發酵制作的咖啡,能萃取的段落會比較少,特别是該後制法有很大機會,會拉高咖啡中的乳酸濃度。

是以如果萃取率拉太高時,很高機率你會因為萃取出太多有機酸,而得到很酸的咖啡,使得酸甜失衡。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天堂莊園的厭氧發酵槽

是以如果想沖煮類似天堂莊園這類的厭氧咖啡,想沖甜一點,沖煮架構要盡量思考怎樣極緻化拉出中段的物質。

建議的沖煮方式,是水溫調低些,粉磨粗一些,配合斷水次數,尾段不取(Bypass)等方式,采用高濃度低萃取的手法,避開高酸,盡量讓甜感多一點萃取出來。

以上兩個我聽到的分享,都與厭氧處理法所導緻的一些咖啡萃取問題有關。

這些由烘豆師或是農藝研究者所觀察到的厭氧咖啡問題,都是我們思考沖煮厭氧咖啡時,需要列入考慮的。

有兩位高知名度歐美咖啡圈前輩,對厭氧咖啡的評論,提供給大家參考。

3

厭氧咖啡改變了地域之味

第三波咖啡趨勢,非常看重咖啡的”地域風味”,也就是所謂的Terrior。第三波咖啡運動的主角,是種植者與土地。

支援這個理念的咖啡人認為,咖啡品鑒首要着重的,是對咖啡風土特質,也就是品鑒世界個别地理氣候所孕育的獨特咖啡風土風味。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咖啡風土之味是第三波咖啡運動鑒賞的物件

所謂咖啡的地域之味或是風土風味,這是由咖啡品種、土地與氣候互動運作,經過種植者努力的照顧耕耘而來。

但厭氧發酵所帶來的風味,卻不屬于地域之味,而是後制法賦予的新風味。

北美知名的烘焙咖啡豆評鑒網站Coffee Review,今年二月就特别撰文讨論,哥倫比亞咖啡的典型風土之味,受到如厭氧發酵這類後制處理盛行的影響,正在消失。(Coffee Review專文請點此處鍵接進入

因為厭氧導緻的咖啡風味,是一種後天在咖啡制作過程中才添入的風味,與原本土地孕育的風味無關。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哥倫比亞傳統的處理法是水洗

咖啡評論網站首先說,來自哥倫比亞的送評咖啡,越來越多出現厭氧後制的咖啡,大約占了25%的比重。

單單以二月的送評來說,63件咖啡樣本就有16件是厭氧處理過的咖啡。

而這些送評的厭氧咖啡樣本中,獲得評審青睐得到93以上高分的咖啡,評審用這幾句話來表達喜歡它們的原因。

“本月有三個樣本涉及厭氧發酵或碳浸漬的變化,這三種咖啡并不是厭氧風格的極端例子。

所有這些高分樣本,都保留了熟悉的酵母發酵的甜美甜味傾向,而與厭氧或碳酸法相關的濃郁細菌發酵,隻受到中等程度的影響。”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咖啡評論網站專文探讨哥倫比亞咖啡後制趨勢轉變

4

厭氧咖啡可能使用了劣質生豆

得到2019年世界咖啡沖煮賽WBrC亞軍的四月咖啡創辦人派翠克(Patrik Rolf Karlsson),曾經拍攝一個視訊,檢讨他從烘豆師角度所觀察的咖啡圈厭氧咖啡風氣,以及一些需要思索的問題。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他這段視訊在讨論二個嚴肅的問題,一個與到底咖啡在鑒賞甚麼有關,另一個與厭氧咖啡的售價與它的風味品質是否對等有關。

關于鑒賞,派翠克首先強調他是支援”地域之味”流派的,他認為厭氧咖啡添入的風味,其實不屬于農民種植辛勞與自然環境的回饋,這些風味是後天透過食品加工的厭氧工藝,額外加入咖啡的。

但如果從美食的角度來說,消費者當然可以隻問好不好喝,而不管這個味道是不是天然從土地與咖啡果實内自然産出有關。

不過另一個派翠克檢讨的,是很多劣質的生豆企圖透過厭氧的方式增加咖啡風味,來掩蓋品質不好的問題。

有興趣且英文能力好的朋友,可以點開下面視訊觀看(無中譯純英文演說),不想聽英文的讀者,對于派翠克分享我長話短說。

在這個視訊中,派翠克強調兩個重點:

第一: 不是所有咖啡冠上厭氧處理,就保證有好風味。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not all coffee are tasty just because they have a fancy processing method” (請參上面視訊3分08秒處)

第二: 更多時候厭氧咖啡使用瑕疵豆。

派翠克是一個享譽歐陸的知名烘豆師,他替歐洲各國選手烘焙他們在WbrC咖啡手沖比賽的自選賽豆。

擔任一位烘豆師,每年他需要杯測世界各地生豆商送來的生豆樣本,但是他卻發現,許多厭氧咖啡在咖啡加工過程中,似乎沒有執行精品咖啡要求的瑕疵果篩選程式,使用了品質不及格的鮮果進行後制,導緻這樣的厭氧咖啡嘗起來有濃濃的酒精味,并且很多屬于生豆的瑕疵味在其中。

“I’ve also tried just as many anaerobic coffees that just taste like alcohol or that just tastes like really bad sorted coffees with plenty of defects and a bit of ferment on it “ (請參上面視訊7分26秒處)

派翠克在視訊中強調,厭氧咖啡一般賣價較貴(因為它處理上使用到更多投資、人力、時間),但卻使用了”本質不夠好”的咖啡,結果這類咖啡的問題是,屬于生豆的瑕疵味偏多,盡管也添入了屬于厭氧作用的好風味。

5

沖煮注意:避免高萃取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厭氧發酵日曬咖啡

我今天提到的第一個例子,是來自台灣知名精品咖啡烘豆師,也是台灣手沖冠軍的建議。

他說因為厭氧咖啡質地比較松軟,密度低,在萃取時,即便是淺烘焙的厭氧咖啡,沖煮經驗也會類似于沖煮中深焙豆。

因為咖啡的孔隙大,萃取會比較快,風味物質溶出的速度比平常的日曬或水洗快得多。

是以如果要避免過萃産生的雜味,最好的方式就是縮短總萃取時間,以降低總萃取率。

6

沖煮注意:采用高濃低萃

至于另一個沖煮的注意事項,就是萬一你拿到的厭氧咖啡,在後置的處理環節,發生四月咖啡提出的那些瑕疵豆未篩除流程,或是可能因發酵控制不當,導緻發酵過頭,有了尖酸味,該怎樣辦呢?

沖煮留意這些事,讓你的厭氧咖啡更好喝

圖:乳酸發酵蜜處理咖啡

如果咖啡有瑕疵時,通常這些瑕疵是類似尖酸的(未熟豆),酒精的.,甜不夠的…這時候怎樣的沖煮手段可以強調優點,又避免缺點呢?

可能的方式就是高濃低萃(所謂的尾段不要bypass),配合減少有機酸濃度的沖煮法,拉高中段甜感的萃取一起使用。

這時候大家可以參考我之前分享的2016世界咖啡沖煮賽冠軍的四六沖煮法,特别是強化甜感的沖法(參考粕谷哲的甜感沖法可以),搭配去尾段的bypass手法,來降低後段不愉快風味的溶出,以上這些都是我們沖煮厭氧咖啡時可思考的方向。

手沖手法十分多元,一切手法終極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将咖啡内蘊的好風味表達到更好。

不同的咖啡處理法可能影響到咖啡風味的萃取方式,學習手沖可多關注各種處理法造成的風味特色,才能構思出可對應的沖煮架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沖煮厭氧咖啡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