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觀衆,沒有太多人有熱情關注西班牙人;同樣除了南韓球迷,能夠對德甲的弗賴堡有多少興趣,也是少之又少。
西班牙人成為了中國前鋒第一次能夠立足聯賽,沒淪為徹底的觀衆的基地,崇明島青訓的産品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經是極限了。

當弗賴堡在德甲中位列第五,在31輪時距離第三位隻有兩分,甚至還有争奪歐冠的可能,而其積分也大機率能夠讓俱樂部進入歐戰,隊内的南韓球員鄭優營按世界标準已經不能夠叫小将了,作為1999年的球員,已經有大量俱樂部作為主力使用。
德甲聯賽進行到31輪時,鄭優營共收獲了4個進球和2次助攻,進球數字與上賽季相同,而出場時間增加了兩倍。
競争激烈的德甲,亞洲邊鋒能夠有這樣的資料已經是極其出色,拜仁慕尼黑的标簽并不是宣傳口号,而是加工模式。
南韓球員不斷以歐洲青訓營為跳闆走進歐洲聯賽,已經形成了類似流水線的機制。往日的李昇祐和白勝浩出道于巴塞羅那,孫興慜來自漢堡,李剛仁是瓦倫西亞自小培養的球員,李剛仁已經被下放到了馬洛卡,李昇祐和白勝洛早已離開,當鄭優營能夠在德甲積累兩個賽季的資料時,又一個能夠稱作成功産品的南韓國奧級别球員又已經顯現。
此時在西班牙人還在掙紮的31歲武磊,三個賽季的資料已經被鄭優營兩個賽季所壓過,未來的前景顯然更為光明。
南韓球員一批批地前往歐洲,在大量的失敗案例之後,少數精英脫穎而出形成了能夠立足歐洲的球員,進而帶來了更多的嘗試。
中國球員在中超的環境中轉變到歐洲,巨大差距讓自身難以立足同樣有了大量失敗案例,南韓與日本兩家借雞下蛋的模式,中超也有過林良銘的皇馬訓練營,徐新的馬競梯隊,中國球員在實力差距的背後,同樣是數量稀少導緻難以成才,這才有了腦袋一拍之下的“歸化“。
鄭優營的初步立足,同樣是無數南韓球員铩羽而歸,黯然歸國。
武磊的煎熬,也是衆多青訓級别就已經注定的結果,無法像對手一樣年輕時大面積培養和持續投入,就隻能尴尬地拿着孫興慜和武磊比較。事實上23的鄭優營已經能夠橫掃所有中超32歲的所謂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