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甯,男,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實體學家。他曾在現代普通孩子剛上幼稚園時的年齡,在母親的教導下一年學會2千多字。很多人對楊振甯的認知隻遺留在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身上。

1957年,他和李政道因為一起研究宇宙非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
楊老曾經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而感到自豪。接受諾貝爾獎時,他發表了一篇演講:“我十分深刻地意識到一個事實:從廣義上講,我是由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所締造出來的。我不僅是雙方和諧,也是雙方沖突。
但我想說,我為我的中華傳統感到自豪,并且,我也一心緻力于當代科研。
很多人對楊振甯的認知隻遺留在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身上。但不知道,假如人類曆史的實體學家都建一個排名,楊老甚至能跻身前15,足以讓他與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牛頓、等人大名并列。
1964年,他加入美國籍成為美國公民後,在中國香港大學的邀請下,他在建立的香港會堂裡演講,引起了轟動,并在香港遇見了來看望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1965年,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1年夏天,中美當時稍有緩和時,他毅然決然地回國拜訪了。
1971年7月28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的接見了他。返美後,他在美國多個地區發表了演講。由于他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對中國的态度慢慢變得友好起來。此後,他經常回國,并于1973年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1973年7月17日下午,楊振甯與周總理和導師周培源走進毛主席的書房。
兩人見面之後,毛主席很高興,熱情地歡迎他坐下,并對他笑着說:“你還很年輕,将來做出更多的貢獻!”這是對楊振甯的肯定!1974年,楊振甯借口探訪上海親戚,與複旦大學十幾名教師開展了許多年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一部分華人學者回國通路,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建言獻策。
他在這樣做冒了相當大的風險,但他認為,積極報道中國各方面的許多進步是他的職責。因為他在科學界的地位,他經常去亞洲,南美洲,歐洲,以及東南亞等地講學或交流。
許多人都經常想要他做一份關于國内的資料。
他的資料對所有地區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華人。
由于楊振甯,有許多無論是學者或是普通人的美國人對中國心持友好,嘗試接近中國。這其中楊老是必不可缺的!
1994年,當鮑爾獎頒發給楊振甯時,該獎表示,楊振甯的理論模型已經可以與愛因斯坦、牛頓等人成就相媲美,并且未來的影響肯定會逐漸接近甚至并列!
在美期間,楊老有許多次的資金籌集,建立中國科學隊伍通路美國;1997年,他建議清華大學建立一個先進的科研基地,親自召集和教導後輩。
楊老對中國科學界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但仍然無法忍受的是,一些網民用“不愛國”來污蔑這位讓國人自豪的老學者。有一段時間,他聽到了許多辱罵和問題,但老人一句話也沒有反駁。
2015年,楊老放棄美國籍,再次回到國内。
猶如天崩地裂,消息剛出,社會就發出了對楊老的刁難。“國内生活好了,就回國了?”“看來是缺錢了,回來搞點錢花花”。這類消息數不勝數
可當這些問題撲面而來的時候,楊老仍然和以前一樣。沉浸在工作中。不管也不在意。
回國之後,美國别墅賣了,而清華卻收到了來自楊老捐贈的300多萬美元。多處遊說著名大學學者回國任教,并在90歲時任教大學生!幫助年輕一代不停地進行科學研究。
最近,中國計劃建造一台大型粒子對撞機。
王贻芳院士非常支援國内建造一台大型粒子對撞機,他即便1800億也沒有問題,,直截了當地說:“如果還不建造,25年内中國将再不會遇到一個好時機。”
楊老卻不這麼想,他認為不是經濟的問題。而是不值得,用一兩千億再加上幾十年去硬造對撞機。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這比錢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否則即便有了對撞機,也用不來,最後還是要便宜他人。
這句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反響。
許多人都覺得楊振甯的舉動是在阻礙中國實體研究的發展,畢竟,人才的培養是需要研究成果和實驗裝置的。
一直到中國的晶片被别人限制之後,大多數人才慢慢察覺到,與選拔優等生的做法相比,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基礎科學,比如基礎實體和數學。
這一點與任正非的觀點一緻:我們需要的是數學家和實體學家。然而,歸根結底,我們的實體人才儲備太少了。
目前,中國在世界頂尖實體學者中所占連百分之一的比例都還差些,這就是為什麼楊振甯說他努力制造,但沒有人能使用它。這隻是徒勞地便宜他人。
但幸運的是,國家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打算加強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培養。
教育部已發出聲明,要求提高曆史愛國主義和實體的考試占比。隻有抓好基礎教學教育,才能有很多的科學科技的好苗子冒出頭來。
這一點,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