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興市場“債台高築”,開發中國家債務危機将加劇?

作者:王琦 785
新興市場“債台高築”,開發中國家債務危機将加劇?
新興市場“債台高築”,開發中國家債務危機将加劇?

作 者丨李依農

編 輯丨李瑩亮

圖 源丨圖蟲

新興市場“債台高築”,開發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或成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又一風險。

據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資料顯示,近年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債務水準大幅上升。未償債務總額從大約5年前的不足65萬億美元躍升至2021年底的近100萬億美元。

當地時間4月19日,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将2022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測調降至3.8%,較1月份的預測下調了一個百分點。IMF警告稱,美聯儲及全球各大央行抗擊通脹的努力,或使得背負高額外币債務的新興市場進一步陷入經濟困境。

IMF今年4月釋出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眼下全球融資環境趨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面臨着特殊的挑戰。

報告指出,與疫情前的趨勢相比,新興市場的增長前景普遍弱于發達經濟體,其财政空間更加有限,再融資風險也有所上升。許多新興市場的公共債務處于曆史高位,主權信用前景也有所惡化,當出現嚴重的負面沖擊時,這些新興市場的宏觀金融穩定将更易受到威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楊盼盼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一年,全球債務的淨增部分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國家。相比而言,發達經濟體平穩複蘇,而新興經濟體受疫情的沖擊更大、影響更為持久,經濟增長尚未恢複。随着發展中經濟體的償債負擔加劇,今年的形勢将更為嚴峻。

斯裡蘭卡陷債務危機

斯裡蘭卡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這個高度依賴進口商品的“印度洋明珠”在新冠疫情、全球通脹與俄烏沖突的接連沖擊下,正面臨着能源、食品和藥品等其他必需品極度短缺的困境。随着經濟秩序陷入混亂,該國政府或已無力償還年内到期的近70億美元外債。

截至2022年3月,斯裡蘭卡的外匯存底已不足20億美元。由于外彙接近枯竭,斯裡蘭卡于上周宣布将暫時停止償還所有外債,以便将剩餘的外匯存底留用于進口更為急需的燃料及食品等必需品。

該國财政部在12日釋出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自1948年獨立以來,斯裡蘭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債償還紀錄。但近期的事态發展,包括持續蔓延的新冠疫情與俄烏沖突帶來的經濟影響,不斷侵蝕着斯裡蘭卡的财政狀況,使償還外債變得“不可能”。

由于斯裡蘭卡政府宣布暫停對外公共債務的償還,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于18日将斯裡蘭卡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Caa2 下調至CA,即債務投機性很高,可能或極有可能違約。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此次斯裡蘭卡經濟危機的短期因素是來自疫情的沖擊,以及俄烏沖突導緻包括石油、農産品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飙升,導緻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長期因素則是該國自身的産業結構單一,導緻經濟結構脆弱。此外,外匯存底的嚴重短缺顯示該國的财政結構無法提供有效緩沖;政府能夠調整、采取的應對措施十分有限。

眼下,斯裡蘭卡政府正在積極尋求“出路”。如向IMF等國際金融組織請求緊急資金援助,并與一些國家協商推進債務重組。

劉小雪指出,像斯裡蘭卡這樣經濟結構脆弱的發展中經濟體一旦遇到外部沖擊,很難能夠自我療愈,隻能等待外部救援。而不斷接受貸款援救又使得政府在危機下無法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十分被動,形成惡性循環。

警惕新興市場“債務風暴”

更令人擔憂的是,斯裡蘭卡的債務違約問題,或僅是“債務風暴”席卷新興市場的前奏。

自2020年起,持續蔓延的新冠疫情已将新興市場的總債務規模擴大至近年來最高水準。據IMF資料顯示,近60%的低收入國家已陷入債務危機或處于債務高風險狀态。而中等收入開發中國家的償債負擔已經處于30年來最高水準。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Punam Chuhan-Pole指出,一些低收入國家在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之前,就已面臨着高額的債務水準與嚴峻的财政形勢。疫情則進一步造成财政收入萎縮,獲得可持續融資的管道有限。然而,疫情救濟和經濟恢複都需要更多的支出,這使他們面臨的經濟壓力加劇,導緻低收入國家本已脆弱的債務狀況面臨更大風險。

地緣風險事件則加劇了已存在的經濟壓力。世界銀行進階經濟學家Marcello Estevao指出,俄烏沖突使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前景随即變得黯淡,“這些國家要麼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要麼高度依賴旅遊業或彙款。”

由于原油及農産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進口成本,尼泊爾的外匯存底消耗速度加快。尼泊爾央行發言人于當地時間4月15日表示,如果經濟情況不能好轉,尼泊爾目前的外匯存底将在7個月内用完。截至今年3月中旬,尼泊爾外匯存底僅存96億美元。

埃及的經濟形勢同樣嚴峻。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埃及在尚未走出疫情對旅遊業的巨大沖擊之際,又要為俄烏沖突帶來的外溢風險付出巨大的财政代價。目前,該國也已向IMF尋求貸款援助。

楊盼盼指出,對于能源、食品等大宗商品進口比較依賴的開發中國家,俄烏沖突顯著惡化了他們的經常賬戶。在全球發達經濟體貨币寬松退出的情況下,可以說新興經濟體的基本面與此前相較整體而言仍保持穩健,但有所惡化。

利率上升或加劇債務風險

經濟學家指出,由于高收入國家的貨币政策緊縮趨勢導緻利率上升,推高償債成本,新興經濟體的财政狀況已經在惡化。

IMF貨币和資本市場部負責人Tobias Adrian于19日表示,目前,多國央行不得不采取比目前市場定價更遠、更快的行動來遏制通脹。但這很可能導緻全球金融環境更加緊縮,同時加劇了主權債務的下行趨勢。

Adrian指出,如果發達經濟體的央行采取過于激進的貨币政策緊縮行動,新興市場将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肯定有許多國家要麼已經陷入困境,要麼在不久的将來可能陷入困境。”

楊盼盼指出,與上一輪美聯儲緊縮時期相較,眼下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債務問題會更加嚴重一些。上一輪實則主要是經濟過熱。此外,市場對于縮表的經驗并不是很充足,但縮表主要影響中長期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更為相關,是以,後續的縮表将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尤其是會怎樣傳導到新興經濟體,是值得進一步去讨論的。

據Capital Economics資料顯示,非洲國家的債務利率相對于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上升,其中加納和埃塞俄比亞的利差最大。

IMF指出,在發達經濟體貨币政策正常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如果全球融資環境急劇收緊并導緻利率上升和新興市場國家匯率走弱,将削弱投資者對新興經濟體政府償債能力的信心。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的資金回報率不斷上升。這可能會降低新興市場債務的吸引力,并給其借款成本帶來上行壓力。

楊盼盼告訴記者,好的一面是,在主權債務方面,新興市場發行的本币主權債比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币計價所帶來的貨币貶值和債務惡化螺旋式循環的擔憂。但從曆史情況來看,外彙币值的波動仍會傳遞到新興市場的債券溢價上來。這一點則不是一個非常好的信号。

Estevao擔憂地表示,危機一旦發生就可能會迅速惡化。不過他排除了發生像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那樣的全球性危機的可能性。

楊盼盼也認為,眼下,較多的風險仍集中在中低收入重債國家,這部分國家或将出現一定程度的違約。不過,由于這些經濟體的規模相對較小,與全球金融系統的聯系也相對較弱,是以,更可能會發生局部違約事件,而不會上升為系統性的風險。

新興市場“債台高築”,開發中國家債務危機将加劇?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黃菁珊

繼續閱讀